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史记》与《孙子兵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史记》并未明言《孙子兵法》,而只有《孙吴兵法》之称;而《孙吴兵法》应当是《孙子》、《吴起兵法》的合本。《史记》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对《孙子兵法》有继承也有补充。司马迁对《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对《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谋略因现实的变化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据《明太祖宝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与侍臣曾两次研讨《孙子兵法》。朱元璋受其身边爱好《孙子兵法》的侍臣的影响,屡屡对《孙子兵法》加以应用,虽质疑《孙子兵法》的相关思想,但其治军和作战的精髓思想依然有孙武的影子。朱元璋汲取孙武兵学思想中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极其注重孙武任将和用兵的思想,在作战历程中强调《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这些均证明了《孙子兵法》作为"跨时代、跨国界、跨领域"的经世佳作对朱元璋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是中国军事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体现,它的战争描写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深厚的结缘关系。探讨《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对理解《三国演义》的丰富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福乐智慧》中的军事思想与先秦《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有许多共性,说明这两种著作之间存在影响与继承的关系;同时《福乐智慧》中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又有许多差异,这说明《福乐智慧》不是完全照搬《孙子兵法》的,它根据自己本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民族气质,独创性地提出了适合自己本民族的一些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对《孙子兵法》有独具特色的书写方式。《水浒传》既以诗词的形式,也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烘托《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杰出才干。它还以宋江、吴用谈论《孙吴兵法》,来突出《孙吴兵法》这一版本在《孙子兵法》传播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水浒传》以重要人物角色应用《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来证明《孙子兵法》特有的兵学魅力。《水浒传》演绎了两种不同人物类型对《孙子兵法》的应用:一类是正面人物形象宋江的应用;另一类是反面人物形象高俅的应用。《水浒传》以隐喻的方式阐释了《孙子兵法》应用的双极效应:既为仁人君子提供了智慧的源泉,也为奸佞小人提供了害人的伎俩。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是举世公认的流传久远的兵学经典。一部经典的产生绝非偶然,自有其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春秋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民本思想、辨证法的兴起,为《孙子兵法》的诞生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滨州学院学报》2018,(5):10-14
同是作为被收入《武经七书》的武学经典,《三略》与《孙子兵法》在兵学思想方面多有相通之处,如都强调用兵要知彼知己、因敌制胜、速战速决,都重视将帅的作用,强调君主要给予将帅独立指挥、临机决断之权等等。但是,两部著作也存在不少相异之处,《三略》结合时代特点从战争观、将帅思想等方面对《孙子兵法》的思想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如《三略》倡导"义战",而《孙子兵法》则没有区分战争性质;《三略》较之《孙子兵法》更加重视民众在治国、战争中的重要性;《三略》提出了"夺其威废其权"等处理君将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学者对《用间篇》格外重视,而且很有研究心得。日本不少研究学者甚至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一以贯之的就是孙子的用间思想。他们在着意挖掘《孙子兵法》情报思想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将其与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实践相结合,并对日本的军事学术和军事文化等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和《管子》中都有一篇题为《九变》的文章,两篇文章篇名相同,都有着齐文化背景,但两篇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有所不同。对两个《九变》篇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孙子兵法》和《管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电视连续剧《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播出以后,许多人都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孙子兵法》为孙膑所著,而“三十六计”则是孙膑总结出的三十六条计策。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先说《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的孙武所著,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和《孙武兵法》,共八十三篇,图九卷,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它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法,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有英、日、俄、法、捷等文译本。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把《孙子兵法》作为学员的必修课程。据说,海湾战争时,美国士兵人手一本《孙子兵法》,一位美国士兵忘了带,便赶紧打电话让家人寄来,可见《孙子兵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柢:农耕文化与军事文化合一的社会生存与发展方式,农业文化为主的多种经济文化并存方式是其产生的客观土壤;原始的战争预测术衍生的军事谋略思想,《易经》中的军事哲理思想,春秋中叶以前论兵专著中的思想以及诸子百家的论兵之理是其产生与成熟的文化之源。孙子正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千百年积累的战争经验、军事原则而创作出兵学经典《孙子兵法》的。  相似文献   

14.
《滨州学院学报》2018,(5):15-22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兵学思想的源头,奠定了我国兵学思想的基础。《淮南子·兵略训》是西汉刘安论述兵学思想的专篇,对其兵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在战争观、将帅思想、用兵思想这几个方面,《淮南子·兵略训》有不少观点继承了《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继承了《孙子兵法》所提倡的"慎战"思想,肯定了将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继承了《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庙算"和"谋攻"思想。同时,又因为两部著作的成书时间、写作目的、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淮南子·兵略训》在继承《孙子兵法》兵学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起源和性质问题并没有提及,《淮南子·兵略训》对此做了补充,认为物资的分配不均是造成战争的原因,主张"义战"。此外,《淮南子·兵略训》对将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形势""奇正""虚实""先胜"思想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成书下限晚于《孙子兵法》的成书下限,华云刚的论文《〈孙子兵法〉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演变》之逻辑失误在于颠倒了《孙子兵法》与《老子》的成书先后顺序。《老子》文本的形成与思想的发展都是层累建构的过程。华文不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传入日本后,日本研究者做了大量的注释和评注工作,从哲学、文学、军事等多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不仅吸取《孙子兵法》的用兵思想运用到军事领域,而且广泛运用于商业领域,对日本的军事思想、经营思想和战略文化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杜佑作为唐代一名杰出的兵学家,其所著《通典·兵典》对孙子研究及孙子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具体内容包括:倡导"德主兵辅""仁为兵本",完善了《孙子兵法》战争观理论;融合"天、地、人"之道,总揽《孙子兵法》思想内容体系;贯通古今,史例佐证,丰富了《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体系;注重实用,大胆质疑,创新发展了《孙子兵法》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周易》思想在齐地盛行,与齐文化融汇无间。田陈世族与《周易》有着密切联系。《周易》思想对《孙子兵法》的影响在哲学方面主要表现在"变"的发展观、现象分析的"两点论"、普通联系和矛盾转化思想四个方面;在军事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慎战思想、战备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观、"师出以律"的军法思想、战术思想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略论《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闪烁着人本思想的光辉。《孙子兵法》所论“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天下”、“尚谋”、“五德”、“爱卒”“善卒”等内容,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现代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三国演义》在思想倾向、战争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战争描写等方面都受到《孙子兵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拥刘反曾”的褒贬倾向契合《孙子兵法》以“道”为本的战争道德观,将帅谋臣群像的典型化塑造呼应了《孙子兵法》对将帅人物各方面素养的要求,战争描写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谋略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