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磊 《大观周刊》2012,(34):69-69
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歌以及民歌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历程,然后分析了民歌的电视媒体传播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电视媒体在民歌传播中的功能进行概括,希望可以为相关理论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将电视传媒上升到文化层面上的时候,电视传媒也不单单是一种传媒的工具,它还有其更为重要的职能即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提倡的电视传媒应该是这样的传媒:它立足于电视台.放眼全社会,通过电视媒介的手段,来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诱导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尚,制造文化消费的热点和兴奋点。与其他文化传媒形成良性的互动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高晶 《声屏世界》2006,(9):38-39
十二集电视音乐专题片《民歌魂》是一部以系统、全面、深入介绍中国民歌为目的的艺术片,这部作品从音乐人类学角度入手,以抒情而深沉的笔调,对中国民歌的类型、分布、典型作品、文化功能与价值及继承与发展多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介绍与探讨。该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原生态民歌和生活真实的原貌,系统地介绍了各地民歌的发展与传承,还表现在整部片子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贯穿始终的深刻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不同地域民歌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的深入探讨,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中国特色,因而它成为音乐类艺术片的典范之作,是一部…  相似文献   

4.
当下,“电视时代”依然可以视为传播格局的重要表征.文章以此为背景,依托长期的云南少数民族乡村田野观察,从电视与农村日常生活、电视与农村文化变迁与互动的关联性分析出发,提出电视是农村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并应从先进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个层次实现电视传播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整合互动.  相似文献   

5.
杨华 《视听》2016,(1):92-93
近年来,电视音乐类节目发展迅猛,不但将流行音乐文化进一步推向极致,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中国各民族原生态音乐。广西电视台制作的《唱山歌》《一声所爱·大地飞歌》等音乐节目,在不同程度上宣传和推广了广西原生态民歌。本文从广西电视台的电视综艺晚会、综艺栏目、音乐真人秀节目的角度对广西原生态民歌的电视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壮族诗性传统始终寄寓在特定的文化空间之中,壮族不同乡镇、不同县域和不同壮语方言文化区的不同壮族支系传承着不尽相同的歌咏习俗,形成相对统一而又各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文化和诗性传统,并不存在超越壮族各区域文化的形神统一的诗性传统。另外,随着壮族社会历史的演进,壮族诗性文化的传承语境不断发生变化,壮族人口的迁徙,壮族诗性文化空间也会发生位移。政治力量的干预和传播媒介的更新,也对壮族民歌文化的传承语境起到重要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7.
吕政轩 《文化遗产》2014,(6):147-150
内容浩瀚丰富,类型异彩多样的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吸纳、消融和积淀了丰厚的陕北地方文化.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山川风物文化价值.也正是陕北民歌蕴含着如此丰厚的文化价值,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便大有可为.如:陕北民歌的图书、音像出版产业,陕北民歌的演出、影视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8.
刘娟 《新闻传播》2005,(11):44-46
网络电视实现了电视与网络在传播模式上的强强联合,具有与网络或电视完全不同的传播文化结构。首先,发散性传播方式促使了传统电视受众线性思维解构;其次,网络与电视单传播语境界线的消解,使同域或异域文化圈中的不同文化的交流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类传播文化形态;最后,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电视的大众文化特质进步向传播文化方向发展,令传统传播文化的公信度、厚重度呈弱化趋势,使网络电视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了阴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各种综艺娱乐类节目大行其道的形势下,以汉字和成语等为载体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却异军突起,引发了传统文化热播浪潮,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媒体传播拓展了空间和思路。本文以《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和《成语英雄》为例,对当前电视媒体传统文化热播的经验和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黄洁 《新闻界》2013,(17):60-64
本文依据大众传播学基本原理,阐释本体论语境中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并通过比较方法,厘清本体性娱乐功能与"娱乐化"现象的本质区别,指出后者体现着一种被市场化、商业化以及消费主义异化了的非传统娱乐功能。本文重点论述了在本体性娱乐功能的基础上衍生的传统娱乐功能。通过对于典型的西方电视连续剧的解读,揭示传统娱乐功能在其制作与传播中的特殊表现,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西方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恰当地评估传统的娱乐功能对于建构和谐的电视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媒介文化是文化传播的关键,电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如今,在政策的推动下,电视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作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文化综艺节目,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章通过分析近期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综艺节目,探索其兴起的原因和成功因素,以及对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卢强 《传媒》2022,(3):75-77
电视公益广告具有鲜明的社会感染力与广泛的大众传播效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性地融入到电视公益广告中,不仅有利于提升电视公益广告的制作品质,还有利于大众对电视公益广告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认同.央视公益广告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从书法、剪纸、曲艺和民俗文化等几种创新的展现形式对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和民族自信和唤醒民族记忆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快速发展,山东的电视媒体创办了一批具有齐鲁文化元素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开发了综艺类、益智类、故事类、传承类等不同节目类型,从多个角度展现了齐鲁文化的基本理念,挖掘融媒体传播方式,走出来一条解读传统文化创新创意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电视实现了与外来电视的文化接触.中国民族电视节目开始传向世界,而外国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节目中的数量和比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地方电视传媒作为各地区的主流媒体,对地方热点事件播报、社会舆论监督以及传统文化传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发展以及央视节目挤压的背景下,地方电视传媒需加强传统文化与电视传媒的融合,打造特色传统文化节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据此,本文立足于传统文化,就地方电视传媒发展策略做了阐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罗曼 《传媒》2016,(5):54-55
2015年以来,“中华”系列原创文化节目集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看好诗词、唱好民歌、树好家风”的文化思想深入人心.2015年11月7日,《中华好诗词》第四季强势回归,首播当晚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3.2亿,在新浪热门话题榜、疯狂综艺季排名中,双居第三.可以说,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以“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国学知识”作为根本宗旨,其既有选手间的良性竞争,也有丰富的观众互动,更为重要的是节目所蕴涵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集趣味性、互动性和知识性为一体,成为了电视综艺界的一匹黑马,赢得了受众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相似文献   

17.
在先进的网络技术的帮助下,电视的视频优势凸显得淋漓尽致,人们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获得视频的享受。但是,电视媒体紧紧抓住观众并能沟通、互动观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电视文化。电视文化格调的高低、内涵的深浅,决定着其本身的地位。电视文化的主要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播时代,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了电视传媒的青睐,二者的互动促进了彼此的发展.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体育文化的电视优势及电视传媒对体育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论述了内涵丰富的奥林匹克文化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阐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的文化基础,为奥运电视转播增添理论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电视业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中,梳理了电视的各种传播业态,分析了电视艺术对文化创意的现实需求,并确认了电视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强 《东南传播》2022,(11):118-120
电视戏曲节目将我国传统优秀戏曲艺术与电视媒介有机融合,形成了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视听文本,其文本为众多戏迷票友设立了进行艺术展演的空间,充分满足了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和传承的决心。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依托,阐释了集体记忆建构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价值维度、艺术维度和认同维度,对《模唱大师秀》节目文本进行观察分析,揭示出电视戏曲节目建构集体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