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就《圣武亲征录》中记载的速哥曾助窝阔台汗渡黄河攻金的史实与《元史·速哥传》相对照,认为两者所记为同一人,并考证出速哥之族属乃久隶西夏籍的克烈人。同时认为《亲征录》、《速哥传》与《山居新话》所记渡河之事当为同一史实,此人即速哥。速哥因曾助窝阔台汗渡黄河,故在当时或以后被追封“答刺罕”之号。  相似文献   

2.
初鲁得族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 lud,在《辽史》中记作"楮特"或"锄得",在辽代汉文墓志中记作"初鲁得",是辽朝南宰相府属下的一个部族。u lud氏族最初所居地即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一带。u lud又作为氏族名出现,见于契丹小字《故耶律氏铭石》。根据汉文《萧孝恭墓志》、《萧孝资墓志》及契丹小字《故耶律氏铭石》三方墓志的对比,可将u lud氏门第最为显赫的一支家族的七代世系基本厘清。u lud氏族曾与辽太祖之弟迭剌一族四度联姻,迭剌家族的墓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一带,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契丹小字《永宁郎君墓志铭》和汉文《耶律琮神道碑》所记载的都是迭剌的子孙。与u lud氏联姻的,就是迭剌的六世孙中的四人。  相似文献   

3.
头辇哥,元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后裔。从屠寄开始,把头辇哥当作忽林池,一些学者多沿用他的说法。有人虽对此说置疑,但又认为“头辇哥更可能是国王和童的别称”。本文认为,上述二说值得进一步商榷。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头辇哥与五投下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叙述头辇哥出兵高丽的史事。头辇哥大约在至元七年(1270)底以前从高丽回国。屠奇认为,头辇哥回国后,又再次出兵高丽,笔者认为此说不确。第三部分记述了头辇哥行尚书省于北京、辽东等路的情况,而后头辇哥国王回到自己的封地。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语,从生活年代、个人经历、名字的语音等方面表明,头辇哥既不是忽林池,也不是和童。  相似文献   

4.
《民法典》第1159条第2分句将必留份制度扩张至法定继承和民事执行法,同时《民法典》第1131条遗产酌给请求权降低了《继承法》第14条的实质标准,在法定继承范围内,必留份制度扩张的法律效果是引起了法典体系的不协调,实际上架空了第1131条。因此,有必要放弃第1159条第2分句,让遗产酌给请求权只适用于法定继承,让必留份制度回归遗嘱继承、遗赠领域,在遗产处理时将必留份制度中“必要的遗产”与《民事诉讼法》第251条之“生活必需品”作统一解释。为防止必留份制度重新被改造成特留份制度,应建立《民法典》第1141条必留份制度与婚姻家庭法上法定扶养义务的体系关联,必留份权利人的资格应结合法定扶养义务进行次序安排。  相似文献   

5.
《哥萨克》是列夫·托尔斯泰在自身经历基础上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托尔斯泰塑造了玛利亚娜和奥列宁两个主要人物。两个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玛利亚娜是大自然的女儿,奥列宁则是文明的来客。通过两个人的情感变化,托尔斯泰向读者描绘了文明与自然的接触。奥列宁起初想以文明改造自然的玛利亚娜,最终却发现自然无法改造;他又试图把文明降低到自然的层面,融入哥萨克的生活,最终却又只能失败。通过这个曲折的过程,托尔斯泰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于自然与文明之间关系的思考。自然与文明始终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是难以调和的。  相似文献   

6.
哥拉斯来了     
哥拉斯来了! 首先请大家不要惊慌,因为它不是美国大片《哥拉斯》里的巨型变异大恐龙,也不会伤害人类,它只是一只顽皮的小恐龙,顶多逗你玩玩而已。  相似文献   

7.
万历 《贵州通志》 载贵州前卫指挥使莽哥卜花传,为北方民族安置贵州卫所之典型案例.莽哥卜花,水三万户人(建州女真人),永乐初授千户,历升都督同知.宣德四年(1429年),男撒满答失里袭都督佥事,正统十年(1445年)取赴京,奉旨改名李忠.景泰元年(1450年),三世孙缙调贵州都指挥佥事,其后李勋遂注贵州前卫,袭指挥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欧拉《哥尼斯堡桥》一文的分析,揭示了欧拉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过程中体现的重要数学思想、策略和方法,尤其是数学化思想。这些思想、方法和策略正是我国目前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对数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留""憺"出自"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取于《九歌》中的《山鬼》篇。笔者在分析之后得出"留"为"为……而留""等待"之义,"憺"应理解为"怅"更佳。  相似文献   

10.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现实主义白话小说,故胡适称它为一部最有价值的社会史料。所以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并反映着社会现实。小珍哥作为新旧文化夹缝中求生存的女性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新起的市民文化受封建传统的遗传影响,导致小珍哥社会个体思想也具有矛盾性,同时小珍哥的新思想是盲目无意识的从身边男性身上所习得,有一定父权社会男性视野之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卢松林 《教师》2010,(20):127-128
《泼留希金》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尼·瓦·果戈里的代表作《死魂灵》第六章中的第一节。本文主要着眼于对《泼留希金》这篇文章的分段释析,探讨该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性格特征及作家的写作艺术,从而进一步理解《泼留希金》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萨都剌(公元12827—?),字天锡,号直斋,至元十九年生,卒年不详。元代干文传在《雁门集》序中说:“若吾友萨君天锡,亦国之西北人也。自其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世以膂力起家,累著勋伐,受知於世祖。英宗命仗节钺留镇云、代,生君於雁门,故以为雁门人。”由此可知,萨都剌的祖先原为西域色目人,随蒙古军西征后,来到中原,以武功起家,世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所以萨都剌是雁门人,名其诗集日《雁门集》。萨都剌诗中屡言“朔客”,言其家在  相似文献   

13.
明人瞿九思所撰《万历武功录》中人物记载讹误比较多见.卷10《堵剌儿列传》记述明代蒙古左翼部落首领都剌尔的事迹,但所记不止一人.《小歹青列传》所记是察哈尔万户敖汉部首领小歹青事迹,没有混记其他人物.《堵剌儿传》中所记的一部分也是小歹青的事迹.这样,《堵剌儿传》与《小歹青传》是一人两传,辨析后两传更方便人们使用.  相似文献   

14.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关于顿河哥萨克命运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真实反映苏俄历史上至关重要10年(1912~1922)的重大事件和社会进程的史诗。本试图从作品中人物,小说构建,景物描写三个方面来解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相似文献   

15.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关于顿河哥萨克命运的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苏俄历史上至关重要 10年 (1912~ 192 2 )的重大事件和社会进程的史诗。本文试图从作品中人物 ,小说构建 ,景物描写三个方面来解读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相似文献   

16.
析流行称谓词“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流行称谓词“哥”及“-哥”从语义、语法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它在网络和年轻人的使用中语义特点更为丰富;语法结构出现新的固定句式;语用功能更是在使用场合、使用人群及和感情色彩方面发生新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哥萨克》是托尔斯泰一部描写异族人的小说。小说中集中描绘了作为异族人的哥萨克形象,展现出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出走与回归"的框架结构。本文旨在探讨托尔斯泰出于什么思想动机,怎样描写哥萨克人和"出走与回归"的框架结构、如何形成他有别于长篇小说的艺术风格的。  相似文献   

18.
哥隆语是居住在海南岛西海岸昌化江下游出海口处两岸的居民“哥隆人”也称“村人”所使用的一种语言。自称汉族,但其使用的语言却是一种侗台语族的语言,与黎语近似却有所差别,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  相似文献   

19.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素来就有"百节之乡"的美称,在众多的节庆中芒哥坡会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芒哥是当地苗族同胞们的祖先神和保护神,举办芒哥坡会对苗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芒哥坡会的文化内涵以"民族性与原生性"为整体特征,其中包括芒哥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傩文化,并赋予了芒哥坡会深刻而重要的文化价值与功能。当地苗民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民族审美、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都在芒哥坡会中得到展演。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一些优秀外国影视作品涌入中国市场。高质量的字幕翻译作为影片的点睛之笔,可以使观众跨越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欣赏影片。将异域文化翻译得通俗易懂,是字幕翻译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以美剧《哥谭》为例,在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对影视剧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增译与减译、直译与意译等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将影视作品的内涵和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