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2.
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年头了,这稿那稿写过不少。不过,自己最得意的倒是一篇“会议新闻”。这篇题为《不恋“银窝”恋“草窝”银行干部何鹏辞官办起湘潭最大奶牛场》的消息,其实是篇人物新闻,之所以自己还满意,主要是这篇稿子对党报如何改革会议新闻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可以说是本人一篇尝试“跳出会议写新闻”的成功之作。在2000年度全国、全省好新闻评选时,也许是评委们出于对党报会议新闻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这篇消息不仅评上了全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而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地市报和全国大中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还…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新闻函授部为了帮助学员学好新闻写作课,特请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的万联众选录了石河子冬至降雨的消息供大家改写。石河子冬至降雨的消息原载1987年12月28日《石河子报》,被评为当年全国地市县报好新闻作品,收入《地市县报好新闻好通讯选评》一书时,有关同志还写了评析。万联众同志这次提出的改写要求是:(1)构思一条吸引人的新闻导语;(2)尽力把新闻主体写充分;(3)要讲究提行分段艺术。尔后,万联众同志作了示范改写并写了《改写石河子冬至降雨消息的思考》一文。发表在今年8月15日的《学员报》上。改写,是练习新闻写作,提高水平的有效手段。我们转载的目的是请读者思考:假若让你改写这篇消息,你将怎样改得更好一些呢?  相似文献   

4.
发表在《大众日报》1992年8月31日第一版的消息《有这喜报,债免了》,先后获得山东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足以说明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新闻。作者喜欢抓“活鱼”,这则消息就是他到某集团军开会时,跑到营房与战士们促  相似文献   

5.
全国农民报1988年度好新闻评选工作于今年四月在郑州举行。这次评选共收到全国30家农民报推荐的新闻作品140多篇。评委们经过仔细审阅,采取评议和投票相结合的方法,评出一等奖好新闻作品10篇,二等奖好新闻作品22篇,三等奖好新闻作品30篇。河南农民报的《珍藏了38年的绣花鞋》、《发生在东石盘村的新闻》、《张英怒题逐客诗》分获一、二、三等奖。现将这几篇作品和河南农民报编辑部的推荐意见刊载于后,供广大读者参读。  相似文献   

6.
《盐阜大众报》记者杨树立撰写的《好稿采写例话》一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好稿采写例话》收录了作者的省以上好新闻获奖作品,以及在省级以上新闻业务刊物发表的论文、采写心得共76篇。全书以专题研究方式,针对新闻采写中不同题材、不同视角、不同形式的处理,深入 浅出地进行现身说法,如“把新闻写成花边消息”、“一个题材多种处理”,“把现场新闻写深刻”、“多视角审视社会问题”、“采写人物通讯的得失”、“用投稿者眼光编辑”、“记者经历的故事”等等。《例话》中收录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从采访一线捕捉的“活鱼”,以…  相似文献   

7.
第五届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集《好新闻》一书,巳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这届好新闻评选共评选出好新闻作品232篇(幅),受表扬作品120篇(幅).这本书汇编了这届评选受奖的报纸和通讯社发出的稿件,全书23万字,包括消息、通讯、评论、文章、来信、标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业务编辑部:读过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同志采写的关于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两条消息,不禁拍手叫绝。这两条消息写法别开生面,尤其是开幕消息的导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这里的同志们都说这篇消息可能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记得两年前,郭玲春采写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也是一篇突破老一套程式的好新闻。郭玲春同志为什么总是能把一般的新闻事件写成不一般的新闻报道呢?近两年,贵刊曾登过几篇  相似文献   

9.
说实话,当记者谁不想写好新闻,作为一个地方记者,我也有这份“野心”。 可是,说来也巧,从1984年,一直到1991年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揭晓,我有8篇作品获全国好新闻奖。 1984年写的消息《东鸭鸽营社员跑步成风》,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 1985年写的通讯《记县委书记与乡长的对话》,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相似文献   

10.
去年,是《长安报》的“丰收年”。我报10篇新闻作品和新闻论文在全国、省、市好新闻和好论文评选中获奖。说起获奖作品,编辑记者议论纷纷:荣誉,有《新闻知识》的一半。我报创刊于5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停刊,1987年复刊。10多位编辑、记者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尽管大家办报热情很高,但是缺乏新闻专业知识和新闻实践经验,因此,形势逼着我们走在职学习的路子。我们把全国多种新闻理论刊物作以比较,认为《新闻知识》雅俗共赏,既有专家们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信阳报的“科技园地”,1989年限于客观原因虽然发稿不足27个版,就有一篇消息稿、一篇通讯稿获河南省好新闻三等奖(本报共获奖四个);有一篇消息获全国第四届地市报好新闻三等奖(本报只获得一个).科技版取得如此成果,原因是:高唱了科技兴农这一主题歌。信阳是一个老苏区,也是贫困的农业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国家科委  相似文献   

12.
1980年度全国好新闻作品评选已于今年8月4日揭晓。这是继1979年度全国第一次好新闻评选之后的第二次,是由北京新闻学会、《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发起和组织的。这届评选比上届评选范围扩大,有消息、通讯、评论、标题和新闻照片五类;评选结果,在全国各新闻单位和广大读者推荐来的1105篇(幅)新闻作品中,有121篇好新闻作品入选,其中受奖好新闻作品49篇(消息14篇、通讯13篇、评论10篇、标题5条、新闻照片7幅),受表扬好新闻作品72篇(消息17条、通讯20篇、评论18篇、标题4条、新闻照片13幅)。这些入选的好新闻作品,从数量上、质量上来看,都比上届有新的发展。在内容上,及  相似文献   

13.
1988年和1990年,我的一篇消息和一篇通讯分获全国首届地报好新闻和浙江省维护消费者权益好新闻。因为这两篇好新闻都是出差时路上拣来的,所以一些同行明友戏称这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但我却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报》主办的首届通讯员好新闻评选于2月21日下午4时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会议室揭晓. 共评出受奖好新闻17篇.所有获奖者,《通讯员报》均发给荣誉证书和奖金. 《通讯员报》首次举办通讯员好新闻评奖活动的消息于去年9月份在报上披露以后,受到广大通讯员的热烈欢迎.截至1986年12月31日止,编辑部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通讯员推荐稿两千多篇.从  相似文献   

15.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18日《河南日报》的消息《代币购物券今起停止使用 郑州部分大商场昨日生意火爆》,获1998年度河南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省区党报1998年度好新闻二等奖。 回想起来,这条消息可以说是“捡”来的好新闻。根据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要求,代币购物券于去年12月18日停止使用。此前,各新闻媒体已通过不同的方式,向社会公布了这一消息。应当说,代币券的“寿终正寝”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但禁用前各大商场出现的火爆场面,却并非人人都预料到了。12月17日上午,记者在位于花园路的郑州花园商厦门口,发现放着不少等着运送的家用电器和其他大件物品,商场内人头攒动,收款台前许多手持购物券的顾客等着交“款”。记者从事商业报道十多年,这样的场面实在久违了,预感到这是一个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新闻,所以立即改变原来的计划,进入这一新闻事件的采访。新闻界的同行都知道,好新闻可遇不可求。特别是那些突发性新闻事件,你根本不可能知道啥时间发生,在哪儿发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但是,当你遇到了有可能成为好新闻的新闻事件时,你能否深入挖掘、周密构思,然后把它写成好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和业务技能,是采写出好新闻的前提。仍以“代购券”这条新闻为例,当时省会多家新闻媒体,都关注了这一事件,有的甚至派出了1  相似文献   

17.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18.
魏明革 《新闻传播》2006,(12):45-46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9.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20.
今年五月在湖南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华日报》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奖:评论《“对策”也可当镜子》获一等奖、通讯《“富光棍”之谜》获二等奖、消息《“洋鸡”不吃“洋料”照样生蛋》获三等奖。这三篇新闻作品之所以在全国获奖,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新、深、活”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