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9·11”事件后美国对华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后,美国出于建立反恐联盟的需要,积极改善小布什上台后十分紧张的中美关系。但随着美国在阿富汗战争的结束,美国又把遏制中国作为对华政策的首要目标。美国利用反恐战争形成对中国的地缘包围、美台军事关系的逐步升级,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今后,防范与合作将是中美外交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赵国地处四战之地,频繁的战争孕育了赵国丰富的军事思想。对赵国名将赵奢的"用众"思想、思想家荀子的兵要思想、纵横家虞卿的军事外交思想等进行了论述,对赵奢指挥的阏与、李牧指挥的大败匈奴之战的战争指挥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越南战争作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以及民众心理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关于越南战争的研究一直是美国外交史和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聊城大学吕桂霞副教授的新著《"牧场工行动":美国在  相似文献   

4.
孙子以地缘为研究支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地缘观,孙子首创了诸多地缘概念,深入探讨了地缘与战争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地缘思想体系。从当代军事学术的角度出发,孙子地缘思想可区分为三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地缘环境思想、地缘战术思想、地缘战略思想。针对不同的地缘态势,孙子提出了相应的处置之道,既有拘泥一域、操作性强的具体行动原则,也有着眼大局、关照枢纽的战略指导思想,形成了实践性与理论性兼具的鲜明特色。深入探讨孙子的地缘思想,有助于理解孙子的军事思想精髓,进而完善其军事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地缘外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从旧外交向新外交转型时期的指导思想,并以其科学内涵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毛泽东针对建国后复杂多变的地缘局势,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地缘的角度对中国外交作出战略性思考,制定了"一边倒"地缘外交战略、"中间地带"地缘外交战略和"一条线"地缘外交战略,在特定条件下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外交问题在我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春秋战乱使多极斗争的外交战略策略应运而生,活动于此时的孙子天才地提出了他的军事外交思想。孙子秉持和平、慎战的外交观,其军事外交包括"伐交"与"合交",前者指打破敌人的外交,分化、瓦解、摧毁敌人的同盟,后者指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同盟。认清主要敌人是孙子军事外交的重要原则,国家实力的强大则是军事外交的根基所在。孙子反对国强必霸,主张国强也要崇尚王道。孙子的军事外交思想对于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文翠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1):54-57,81
心理战术是指在战争中于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利用对方将领的心理因素制定的一系列影响、制约甚至控制对方心理和行为的谋略和方法。《三国志演义》关于计谋描写的最重要的特征是集中展示战争中将帅间的心理之战。它开拓了一个研究兵家智慧、研究人的心理奥妙的新领域,尤其是揭示了战争中将帅的个性因素影响历史进程甚至决定历史形成这一深刻的社会命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为了实现美国经济的复兴,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奥巴马上台后积极调整了战略部署,把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亚太,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为了牵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继续维持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实施了全方位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在外交上开展"情感外交""多边外交";经济上以推进TPP谈判,借此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军事上借助传统盟友和新兴伙伴的力量,加紧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亚太战略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决定着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样也影响着依附这一关系的两岸关系。如何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促进中美台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析二战期间爱尔兰实行中立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爱尔兰"年轻"的外交史上,其在二战时期实行的中立外交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中立国,他的中立外交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种外交政策之所以能够实行,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除了表现在经济、政治及军事上的国微势弱的小国特性外,也包含政治领导人的个人因素、与英国历史上的恩怨纠葛,尤其是爱尔兰的分裂问题等特殊原因,使得爱尔兰在面临战争时不得不实行中立。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在其武装斗争实践中对战争的起源、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争观,这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孙中山战争观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客观地评价孙中山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1.
对于《孙子兵法》的权谋用兵思想,历代思想家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往往忽视《孙子兵法》在战争观和治军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仁本精神,从仁本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了《孙子兵法》仁本观产生的根源及其主要内容,并通过与《司马法》仁本观的比较,阐释了《孙子兵法》仁本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中的有些文字历来解释纷纭,这也导致了对孙子某些思想的不同阐释。孙子讲"称胜",既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又体现了量敌制胜的思想。而"军食"应该是"军"和"食",即军队的人员总数及其配备的各项物资和粮草。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和合”军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贯穿于《孙子兵法》,形成了"和合"军事思想,其体系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本质认识、"全胜"的军事理论体系、人本精神的军事伦理取向、以"知"为核心的军事思想实用性。"和合"军事思想要求以人文视野区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结构。"和平发展"植根于"和合"思想传统,《孙子兵法》为"和平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15.
孙子创作《孙子兵法》时正值春秋后期,可借鉴的文献很少。孙子受当时贵族学《诗》、用《诗》的社会风气及浓厚的《诗》学家庭氛围的熏陶,研习《诗三百》,为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而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诗三百》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了孙子"慎战"思想的形成,其战争诗含有孙子"为将"五事"中的"道"将"法"的萌芽,而突出军事威慑力量的描写则启迪了孙子全胜攻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日益受到西方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其原因,首先在于其超越时空的巨大理论价值,其次,《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兵学的代表作,对于反思西方军事理论,弥补其中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因为它所提示的军事原则契合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与商战之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孙子兵法蕴含的宏大智慧对于企业经济运营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分析了兵法与商道之间的智慧互用空间,并就商战竞争中如何借用孙子思想,进行信息管理、战略决策、运营策略、组织管理做了详尽解析,同时指出,商道借鉴孙子兵法应当变通活用,避免庸俗曲解,力求中西结合。  相似文献   

18.
兵法是艺术。《孙子兵法》作为兵法经典,也是兵法艺术美的代表,对中国古典美学具有突出的贡献。从兵法是艺术、孙武的诗人气质、孙武的审美理想、读《孙子兵法》是审美享受等四个方面,第一次对《孙子兵法》的美学价值作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构建了一个精美恢弘的兵学体系。唐代李筌认为《孙子》十三篇的排列顺序即表明它本身有着完整的体系,南宋张预、郑友贤也认识到了《孙子》兵学体系的存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山鹿素行从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角度概括了《孙子》的全部内容,并进而分析了其兵学体系。20世纪40年代以后,萧天石、郭化若等用现代军事学的观点来框定《孙子》兵学体系,吴如嵩、刘庆、赵海军等从范畴出发探索《孙子》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是中国传统兵学的经典之作,近代尤其是1937年全面抗战后对《孙子》的研究可谓盛极一时。近代早期西方军事学在华传播之时,《孙子兵法》作为传统兵学代表被冷落一旁,抗战开始后,它的重要地位一再得到强调,并被近代中国知识人反复研究,这个现象本身就传递着意味深长的信息。对民国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考察了近代军事学人在融合中西兵学上所做的努力与思考,并对融合中西兵学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还以民国《孙子兵法》研究为视角,研究了西方军事学在民国的传播情况,揭示了学术传播的语境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