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祝福》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从情节、主题两方面阐释了以“祝福”为题的含义,这种解释问题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深入的程度看,又觉得有些缺欠。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一、小说的艺术框架小说以倒叙方式描写了在一片“祝福”声中祥林嫂孤寂地死去,…  相似文献   

2.
《祝福》起于“况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3.
<正>第四次教《祝福》,笔者产生了一个新想法。钱理群老师说:“《祝福》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无疑是村里的男人女人们从四面八方‘寻来’听(看)祥林嫂讲述她的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的故事。”祥林嫂活着时,鲁镇人反复“咀嚼赏鉴”她的不幸。当祥林嫂的死讯传来,鲁镇的人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讲述祥林嫂在封建社会神权、族权、夫权和政权四条绳索的扼窒下最终走向坟墓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戕害.小说中有两处说到"醉醺醺":一处是新正将尽,卫老婆子给四婶拜年,"已经喝得醉醺醺的",然后给四婶讲述了祥林嫂被婆婆领回家后的经历.大意是祥林嫂被逼改嫁却因祸得福,嫁了贺老六后生了儿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一处是小说的结尾,祥林嫂在新春逝去后,鲁镇照样举行盛大的"祝福"仪式,"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珊,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细加揣摩,两处"醉醺醺"的含义真的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5.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教参》这样回答。这一点几乎已成定论。《教参》中还进一步分析:“我”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回答含糊,说明了“我”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至于“我”在文章中的意义,《教参》说,是起一个见证人的作用,是在小说的结构中起着线索作用。小说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现祥林嫂一生的遭遇的。不难看出,这一切都是在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为何要逃出婆家?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帮工的原因,如小说《祝福》中所说,是因丈夫死了,家中有个“严厉的婆婆”。人教版《教参》上说:“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但这“难堪虐待”的内涵让人有些模糊,是生活上虐待她呢,还  相似文献   

7.
在《祝福》中,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祥林嫂始终处于极度恐惧之中,以致最后在祝福声中悲惨死去。探究一下,其恐惧的内核应该是“再嫁”。可以说祥林嫂对再嫁的终极恐惧是小说《祝福》的隐含情节线,是人物行为的原始动机。一生为祥林嫂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就“头上扎...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关于《祝福》中祥林嫂最终是因何而死,不少教参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持冻饿而死之论;不少教师在教授该篇时也认为祥林嫂是在鲁镇人们的年终祭祀祝福声中因饥寒交迫而死,认为这样的结局能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从而加强小说的悲剧色彩,凸显小说揭露与批判的效果。乍听此论,似乎很有道理,但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小说,仔细分析作者在文中别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就会对这一传统观点产生质疑:祥林嫂真的是冻饿而死的吗?  相似文献   

9.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能不说和其他女性人物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和祥林嫂同性别的女性,直接将祥林嫂推向了命运的深渊。那么,小说中祥林嫂以外的女性如何"为难"祥林嫂的?她们为什么“为难”祥林嫂呢?从这些女性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可以很好的挖掘主题。一.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表现第一个给祥林嫂命运带来重大转折的女性是她的婆婆。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以一个寡妇形象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命运多舛,屡遭迫害。初到鲁镇,祥林嫂苦中求生、满怀希望;再到鲁镇,祥林嫂身心受创、苦苦支撑;三到鲁镇,样林嫂槁木死灰、日薄西山。  相似文献   

11.
《祝福》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问题是:叙述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与“我”并不相干的人——祥林嫂——的故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叙述者的叙述动机;二是作者鲁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叙述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叙述者的叙述动机。  “我”在年底来到鲁镇,但由于感到鲁镇无聊、压抑的气氛,马上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叙述者在开始他的叙述时特别强调:“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为什么呢?因为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12.
祥林嫂之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表层线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中的短工说“是穷死的”。仅仅是因为穷吗?《祝福》分明又是个人命案子,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这是小说的深层线索。围绕这一深层线索,我们可以解读到《祝福》多元的思想意蕴。一、反封建礼教: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的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是“讨厌她是…  相似文献   

13.
研读《祝福》,一直反复思考着两个看起来似乎简单而实际难以回答的问题:①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到鲁镇做工;②祥林嫂为什么“竟依了”贺老六。叔本华说:“大自然的内在本质就是不断地追求挣扎,无目标无休止地追求挣扎;那么在考察动物和人的时候,这就更明显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脱的口渴相比拟。”  相似文献   

14.
小说《祝福》对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成功刻画,有赖于文中若隐若现的数字序列,这些数字完整地演绎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一半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正是出于对分为"一半"的恐惧,祥林嫂才去捐门槛的。  相似文献   

15.
再如教学“热爱”,可抓住这个“关健词”结合句子连续提问:“谁热爱谁?”(我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和‘爱’有什么不同?‘我们热爱共产党’和‘我们爱共产党’有什么不一样?”(“热爱”是非常的爱,“爱”是平常的爱;“我们热爱共产党”是说我们非常爱共产党)“我们为什么非常爱共产党呢?”(共产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我们在党的怀抱里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祝福”的描写作为一种习俗,过大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祝福”。“祝福”的仪式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用“牲醴和香烟”祭祀“天神”和“祖宗”,以祈求来年的幸福。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典型环境,而且也留下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烙印。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这些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人们的风俗习惯依旧,思想意识依旧,也即封建迷信思想…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陈德滋同志一九八五年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祥林嫂是“恪守封建礼教节烈观的典型”吗?》一文,深受教益,但不敢苟同。陈德滋同志在批评拙文《我对“祝福”的教学意见》文章中,首先说“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中心,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接着就对小说里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作了明确的概括:“应该说,祥林嫂身上既体现了受‘四权’的压迫,同时也表现了祥林嫂的自发反抗。”最后的肯定结论是:“封建族  相似文献   

18.
逻辑趣例     
小说《祝福》中,(祥林嫂说):“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就是——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相似文献   

19.
在《祝福》中,柳妈是一个次要人物,对这一人物,《语文教学用书》上是这么说的:“柳妈还一脸‘诡秘’拿地狱来吓唬祥林嫂,直到祥林嫂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也许像那些‘老女人’一样,  相似文献   

20.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着力刻画的人物。历来教参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注重眼睛。如果从色彩描写的角度对这一形象进行分析,也不失是一种良好之法。 鲁迅在《祝福》中,曾先后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色彩。 她第一次来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又在鲁镇出现时,“她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