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班主任或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容易出现各种误区,教学时,班主任或教师主观地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制订教学计划,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或教师没有根据班级现状对学生提出“理想”的高标准,造成学生对班主任或教师的不理解;在处理师生关系时,不信任学生的心理,造成师生关系激化等。而这些误区的出现都与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或教师的投射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当前学生中心理压力过重,焦虑、依懒、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必须针对这些情况开展心理指导。如个别谈心、帮助学生建立“帮教对子”等。特别是对一些物理成绩差,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挖苦、不歧视,帮助他们提高,克服“天生笨”、“我不是学物理的料”等思想,使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后进生切忌“冷酷无情”、“消极刺激”,力求达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之效。用自己的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逐步唤起他们勤奋学习物理、追求进步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许发胜 《中学文科》2006,(10):89-89
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因此,班主任应该加强学生心理人格教育。 1.尽快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师生间“零距离”的交流 作为班主任,每当接受新的班级时都应对学生情况作一个详细的调查,这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班主任要有意识地通过各个环节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心中建立完备的学生档案。还要抓住各种机会贴近学生,互相交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脾气、个性并在生活上引导他们。不仅如此,师生还应敞开心扉,逐渐减少师生间心理距离。教师也可以通过批语、面谈等方式,明白地告诉学生自己的想法,从而营造师生“零距离”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能否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是班级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里说的“全面地了解”是指不仅要了解学生守不守纪律、学习自觉不自觉等表面现象,还要深入了解使他们形成这种现状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班主任重点工作之一。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做好后进学生的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转化,应采取下述方法。 一、分析情况,找出原因   查找、分析原因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基础。只有情况清、原因明,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首先要与后进生多接触,加强与后进生情感的沟通,尽力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解除他们的心理戒备。要通过谈话了解其家庭情况、思想情况、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个人成长的经历、在社会所处的环境。其次从班级学生、科任教师、家长那里了解他们的平时表现、学习情况、社会交往、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这个仍用学生考试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优秀与否的年代里,学困生问题不得不让老师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教师对他们往往是批评,训斥,甚至辱骂。结果不但没有产生效果,反而使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使批评产生“负面效应。”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般齐。”由于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修养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作为一名教师,应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对各种情况的学困生都要去了解他,以耐心帮助他们,以爱心善待他们,以恒心鼓励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并在日常学习中增强学生遵守管理制度的意识。在开展管理工作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还要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进行疏导,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让他们增强自制能力,遵守班级的管理制度,并积极地为班级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柯强  曹田 《辽宁教育》2005,(7):34-35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现实情况是一个班的优等生与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囫囵”视之,造成教师对他们的集体性疏忽并形成偏差。对这些学生,教师若缺乏应有的了解,则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向问题学生转化,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9.
据调查,现在不少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更方便地了解情况,就在班里安排“眼线”,让一些学生通过“打小报告”提供信息,于是许多班上都出现了“告状大王”,而这些同学也因此被其他同学疏远与排斥,甚至孤立。我为那些告密的同学感到伤心与无奈,他们不可能天生就是告密者,却成了教师手中的棋子,执行着教师布置的“地下任务”;我更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感到不解与愤怒,尽管如此一来,他用不着像警察一样老盯着班级,学生害怕被揭发,老师不在的时候,也不敢轻举妄动――但这才是最可怕的!教师为了自己便于管理,粗暴地采用这种培植眼线…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班集体里,最让教师伤脑筋、费精力的不是多数普通学生,而是少数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往往与众不同,容易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误解与冷淡,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殊性格和特殊心理。我们不妨称之为问题学生。如果任其下去,会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研究,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作为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个性特征都不相同,因此,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也要根据不同特征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特别是优秀生的思想工作。由于优秀生的“优秀”,优秀生往往容易产生“骄、娇”二气,他们的缺陷往往不仅他们自己意识不到,就是教师也未必看得真切,可怕的是,由于他们是优秀生,备受老师喜爱,对他们身上的这些缺点许多教师都能迁就,或者认为是“瑕不蔽玉”,所以视而不见,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以致任其发展,使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肆以蔓延,痛失教育良机。  相似文献   

12.
山东文登实验小学建立了“班级教育会诊”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会诊会”。“会诊会”由班主任主持,科任教师参加,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通过对学生异常言行的分析,及时对有问题的孩子进行矫正。“会诊”中做到知其情、解其性、触其心。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班主任制定出有效的矫正方案并把矫正方案通报给各科教师。此举有利于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他们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中。“班级教育会诊”月月到位!山东@李大杰  相似文献   

13.
“木桶盛水”原理告诉我们,班级工作要做到整体“一盘棋”,就必须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也必然要对个别“不听话”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因为,班级中没有不听话的学生就像世界上没有病人一样不可能。这些“不听话”的学生一般被看成班集体中的“异类”,他们很难与集体“和谐一致”,他们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偏差”,虽然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很多,诸如生活环境、性格、性别等,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那就是我们在要求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忽视了对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的探究。据笔者实践和调查了解,他们…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和声细语”地与学生交谈,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在“和声细语”的对话中,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使他们能够把心里话丝毫不留地向你倾诉,从而深入透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我调入杨村小学时,开学已有一周多了。校长分配我任四年级数学教学、班主任工作。原班主任向我介绍班级情况时,着重提到某一男生,特别不听教,怎样严厉批评都无济于事。真有这么“过分”的学生吗?当天中午我在办公室休息时,一女生跑来哭诉。我来到班上,也许由…  相似文献   

15.
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中介。他们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无法替代的。而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干部并使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则需把握好“准确选拔”、“合理使用”、“科学指导”、“能力培养”这样“四关”。  相似文献   

16.
教师如何巧妙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沟通磋商,共同探讨教育学生之策,是非常必要的。但许多时候,开家长会往往是由科任教师或班主任给家长介绍有关学生各科成绩、总评、班级名次及年级名次,或一张“各科成绩一览表”,让家长自己看,然后,像告学生状一样“通告”家长,某同学不按时交作业,某某上课讲话搞小动作等。这种家长会的内容总是把学生的成绩名次摆在第一位。其实家长只能粗略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班级中的成绩名次及一般情况,不能真正了解自己子女在学校中的学习、纪律、思想品德、心理动态诸多方面的实际表现,如何教育子…  相似文献   

17.
信息之窗     
激励机制与班级管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管理,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激励目的。一、目标激励。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针对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奋斗目标,并鼓励学生为实现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班级管理中,作为以人为对象的班级管理,把学生的心理因素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能有效地促进班级管理。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我体会到正视六种心理现象尤为重要。一、“没办法,改不掉”———正视学生懒散的习惯心理早上做早操,总有几位学生不是没起来,就是早操过半时才姗姗来迟;班级集会或其他活动也总有几位一声“报告”打断了教师正在讲的话……这些学生懒散的行为是由习惯心理造成的。人的行为反复出现就会养成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习惯心理就会使该行为反复出现,没有更多的大脑理智性的思考。有时这些学生自己并非愿意这样,习惯…  相似文献   

19.
黄谋青 《教书育人》2005,(11):62-62
第一堂:心理课。班主任应该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充满阳光、人文关怀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建立“悄悄话信箱”,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心灵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每月谈     
记得在读师范时,老师曾出过这样一个题目:试说说“教师”与“教书匠”的区别。 这一题颇值得我们这些“为人师表”者的思索。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教师,他们所想到的仅仅是如何按授课计划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在有意无意中忽视了“教书”以外的职责。他们的眼光始终盯在“教书”本身和学生的“分数”上,而不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这些教师,严格地说,是不能称作“教师”的,只能称作“教书匠”。“教书匠”们这样的育人态度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