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的要求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发展。在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着重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教育要合乎学生的年龄与生理、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要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2.
身体美学不只是关于身体的美学,也是从身体出发的美学。当思想从身体出发的时候,它所思考的就不是非身体,而是身体自身。任何一个人的身体既是自然赋予的,也是文化生成的。作家迟子建小说《逆行精灵》无论在小说题材及叙事角度的选择上,还是小说的叙事策略及表达方式上,都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儿童和底层弱势人群的独特爱心体验,显现出一种强烈的身体为载体的生态关注。  相似文献   

3.
王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92-95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身体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它也受社会规范和社会经验的影响,是高度社会化、历史化、精神化、商业化、审美化的人类文化载体。身体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出现在社会学的视域中,开创了身体社会学这一崭新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学家们在社会学领域对身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布赖恩·特纳从多角度确定了身体研究的范围,从身体的复杂性、身体的社会行动、身体的集体性等方面对身体社会学进行了整合,奥尼尔提出了"五种身体的设想",由此而形成了身体社会学的理论思维、研究框架和时代主题。身体社会学以其敏锐的触角对这一领域进行的探索,使我们对身体的理解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5.
生物无机化学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60年代末,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生物无机化学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一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会不难看出,它是伴随人们探索生命现象的逐渐深入而自然产生的结果。从着眼于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学,到从分子水平上解释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人类对生命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神秘而复杂的生命现象归根到底是许多生物分子间有组织的化学反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的要求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发展.在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着熏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哲学,既可以说是一种实践哲学,也可以说是一种身体哲学。青年马克思极其关注身体的存在困境,指出了身体异化的四种情况:即身体被异化为机器、被异化为动物化的肉体、被异化为商品、被异化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东西。身体异化的根源,恰恰是资本逻辑的大行其道。资本逻辑是一种唯生产的逻辑,必然导致把人的身体视为机器;资本逻辑是一种唯欲望的逻辑,必然导致把人的身体当作动物化的肉体;资本逻辑是一种拜物教的逻辑,必然导致把身体视为与他人交换的商品;资本逻辑还是一种反自然的逻辑,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疏远。走出资本的逻辑,就需要回归身体的逻辑,即回归生命、回归生产、回归需要、回归审美。  相似文献   

8.
王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B10):92-95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人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都重视体育,斯巴达更重视体育的秩序性,而雅典更重视体育的自然性,强调对于自然身体的接纳。造成二者差别的原因在于雅典经历了大地崇拜与天空崇拜两种文化的融合,从而表现出更包容的文化特质。两大城邦的体育特点启示我们应该发展自然而有秩序的体育,实现个体与国家、个体身体与心灵的完整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作为文化的符号,人的身体上铭刻着文化的印记.身体即历史,关于人类文化的历史.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h)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一书中宣告了"人的死亡",即现代意义上的人的死亡,观念形态的人的死亡.在对现代人文科学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同时,人的身体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焦点.关于文化施加于身体的影响与控制,福柯从话语、权利与身体的关系出发,考察了外在权力对于身体的规训史;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从人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的演变过程出发,研究了身体的自我控制逐渐加强的历史.人的身体并不仅仅是作为同灵魂分离的肉体性的物质存在,它承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体就是一种文化建构.身体即文本,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身体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将身体置于研究中心。然而,对身体的关注并非社会学的专利,哲学早有研究。从柏拉图对身体的贬抑到笛卡尔对身体的忽视,从身体在尼采那里的回归到身体在梅洛·庞蒂那里成为现象主体,清晰地勾勒了身体在哲学思想史中的发展脉络。这些来自哲学思想中的身体观成为身体社会学的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类别多样的宋代休闲词反映了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再现了宋人面临种种困惑、劫难却始终能泰然处之的闲适心态.其中蕴含的超越自然、社会和自我的重重限制而获得身心自由的人生智慧,是宋词的重要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最早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工具,而是人的身体技术。技术的出现是为了补足身体的缺陷,是对身体技术的延展。工具的产生遵循了身体技术延展的理念,机器则与工具迥异,背离了这一理念。人类增强技术的出现是对身体技术延展理念的回归与发展,也证实了人的身体可以成为技术人工物。将人类增强技术纳入身体技术延展的辩证过程,是为了强调人类增强技术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人类特有的一项精神活动,人文精神是哲学境界的核心。从哲学研究的基础来看,哲学是立足于人类现实生活、对人的存在充满人文关怀而又超越于生活枝节和常识之论的智慧之学;从哲学思维的方式来看,哲学是遵循自然世界、人类感性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自身规律,但又不直接等同于科学逻辑思维的理性反思;从哲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特点来看,哲学是不具备任何具体功用但又能经常而长远地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认识工具。在强调人文精神建设的今天,自觉地把握和提升哲学的境界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开始,性主题的创作最初乃是为突破"文革"以来意识形态对人性本能的不正当压抑。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女性作家秉承西方女性主义者用"躯体写作"去寻找"性别自我"的初衷,严肃刻画在女性躯体欲望的表面展现之下的深层冲突。流风所播,后来者则发展为几乎完全回避躯体文化的内在冲突,为颠覆而颠覆、为欲望而欲望,造成"躯体写作"的形而上建构意图淹没在躯体欲望的张扬之中。颠覆过度,建构阙如,最终如巴赫金所说的单纯"性"的躯体将丧失完整的躯体存在,沦于"欲望躯体"的行列。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特有现象。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框框,而是我们作为人应该遵守的。从中国的道德起源和生成来看,它涵盖了两性关系、劳动与劳动分工、为辨别血缘和维护财产继承而制定的宗法制度、为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生活行为和交际行为而制定的礼乐制度以及为维护政权和阶级利益而确立的法律等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它具有维护生命体、维护社会个体和社会利益,促进社会文明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汉字构形的角度出发,对一些在古代文献中由于类化而改变字形的现象进行了分类阐述,并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说明了类化前后的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因此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加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8.
在生命一次性即人生必死的背景下,产生"人生无价值感"的原因复杂多样,最基本的是两种:一是由于错误的认知,即只是关注现实的人跟动物一样终会死亡的命运,而无视现实的人具有一般动物无法比拟的自我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看不到人所具有的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二是源于自我和社会评价产生"人生无成就感"的负面心灵体验。人生无价值感是一种处于人生十字路口、十分危险的错误认知和心理体验,极易使人消极、颓废甚至走向自我毁灭。提升个体主体意识及其素质是消解人生无价值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一种创造的活动,创造是艺术的生命和本质。在现代阐释学的视野下,一成不变的传统的“原意”其实是不存在的,不同历史时代的艺术创造构成了艺术传统的链条。把传统看成是历史和阐释主体的参与物,使创造获得更自由的施展空间。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把艺术创造置于现代阐释学的视野下,以思辨的态度对待传统与创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