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城被誉为童话诗人,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家,顾城的诗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使得他的诗歌显得特别,形成了顾城自己特有的诗歌艺术风格。一.关怀的主题顾城诗歌关怀的主题,和其他众多作家一样,在他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相似文献   

2.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常常以孩子的口吻和读者交流,所以被称为“童话诗人”。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深刻的诗歌理想,其诗歌文本的思想源头、内在含义、精神走向以及他的诗歌理想、生命追求无不映照出顾城一生扮演的角色——一个童话孤岛中的抒情诗人。可以说,究其一生顾城都在诗歌寻梦的短暂旅途中低语,孤独而决绝。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人顾城和法国诗人兰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神童诗人,拥有同样的传奇人生,同样的短暂生命。本拟对他们的诗学思想、诗歌语言和风格作一简单的比较,并认为:顾城和兰波都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们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追求诗歌的美,创造新的“宇宙语言”,因此他们都为自己祖国的诗歌革命做出了贡献,都是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4.
伴随堂·吉诃德异想人生的是他异想式的语言,而顾城作为一位童话诗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诗歌的语言与堂·吉诃德的语言殊途同归。顾城诗歌的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普遍特征,但又不乏顾城式的呓语、错位、童话色彩等。可以说,他的诗歌的语言就是一座城,虽万般变化,但却都不离其宗。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顾城的诗歌,探讨顾城死亡意识产生的原因。顾城的死亡意识是由死亡本能与生俱来产生的,顾城的童年经历加深了他的死亡意识,最后顾城对中国古典文化还有道家禅宗的有意选择再加以解释,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死亡哲学。  相似文献   

6.
一、顾城诗歌的美学思想 顾城诗歌纯净、自然的美学思想与人生追求鲜明而又富有时代气息,对中国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影响极大.天真、孩子气、执着地营造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世界,给人以鲜明印象.  相似文献   

7.
童话代表着人性所能企及的高度和深度,顾城的童话风格在当代中国诗坛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作为童话诗歌风格带有某种标志或起点式的诗人,顾城成为“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本文从深刻的民族意识、生命意识和灵性意识,来解读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8.
顾城的诗歌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颜色意象,这些颜色意象在他的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表达作用。从顾城诗歌中的颜色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中的颜色意象的分析,去解读颜色意象在他诗歌中所起到的不同凡响的作用,进而走入他的诗歌及其思想世界,探寻他的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顾城,一个出生在诗歌世家和动荡年代的诗歌王子,这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主将。1993年,在他37岁时,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暴力的自我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顾城之死,被视为以极端的方式,挑战工业文明后荒诞的生存现实。从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之死。只有抛开他独特的死亡,以及由死亡带来的种种喧嚣的非议,剔除人们在理解顾城过程中的种种速蔽,顾城诗歌独特的诗意和独到的诗艺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0.
顾城和海子分属于当代不同时期的诗歌派别,但同为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并最终在相近的时间走向死亡。这种巧合为探讨顾城与海子的诗歌提供了某种线索。论文将从比较顾城和海子的自然观出发,以二者诗歌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春天意象为例,来分析二人诗歌中的悲剧意识。最后简要分析顾城和海子的诗歌风格,勾画出二人诗歌中的对立的主体形象,进一步探求顾城和海子诗歌中的死亡预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顾城走向死亡的历程出发,冷静深沉地考察其诗歌,小说文本中潜藏的人本,认为顾城之死其实是一个人的死。顾城作为童话精神的求索者,激烈地反叛生活,获得了诗歌层面上的高度,但同时,他未能超越自身伦理情感偏差的价值取向,更被欲情所把握,最终导致了他生命存在与精神探索的悲剧性终结。  相似文献   

12.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确是一个“童年质情节”极强的人。顾城在诗歌创作中固守在自己那片单纯、晶亮的童年经验里,偏执地拒绝着成熟。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大睁着“黑眼睛”的、童真而又任性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14.
在顾城早期诗歌或一部分成名作中,顾城对事物或对自我的感受都能化繁为简,很好地做到把握其本质特征,并赋予其鲜明的形式,极富意蕴和意趣。其早期的诗歌和一部分代表作的诗意就建筑在这种“形式感”上,因此他的代表诗歌通常都不长,本文主要浅析顾城早期诗歌的“形式感”,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自然景物的“形式感”解释;二、抽象概念的“形式感”分析;三、自我感受上的“形式感”表达。这三种类型的“形式感”构成了他一部分诗歌创作的诗意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伟玮 《文教资料》2007,(7):120-123
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但其后期诗歌仿佛是专为自己而写的,在内容表达、创作风格、艺术形式等方面较前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私语化的倾向,值得关注。在此,结合诗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无为无不为”的哲学观念,试论顾城后期诗歌作品所呈现的私语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在这几首诗歌中,我最喜欢顾城的《弧线》,它优美而含蓄。每一节诗歌都是一幅动感十足的画,每一幅画似乎都是一个故事,关于弧线的故事。顾城自己说,他对自然中的弧线是欣赏的,而对人的弧线是暗含讽刺的。   可是我觉得,“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也是很美丽的。不知是我的理解力有限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  读完《弧线》,我想我们岂不是可以用“直线”或“圆”来构思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那里面有画面,有故事,有动人的诗歌。   简评:读诗时和诗人或别人看法不同是正常的事,大可不必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  相似文献   

17.
<正>在"朦胧诗"三巨头中,顾城与舒婷是好朋友,顾城一直把比他年长四岁的舒婷尊称为"干姐姐",他们曾经合作出版过《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因为此前舒婷刚刚出版了诗集《双桅船》,不愿意重复发表,因此这本诗合集只收录了她近二十首诗歌,顾城的作品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在排版前,顾城主动提出将目录中的署名去掉,并模仿了舒婷的诗风写了几首,使整本诗集看起来更为平衡。由此可见,顾城与舒婷友情之深厚。  相似文献   

18.
1969年到1982年是顾城诗歌创作的前期,本文从"花"与"梦"两个层面("花"代表诗人对纯美大自然的细心观照;"梦"则鲜明地显示出诗人强烈的幻想气质)去深入探讨顾城前期诗歌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朦胧诗代表的顾城的诗,语义上具有朦胧诗语言的典型特征模糊性。从修辞学角度探讨其诗歌的语义模糊特征,可以从词语、句式和辞格三方面的运用上入手。顾城在选词时常常选用对题旨有偏离的词语;在句式选用上常常用短句、松句和口语句式,而少用长句、紧句和书面语句式;在辞格方面运用大量能增加语义模糊的辞格,其中较典型的是移就和易色,二者与比喻、比拟、夸张等常见辞格结合使用,对增加顾城诗歌的语义模糊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顾城18岁以前,以一个"儿童"的身份进行诗歌创作,他以少年作者视角体验外部世界、关照内心,用儿童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大自然交欢中,顾城确立了"自然的我"的自我认知,用幻想这一儿童构筑心灵世界的主要方式编织着他的童话世界;儿童性在他的早期诗歌中表现得淋漓、透彻,诗歌记录着一个少年成长的欢欣与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