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礼》注与《毛诗》的关系体现在三《礼》注与《毛诗》经文、《毛诗序》、《毛诗传》三方面的关系上。通过对郑玄所作三《礼》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礼》注中引《诗》、解《诗》不仅用“三家《诗》”,同时也涉及《毛诗》经文、《毛诗序》及《毛诗传》,已经初步显露出融合今古文《诗经》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404页)这是《礼记·文王世子》开头一段中的一句话。对此句中的“在”字,历来解释不一。郑玄《礼记》注:“在,察也。”唐孔颖达、宋朱熹、元陈澔、清朱彬等人亦以諯滴恰H欢迓娇蛉衔恕霸凇辈荒苎滴安臁?当以“视寒暖之节”的“视”字训为“察”。他们的分歧在于断句上。郑玄等人是受了孔安国、王肃等注《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的影响。此“在”训为“察”。如以郑玄等人的说法,从文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 2《分论·三礼》中言 :“‘三礼’的名称 ,比较地发生得很迟 ,从前并没有。东汉末 ,郑玄注《周礼》、《仪礼》、《礼记》 ,才合称‘三礼’。”我们以为梁启超这一看法有误 ,主要依据有 :第一 ,《后汉书·马融传》曰 :“融才高博洽 ,为世通儒” ,“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 ,可见马融就曾注“三礼”。第二 ,郑玄本为经学大师 ,但其学授自诸人 ,他曾为马融弟子 ,并从马融学习《周官经》。据《后汉书·马融传》曰 :“北海郑玄…  相似文献   

4.
历来《论语》的注家极多。由于注者的思想观点不同,加之《论语》言词过于简略,所以释词析理多所分歧,这里,仅就《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试作辨析。(一)词句内容辨一、辨“习”一般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把“学而时习之”的“习”解释为“复习”、“温习”、“诵习”等,译为“学了又经常复习它”。这是不完全符合原意的。“习”在《论语》全书中共用三次:  相似文献   

5.
依《十三经注疏》,《周礼》、《仪礼》、《祀记》中共用胥字达一百五十个左右,郑玄注释一脉相承,其义接近.如:《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胥有十二人,徒有百二十人.”郑注:“胥读如諝.谓其有才智为什长.”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较少,《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弥补了此缺憾。此书的特色在于从学术的层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诠释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予以全方面、多角度地论述,注意吸收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政治、教育、社会风尚与宗教方面发生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学习?百度名片上说:“(1)学习是指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行为主义)。(2)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学派)。(3)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这三种不同的定义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学习的本质。在中国古代,学和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论语》中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学会,“习”是不断练习。那什么是学习方式呢?“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学习要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启发式与日语教学李亚妮(陕西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西安710062;作者,女,27岁,助教)一“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相似文献   

9.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孟子》两者引《诗》内容的对比反映出孔、孟在引《诗》习惯、用《诗》内容与论《诗》观念上的差异。同宗儒学体系,孔孟《诗》学思想出现变迁,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诗》自身的传播发展是两大重要原因,而孔、孟核心思想的差异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诗》学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孙应鳌无疑是黔中王门最具代表性人物,其学之形成与其地位之确立,无不与其心受阳明心斋之学于徐樾与罗洪先、汝芳、蒋信、胡直、赵贞吉、耿定向、耿定理等王门后学大师级人物之影响,他们彼此"相切劘、发挥良知、张望眇悟",通过彼此之"参政、巡抚"的政治生涯,以及大量学术上的面晤与神交,共同推动着黔中阳明学在明中后期步入全盛,与此同时,这些史实亦对作为黔中王门大师级人物孙应鳌的思想系统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岩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极具儒者风范的典型代表,从他入仕的那一天起,便积极履行并实践着儒家"仕以行道"、"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理念,关心民生,直言敢谏,忠君爱国,始终以天下的安危为己任,其所作所为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14.
王辉斌教授《唐代诗人婚姻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唐代几十位代表诗人的婚姻状况,以个案为依据,立足宏观角度,分别对唐代婚姻诗的发展概况、题材类别、艺术特色等内容进行了鸟瞰式透视。王教授的研究,立足史实,勇立新论,材料翔实,结论简明,思维敏锐。  相似文献   

15.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王岱舆是中国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的回回伊斯兰学者,精通经汉两家,糅合外来伊斯兰哲学与宋明理学,以汉文为写作工具,开启了回回历史上的理学创作.在他的理学思想中,认主论占有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由于受伊斯兰思想的重要影响,他对人类的一般性认识问题基本上是不关心的,而只谈如何认主.所以,可以称之为“认主论”.这一认主论由于受我国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想的影响,以心为人的思维器官;由于受《大学》的“明明德”思想的影响,认为认主就是“真心”发露;但在认主方法上,却接受了国外伊斯兰苏非主义的认主理论,而把“知认”、“见认”、“续认”作为认主三法.王岱舆的认主论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的先验论特征,也有明显的神学伦理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敦煌现存唐五代时期的碑铭共有46篇,其史料价值早已为学者们所认识.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问世,但其文学价值则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文献整理研究基本完成、文献基础确定之后.应当从文学本位出发,对其作进一彬的研究。《李君修慈悲佛龛碑》是敦煌碑铭文中的代表作,意境优美,结构谨严,句式整齐匀称,平仄相谐,用典恰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很高的审美价值。敦煌碑铭文学研究对于碑铭文学吏及赋体文学流变吏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对于修订文学地图和当今赋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一个常被提及、充满神秘、让人想象的概念。内家拳概念需要进行梳理,由于内家拳概念模糊,特征不明,由此可能滋生传统武术神秘主义以及反对玄学进而忽视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而这些都将成为武术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助牛顿经典力学对内家拳概念的产生及演变、内家拳劲力的意义和作用、内家拳特征展开探讨。长期以来二元对立观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局限了对内家拳的视角,言"内家"必提及"外家",甚至认为内外家是武术一种分类方法。应该说传统武术有内、外家之说,而内、外家的武术分类并不严谨。内家拳的最初概念,指的是王征南一系的浙东内家拳;而其后内家拳概念转移到清朝影响深远的三大拳种,并沿用至今,这是内家拳概念的演变过程。内家拳劲力相对稳定,与内家拳概念的演变相比,劲力是贯穿内家拳体系关键"基因",不受拳种盛衰、流派增减、风格变化的影响。内家拳的特点主要有:哲学式的表达方式;主静处雌内家拳整体风格;后发而先至内家拳技击原则。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在明代朱熹理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其"心外无理"、"心即理"及"体用一源"为基本观点的心学体系。这些观点与道家以"道"为根源的哲学与美学体系联系紧密:二者都强调本体的普遍性与对万物的生成性;都强调通过"静坐"、直觉、反观内省等方法去认识"道"。  相似文献   

20.
摘要:朱子很强调修养工夫,在修养工夫之中,特重视敬的工夫。他认为:“敬之一字,真圣学之纲领,存养之要法。”“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敬的工夫是“万善”之根本,而达到最高的善,是儒学的根本目的。这里有一种宗教精神,敬的工夫最能体现这种宗教精神。在中国,本无独立的宗教,正是儒学承担了宗教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