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晴雯不畏尊贵地位,敢于抗拒主奴不平直到最后毁灭的人生遭遇的阐述,展现了睛雯大胆叛逆、威武不屈、特立独行、疾恶如仇、率性而为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社会现实,愤怒谴责封建阶级的腐朽和虚伪,热情讴歌了被压迫者的挣扎、反抗与斗争。晴雯这个艺术形象蕴含着深沉凝重的美学价值,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感情上难以承受,却无法改变自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命运的悲情人物,极具震憾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2.
现代革命文学是现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它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革命的客观必然性,历史合理性,是一座宝库,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资源,我们必须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和继承,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革命斗争理念,在今天已失去了它的历史合理性,不能再提倡。  相似文献   

3.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作品为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发声,争取华裔在美国的平等地位,更重要的是为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确立其身份,汤亭亭作为华裔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旨在为华裔发声,反抗主流社会对华裔的压迫,其代表作《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遭受的双重压迫,即——华裔父权的压迫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压迫。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反抗双重压迫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新文学对封建家庭的纲常伦理持一种激烈的否定态度,而“出走家庭”的娜拉也成为了风尚一时的文学典型。这种“个人主义”的反抗由于缺乏动摇社会制度的力量,很快就陷入了僵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庭与个人的矛盾让位于家庭与抗战的矛盾,因此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需要重新肯定家庭的作用:“救亡”的叙事将对家庭的反抗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出走家庭”必须与“保卫国家”结合起来。在这套话语框架中,不再受到压迫的个体却仍然在家庭和抗战的之间顾此失彼。因此,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不但需要超越五四式反抗的盲目和任性,同时需要对新的裂隙进行弥合。  相似文献   

5.
晴雯在大观园里是公认的最风流灵巧能干的丫头,深得贾母和宝玉的赏识,但也就是这个丫头,最后却红颜薄命。在对待宝玉的感情上,她有做妾的心理,但却没有理性的思考和打算;她口直心快、言语刻薄、出言锋利;她抓尖要强、逞强好胜。终至带来深层的伤感于心,被人嫉恨以致精神世界分外孤独。正由于这些,晴雯最后陨落了,她的悲剧并非像一些学者浅层次认为的那样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害了她,而是她的自我审视意识的缺失造成的,若她能稍稍地自我反省一下,她也不致于那么快的像一朵芙蓉花般早早的凋零了,这正是她生命的极大悲剧!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除了父权制,压迫妇女的因素还有很多。鉴于此,该理论倡议将性别问题放在国家、种族、殖民与被殖民的各种因素中去探讨。在反抗父权制的同时,必须反抗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萧伯纳的剧作《皮格马利翁》,我们可以看到:伊莉莎遭受了源自阶级差异、男权意识和父权制思想的殖民压迫,同时也遭受了源于性别差异的性别压迫。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花园书》中女主人公双(Swan)的心路历程.双是一位来自中国的澳大利亚移民,她生活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一种痛苦的边缘化的生活.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用在文学作品中展示作品意犹未尽的潜台词.在该作品中,"双"不仅是女主人公贺双的名字,而且还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残酷的现实中进行的自我反抗和灵魂的反抗,并最终升华为双重反抗,肉体和灵魂终获自由.  相似文献   

8.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她在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详细描绘了艾丽斯.沃克所指的三种类型的黑人女性。年幼的珍妮和她的外婆南妮是第一类黑人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须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迫。珍妮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在前两次婚姻中,她是被白人和黑人社会训练成“非凡的”、但内心却遭受“相反本能”折磨的黑人女性。在第三次婚姻中,珍妮获得了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尊重,在小说的结尾,她实现了自我,此时的她是沃克所指的黑人新女性。  相似文献   

9.
晴雯悲剧的产生,对于贾府初期民主主义改革势来说,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以王夫人的封建势力迫害。主观原因:初期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贾宝玉没能象探春那样在重点解决贾府主要矛盾(严重经济危机)的同时,相应地解决次要矛盾(女儿人权被践踏);而是只关心次要矛盾,置主要矛盾于不顾,结果一事无成。在强大敌对势力的压迫下,晴雯悲剧终于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形象多是扁平性格的,而且过分夸张,在《水浒传》中,潘金莲的符号就是淫妇,而站在社会的历史的角度来看,潘金莲其实是一个悲剧的角色,那么,潘金莲的悲剧命运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造成她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容姿美好,出身低贱;反抗大户,被嫁武大;钟情武松,无情被拒;偶遇西门庆,终成悲剧四个方面论述了潘金莲悲剧命运的一步步生成;从内因:反抗的性格和外因:封建制度社会文化的压迫两个方面分析了潘金莲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有关浩然及其作品的研究,大多延续着将其视为一个象征性的政治符号的理解方式,认为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理念,是"被迫"接受或"被动"图解,或者出于某种实用性的政治利益考量或权力欲所做的"违心"之举。而造成这种研究思路的就是政治/文学、压迫/反抗二元模式。但是如果我们把浩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来理解和讨论,浩然小说与激进政治/文艺实践之间的关系,正是一个越出政治/文学、压迫/反抗二元模式之外的历史个案。其20世纪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是对政治理念与文学传统、个人经验之间的裂隙的缝合,并由此在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文坛格局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美学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2.
贺龙体育思想与中国现代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龙,原名文常,又名云卿,1896年3月22日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幼年时代的贺龙,家境贫寒,生活极为艰苦。他从小就深知贫苦人受豪绅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在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一颗反抗压迫的种子。贺龙同志从青少年时期就坚持游泳、武术和骑马等多种体育活动。 在革命战争年代,贺龙同志就明确提出了“体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口号。他认为,体育工作是部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贺龙同志的积极倡导下,广大工农红军开展了广泛  相似文献   

13.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繆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贯穿了“反抗”的主题思想,从小说《局外人》到《鼠疫》,加缪展现出主人公面对“荒诞”处境时如何在虚无的世界中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即“反抗”。加繆的“反抗”思想主要体现为面对生存的荒诞处境的“反抗”,是一种融合了“肯定”与“否定”因素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社会的民族关系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此,滇东南各族人民为反抗明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剥削压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由于该地区处于西南边疆,此时期还先后发生了各族人民反抗交趾和法帝国主义入侵的事件,他们在斗争中团结合作,共同对敌,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保卫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多萝西·洛·洛尔特的教育诗中这样写道:一个孩子在充满批评挑剔的环境中长大,他学会了吹毛求疵谴责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长大,他学会了争斗和反抗;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中长大,他学会了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被接受爱的环境中长大,他学会了爱惜这个世界。那么,一个孩子在充满真诚与关爱的环境中长大,他又会学会什么呢?2002年秋,我新接手了一个一年级,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新学期开始不久,班上就接二连三发生怪事,今天“他”的铅笔丢失,明天“她”的文具盒不翼而飞,后天“你”的新本子又不见…  相似文献   

16.
《简·爱》是夏洛蒂·勃郎特的最好的一部作品,文中女主人公简·爱为人单纯,平凡朴实,有理想和追求,性格直爽,倔强。她蔑视金钱,勇于面对生活,不甘忍受资本主义压迫,敢于反抗、敢于向男权挑战以争取幸福的精神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7.
路遥《人生》中的刘巧珍有着农村姑娘特有的善良勤劳、质朴纯真,对生活有广博的情怀,对“活人”有执着的韧性和顽强。情爱追求的枯萎又表现出她文化素质的欠缺和精神世界的浅薄、狭窄,在人生追求上她与高加林存在着巨大落差和错位;她单调自卑,存在着爱情中人格独立和自我价值意识的缺失;她的出嫁又体现出对旧陋习反抗的脆弱和对情爱追求的不坚定性。从她身上透视出传统美德的熏陶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浸染,以及生活环境、传统观念中的糟粕对她文化素质和精神思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艾丽斯·沃克在其代表作《紫色》中真实再现了父权制背景下黑人妇女的种种生活境遇.在男性的压迫下,以西莉为代表的女性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意识,最终沦为家庭的奴隶及父权制的帮凶.在西莉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与探索的过程中,身边女性的榜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开始了反抗男权压迫、寻求自我的征程.女性不仅依靠自己的才能获得了经济独立,还赢得了男性的尊重,在与男性的和谐相处中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这不仅展示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也表达了她对男女两性从对峙走向理解、从而实现和谐生存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19.
“义”作为价值观念,有依托与桎梏的双重品格。梁山英雄既在“义”的实践中找到了自我,又在“义”的圈限中丢失了自我。其中李逵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在义所谱写成的“意志自由”与“伦理侄梏”的双重变奏中,走完自己崇高却悲哀的一生的;是在“义”所塑制的两重李逵——反抗型李逵和服从型李逵——的矛盾斗争中,完成自己的人格悲剧的。同时,他的悲剧,也是一个“真”之存在的悲剧。宋江对他的毒杀,是一种带有悲壮意味的“成年礼”的宗教式补行。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一生,博览了大量的中国古书,在实践中形成了两个明显特点。 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书中之义 在中国大量的古籍中,对历次农民起义及其领袖人物大都持否定态度。毛泽东却相反地给了很高的评价。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曾明确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到“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