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燕 《初中生辅导》2022,(Z2):46-49
<正>一、律诗常识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很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发源于南朝,定型于初唐时期,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两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相似文献   

2.
一、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律诗和绝句,在平仄方面,格律要求相同;但在对仗方面,格律要求却不一样。在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在律诗中,对仗却非有不可,否则便不入律。律诗共有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在这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对仗。例如: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  相似文献   

3.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用对称的字句来加强语言效果。“偶”在这里是双数、成对的意思。对仗是指律诗(包括赋)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而对联则是指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要弄清对偶、对仗、对联这三者的关系,关键在于弄懂什么叫对仗。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上句和下旬的平仄关系,叫做“对”;前联和后联的平  相似文献   

4.
绝句与律诗     
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而来,因而亦称截(绝)句。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十四言(上下联各七字)或十言(上下联各五字),分半断句成联,颔联与颈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是诗的国家,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词和曲就形式上讲,它的语言比律诗,更自由,更显得回环流畅,更便于表达思想情感。就对仗一项来说,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出、对句忌同字、忌“合掌”,平仄要求相对,出句必须是仄脚,对句必须是平脚等。但词和曲的对仗,却摆脱了这些羁绊,平仄可以相粘,同一位置的词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诗的国家,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词和曲就形式上讲,它的语言比律诗更自由,更显得回环流畅,便于表达思想情感。就对仗一项来说,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出、对句忌同字、忌“合掌”,平仄要相对,出句必须是仄脚,对句必须是平脚等。但词和曲的对仗,却摆脱了这些羁绊,平仄可以相粘,同一位置的词也可相同,出句平脚、对句仄脚也行;甚至,律诗的对仗是出句与对句两句,但词曲中,有时是三句互为对仗,有  相似文献   

7.
有的老师在讲授杜甫的《望岳》时,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诸语引导内容的赏析,当为一处失误。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说仅属律诗,而《望岳》是一首古诗,借以分析诗作,实有不妥。律诗由古诗发展而来,两者具有严格的界限,不可不慎加区别。谨此,本文即就律诗与古诗的区别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起承转合”本是近体诗的章法。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首联为“起”;绝句的第二句,律诗的颔联为“承”;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颈联为“承”;绝句的第四句,律诗的尾联为“合”。此法运用得当,且内容尚佳,就是一首不错的诗,反之,既使内容再好,若乱了章法,那诗是要大打折扣的。我们若把此法运用到议论文的写作当中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歌行体可分为“入律”和“仿古”两种形式.入律歌行的语言形式以七言句式、律句和拗粘拗对、一韵四句或八句、换韵平仄交替为主;其规整者如《长安古意》和《圆圆曲》,由多首绝句、律诗组合而成;歌行体的对仗则较为自由.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各类测试题及高考题中常常涉及到律诗的有关知识,其中给律诗排顺序的题目难度最大,学生总是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学会了律诗的有关知识,这类题就很容易做。给律诗排顺序,可依次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找韵脚。韵脚就是句末入韵的字。律诗共有八句,其特点是:偶数句(即二、四、六、八句)必押韵,而且声调为阴平或阳平;单数句(即三、五、七句)不能入韵,且声调为上声或去声,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通过找韵脚就可初步判定某一句子的位置是在单数句上还是在偶数句上。  相似文献   

11.
这个“讲座”,是为喜爱“近体诗”尤其是想学习写近体诗的中师生举办的。近体诗也称今体诗,相对于唐朝以前的“古体诗”而言。近体诗是萌芽于南朝齐、梁间,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包括律诗、律绝、排律三种。其主要特点是:①句数、字数有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排律至少十句,多的在两百句以上;每句五字或七字。②用韵严格。③平仄相间。  相似文献   

12.
古代诗人创作过程中的布局谋篇,虽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也有一种“章法”。这就是元代范椁说的:“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始;“承”,即承接;“转”,即转写;“合”,即收合。譬如律诗,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绝句则是首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律诗如杜甫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3.
时下,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是语文教师热衷的追逐.这样的课堂因为文化因素而显得富有内涵,文化资源的引入也使课堂变得厚重.那么,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文化资源,丰富语文内涵呢? 一、精当地整合文化资源 在执教《七律·长征》时,教师先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律诗的诗体特点,丰富文本的文化内涵.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一首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讲近体诗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懂得了律诗的格律,就懂得了近体诗的格律。律诗除句数固定(每首8句)、字数固定(五律40字,七律56字)外,主要特点有:(1)严格用韵,(2)讲究平仄,(3)要求对仗。律诗因这三方面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相似文献   

15.
近体诗有严格的平仄限制,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是理解近体诗格律的关键。其中对“对”和“粘”的理解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对”,指平声字和仄声字相反。诗的一联,如视上句为出句,则下句可称对句。出句第二字如为仄声,则对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出句第二字如为平声,则对句第二字就必须是仄声。“粘”,指平声字接平声字,仄声字接仄声字。近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一字师”1952年元旦,原在东北大学任教,后调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的罗元贞写信给毛泽东,趁着向毛泽东祝贺新年的机会,汇报了自己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体会,并就对他尤其喜爱的《七律·长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首诗颈联“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浪”字,与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浪”字含义相同,认为这样重复不妥。因为这是历来诗家所忌讳的,所以他建议将“浪拍”改为“水拍”,以避免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句的用字重复的现象。这样一改,“水拍”的“水”字,虽然与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  相似文献   

17.
唐前声律以“四声”论而不以“平仄”论,据《文镜秘府论》载,“文”、“笔”皆运用声律,具体规则有:一句中两分句句末声律相间,上句与下旬相对,第一句末不得与第三句末同声,第二句末与第三旬末止可同声不应同韵,第二句末不得与第四句末同声,骈文上四句与下四句的声律调谐。  相似文献   

18.
1.1.什么是混合式律诗 古代格律结构的特点是以字声平仄相间构成律句,两个律句以异声相对的关系构成一个律联,再由律联按粘的关系构成全诗。因此,凡是律联之间有失粘之处的诗歌,都可称之为混合式律诗。例如: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旧诗中,古体诗只要押韵,句数多少和平仄声是否协调,有其较大的随意性。近体诗,绝诗四句,律诗八句,当然要押韵,还要一韵到底。律诗中间四句(颔联和颈联)还得讲对仗。至于平仄声,更是形成近体诗的重要因素,有其严格的又有辩证性的格律要求。对于这个声律问题,有人认为,只要套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来理解或吟咏,就大致不差了。其实不然。诗家禁忌的有:孤平、孤仄、连三平、连三仄。  相似文献   

20.
唐代今体诗的格律最完美。本文抓住唐代今体诗的格律作些探讨。今体诗从每行字数多、少的角度分有:五言(字),七言(字);今体诗从每首句数多、少的角度分有: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今体诗从声调角度分有: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把字数多、少与句数多、少结合起来分,这就是通常说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