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创造发明家。他有一个儿子,脑瓜聪明,就是不爱劳动。儿子长到15岁时,鲁班问儿子:“你想干什么活儿?”儿子说:“种田。”鲁班于是送儿子去干农活。只干了一年,儿子回来了。鲁班问他:“怎么不干了?”儿子说:“种田太累。”第二年,鲁班征求儿子的意见,又送儿子去学织布。只干了一年,儿子又不干了。鲁班问他:“为什么又不干了?”儿子说:“织布这活儿,把人给忙死了。”鲁班问儿子:“你究竟想干什么呀?”儿子想了想说:“跟您一样,当木匠吧!”鲁班把儿子交给他的大徒弟当学徒。不料,儿子只干了一年,又不干了。鲁班问…  相似文献   

2.
榜样的力量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创造发明家。他有一个儿子叫伢子,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干活。儿子到15岁了,鲁班觉得应该教儿子掌握谋生的本领了。鲁班问儿子:"你想干什么活儿?"儿子说:"种田。"鲁班就送儿子去学农活。只干了一年,儿子就回来了。鲁班问他:"怎么不干了?"儿子说:"种田太累。"第二年,鲁班征求儿子的意见,又送儿子去学织布。只干了一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鉴赏》2009,(5):52-52
扣子 1.儿子急着要走.母亲发现儿子扣子掉了.并给儿子钉扣子,终于感动了儿子,使儿子留了下来。(写“母亲为远行的儿子钉扣子的故事”也可得分)。2.母亲眼花了.但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明亮的。(或:儿子总在母亲心中,对儿子关心备至,体察入微)3.对儿子而言.此时最好的表达不是语言,而是行动。  相似文献   

4.
我去学校接儿子放学回家,见儿子和小朋友们排队走出了校门,我迎过去,却发现儿子没有如往常一样甜甜地叫我一声"爸爸",脸上有略显委屈的样子。我拉过儿子问:"怎么不高兴了?"儿子不搭话,要流眼泪。等小朋友们走得远了,我再细细问儿子为什么不开心。儿子将胳膊肘转给我看,吓了我一跳——儿子的胳膊肘擦伤了一块皮肤,渗出了血。怪不得儿子一副伤心欲哭的样子呢,原来是受了伤。  相似文献   

5.
没空相处     
《家教世界》2013,(Z1):62
那一年,他的儿子出生了。儿子一天天长大,很可爱,但他忙着挣钱养家,出人头地,没有时间陪儿子玩。他不在儿子身边时,儿子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这天,他夹起公文包往外走时,儿子问他什么时候回家,想让爸爸陪着玩。他应付说:"自己有空一定陪儿子玩,一定玩得很开心。"儿子十岁的时候,他送给儿子一个篮球。儿子又请他教打篮球,他说:"今天恐怕不行,因为还有许多事情等着要做。"  相似文献   

6.
两盒月饼     
老高可以说是祸不单行,他下岗了,儿子高考落榜了,老婆又得病卧床不起。儿子那天回家时,阴着脸,老高从儿子的脸上似乎看到了不妙,他问高考分数线出来了吗?儿子不语。老高又问,儿子不耐烦地说,出来了,差1分。儿子闷闷地躺在床上忍  相似文献   

7.
《家长》2012,(Z1):5
赵先生的儿子是重点中学初三的学生。每天早晨赵先生都负责叫儿子起床。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叫儿子起床,儿子一会儿说"叫早了",一会儿又说"天太冷",就是不愿意起床。眼看儿子要迟到了,赵先生干脆掀开被子,想迫使儿子起床。谁知道儿子站  相似文献   

8.
每逢双休日,儿子就缠着我们带他上街。想想儿子也挺可怜的。平时我们忙工作、忙家务,根本无暇顾及儿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儿子就常常只能一个人在他的小房间里涂涂画画。因此,空闲的时候,我们也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又到了双休日。一大早,儿子就穿戴整齐,一副整装待发的样子。我只好放下手里的活,挎着包跟着儿子出了门。一路上,儿子指这问那,小嘴唧唧喳喳说个不停,我一边回答着儿子,一边感受着儿子的欢乐,心想:双休日带儿子逛街,倒也是一件乐事。但麻烦很快来了。路过“儿童乐园”时,儿子被橱窗里一个高大威武的变形金刚吸引住了,驻足不前。…  相似文献   

9.
儿子尿床了     
下午去班里接儿子回家,老师告诉我,儿子尿床了,并且是尿在别的小朋友的床上。我觉得很奇怪,儿子从两岁半上幼儿园以来从没尿过床,今天这是怎么了,并且还尿在了其他小朋友的床上?带着疑问回了家。吃了饭,看儿子的情绪已经稳定下来(老师告知时,儿子不知出于何原因哇哇大哭),我把儿子抱在怀里,轻轻地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开始坚持沉默不语,在我的"威逼利诱"之下,儿子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始末。  相似文献   

10.
白纸与黑点     
儿子与朋友闹翻了,大吵了一架。回到家,儿子向父亲大发牢骚,说全是朋友的不对。父亲不说话,沉默地听完了儿子的牢骚,然后取了一张很大的白纸,在上面点了一个很小的黑点,然后问儿子看见了什么。“黑点!”儿子很果断地说。父亲又一次问儿子看到了什么,儿子依然说看到的是黑点。“太可惜了。难道除了这个黑点外,你没有看见一张白纸吗?”  相似文献   

11.
儿子六岁了,正是好动的年龄。每到休息天,儿子就缠着我们带他到附近的广场上去玩。对儿子这一并不奢侈的要求,我们总乐得答应。于是,广场上常常能看到我们一家三口快乐的身影。这一天,我们又带着儿子来到广场。儿子放风筝、堆石子,玩得不亦乐乎。忽然,儿子对广场前的台阶发生了兴趣,兴致勃勃地跳上跳下。丈夫见了,也童心大发,跟着儿子跳了起来。丈夫身强力壮,一跳就是七八级台阶。而儿子费了吃奶的力气,也只跳到三级台阶。儿子羡慕地看着,不住地拍手叫道:“爸爸真棒!爸爸真棒!”儿子又回过头来招呼我:“妈妈,你也来跳。”强不过儿子,我只得…  相似文献   

12.
楠杨 《家长》2012,(7):27-28
我正在上班,儿子的班主任来电话说,儿子下午没去上课,也没请假,班干部说儿子可能在网吧。班主任找遍了学校附近的网吧,终于找到了儿子,她让我来一趟学校,跟我说说儿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想念儿子     
远走深圳之前的那个晚上,我躺在儿子的身边,对儿子说:“你要还是不听话,爸爸再也不会回家了,你也不再是我的儿子,我也不再是你的爸爸!”儿子没有说话,似乎是点了点头,但我隐约可见儿子眼中噙满了泪水。儿子原来是很可爱的。  相似文献   

14.
儿子成我师     
儿子小时候什么都是懵懵懂懂的,每天总是缠着我问这问那,在儿子眼里,眼前一切总是那么陌生、新奇,我这个当父亲的义不容辞地成了儿子的启蒙老师。那时,在儿子面前,我永远是那么自信、从容、骄傲,因为我从来没有什么不懂的。儿子有问,我必答,在儿子面前,我表现出“师道尊严”。可是随着儿子渐渐长大,我自己的那点知识,已逐渐到了“资源枯竭”的窘境了。当自己“黔驴技穷”之际,儿子不再是那个冲冲打打、惹是生非的小淘气了,而是一个喜爱追风的阳光少年了。儿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使他自信、成熟、阳光。儿子想买台电脑。我说,老爸是个“电脑盲…  相似文献   

15.
《家长》2012,(2):5-5
赵先生的儿子是重点中学初三的学生。每天早晨赵先生都负责叫儿子起床。一天早晨,他像往常一样叫儿子起床,儿子一会儿说“叫早了”,一会儿又说“天太冷”,就是不愿意起床。眼看儿子要迟到了,赵先生干脆掀开被子,想迫使儿子起床。  相似文献   

16.
我去拜访一位朋友,发现他正在与儿子抢吃一块巧克力。朋友先是跟儿子讲道理,让儿子分一点给他。儿子不干,朋友生气了。儿子最  相似文献   

17.
老爷爷之死     
我的邻居是一位老爷爷,膝下有四个儿子。听说他妻子很早就去世了,老爷爷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四个儿子抚养成人了。儿子们长大了,老爷爷也老了。大儿子和二儿子做生意发了点小财,老爷爷以为可以享福了。没想到,两个儿子过上幸福生活后不理睬这个糟老头了,还经常骂他。他对另外两个儿子说:"你们可不能像他们一样啊。"两个儿子点点头。  相似文献   

18.
咚咚 《中华家教》2014,(Z1):66-67
每到假期临近的时候,小区的妈妈们聚在一起问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孩子假期怎么过?一位妈妈的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让孩子去做一个月的义工吧。这位妈妈的想法源于她客户的亲身经历:客户的儿子读高三时,他做生意亏了30多万元,为了不影响儿子高考,一家人瞒着儿子咬着牙保证儿子的生活不受影响。儿子上大学了,每月给2000元,儿子还向家里伸手。去年,读研究生的儿子要买房,他给了儿子30万元。谁知今年儿子又开口向家里要15万元,没得到满足,他竟跑回家大吵大闹,声称要踩死老爸,还要到电视台播广告声明脱离父子关系。儿子在家待了几天,他就在亲戚家躲了几天……  相似文献   

19.
读过一篇题为《纸篓与墙》的故事。两个母亲的儿子打小都喜欢画画。一位母亲给儿子准备了一面墙,凡是儿子画的画,她都把它贴在这面墙上,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就让他们欣赏她儿子的画,因此收获了许多的赞扬;另一位母亲给儿子准备了一个纸篓,她对儿子说,你画的所有的画都将被扔进这个纸篓里。第一位母亲的儿子10岁时成功地举办了一个画展;第二位母亲的儿子10岁时  相似文献   

20.
李秋红 《新疆教育》2013,(11):148-148
上海特级教师李白坚在一次讲学中讲了一个有关他儿子的故事,我印象颇深。他儿子写作文,常写错别字,语文教师找家长反映了这件事。他为了帮儿子,每次作文他都先看看作文草稿,帮改错别字。那一个学期的作文受到老师的好评。可是,期末作文考下来一看,老师、儿子、自己全傻眼了,儿子的作文仍然错别字连篇,以前老爸改过的错别字照样错。李老师经过认真思考,找到了原因:没有让写作文者(儿子)有责任感。他马上改变策略,从此,只看儿子作文,提意见,决不动手帮他。一次,儿子写完作文让他改,他看完后,告诉儿子:作文中有12个错别字。儿子认真地找,还有一个错别字怎么都找不出来。儿子求父亲帮忙,父亲就是不帮,他劝儿子不要再找了,先睡觉去。儿子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可折腾到晚上10点多,还没有睡觉,直到找出了那个错别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