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基地。它肩负着双重任务:有效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和合格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1990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联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体育运动学校工作会议明确决定:集中两个部门的力量办好体育运动学校,实行“体教结合”、“读训并重”,使办学目标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好这一决定,必将结束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历史,加速培养和造就大批建设体育强国所必须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优秀体育人才,使体育和教育步入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2.
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1  
根据目前业余训练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指出大中小学课余训练一条龙模式将与体育俱乐部社会化模式并存,体教结合是我国培养和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体教结合"的本意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结合起来,构建起以体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及各级业体校为依托,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将文化教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模式。20多年来,我国各地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积极推行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文体并举的人才,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年初,江苏省体育和教育系统的90余名代表聚集南通参加由省体委、省教委联合举行的全省“体教结合”现场会,学习南通经验,共商江苏培养跨世纪体育后备人才的大计。 1 体教结合,必由之路 10多年来,“体教结合”一直是江苏竞技体育发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早在  相似文献   

5.
《体育师友》2018,(1):28-30
体教结合是体育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文化素养的四有人才为目标。根据体教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出发,全面梳理和拓展学生的学训矛盾,构建一套既符合训练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能充分发挥体育和教育两部门优势的学训共进体教结合教育模式,建立推进我校业余训练的长效机制。(【1】)  相似文献   

6.
陈道裕  周奕君  陈显健 《体育科学》2006,26(1):82-85,95
通过对浙江省“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学校的调查与分析,探讨“教体结合”的特点,认为当前“教体结合”存在着输送人才渠道比较单一、读与训的矛盾中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评估工作不够系统、教练员队伍亟待改善、场地器材和经费不尽人意等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覆建议。  相似文献   

7.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体教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新时期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和完善“体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竞赛制度,转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重心,才能保证“体教结合”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9.
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12年过去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工作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上海体教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何将"体教结合"变成"体教融合"是决定体教结合工作成败的关键。2012年2月13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副市长沈晓明、赵雯,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等出席会议。会议对今后上海体教结合工作作了部署,并提出了新时期体教结合发展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稳步提升,青少年体育阵地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日趋活跃,体育师资素质明显提高,学校课余训练网络基本形成,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强调,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体教结合工作。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也指出,体教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教育部门要利用各项体育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要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适应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需要,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推进优秀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工程,逐步把运动队办在学校,让优秀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从校园里走出来。本期"上海市体教结合"栏目摘选了部分参会代表的发展思路和经验交流,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原名树人中学,创建于1938年,是重庆市教委直属的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首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坚持"教体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教育,确立了"普及中提高,两条腿走路"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将体育特长生培养成为拥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一、学校"教体结合"的理念及  相似文献   

11.
采用比较法和文献法,对中日两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培养路径进行了比较。认为我国必须走出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划分界限的误区,以学校为依托,教育放在首位,逐步实现由政府管理型向混合型转变,扩大社会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参与和支持,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建立二者互惠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体教结合"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教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新时期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和完善"体教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竞赛制度,转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重心,才能保证"体教结合"的长远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13.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软件(CitespaceⅡ),对1992-2011年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构建关键词和作者共现图谱,探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热点及演进路径.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不同项目或地域后备人才培养是研究热点;除体教结合或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保持"热度"外,其他热点研究均呈衰落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我国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现状,论述体育运动学校走体教结合之路的必要性,提出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所需的条件以及体教结合对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体教合作、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发展战略思路,加强体教结合,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广东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努力形成以附属竞校为龙头、建立以地市为单位的羽毛球业余训练网点基地的体育培养结构。1羽毛球项目体教结合的发展思路及方向根据羽毛球项目业余训练的实际情况,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强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以选拔、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以贯彻全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对宁波市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探讨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机理,为促进教体结合的体、教两部门有效联合与共同发展提出协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结合”模式发展现存的问题.认为:现阶段中国“体教结合”模式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学校申请培养基地的准入门槛限制、专业师资人才缺口、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相对突出.并提出了科学调控、优化学校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训制度;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提高“体教结合”教练员水平;驱动校、企多方合作筹集经费等较为具体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对我国竞技体育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探索与发展新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下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据了解,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优秀运动队共有约20000名专业运动员;体育运动学校共199所,在校运动班学生55818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共1782所,在训学生185184人。三线比例为1:2.8:9.3,基本呈现宝塔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规模不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与教育在体制上存在脱节。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基层体育学校只有55.4%的实现了体教结合,还有44.6%未实现体教结合。
  而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正在全国各地推行体育特色学校,并准备逐步在普通学校设立体育特长班,注重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旨在通过教育系统来发掘和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根据中国的国情,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举办各类体育项目训练营,邀请各国专家执教等方式,无疑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系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展。  相似文献   

19.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出现了许多问题,认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属性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是实施“体教结合”办训的典型案例。剖析“体教结合”模式的优势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属性实现方式,探讨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与杨泰实验学校“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联系当时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体委业体校和教委试点校在培养运动后备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