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4期刊出了汤月芹老师的《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以下简称“汤文”)。文中介绍了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教师周武的一个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此外,“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料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因此,周武老师把上述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在汤文的《编后语》中,也援引了某人才成长研究机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陈虎 《语文知识》2004,(10):33-33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七(上)第十课《(论语)十则》中,将“士不可以不弘毅”中的“弘毅”解释为“强毅”(见教材第46页注解⑤),笔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籍《淮南子》中有一则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对于这则羿射十日的记载,近现代研究一般都将之作为神话故事来看待。如何新先生就认为“羿射十日”的故事是一个名的古代神话。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朱芳圃教授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中也认为《淮南子》中的记载是神话故事。但笔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推测,“羿射十日”并不全是神话故事,而很可能是远古时代确曾发生过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4.
吉林市第三中学(原四十九中学,下同)在学生中开展了评选“十大孝子”活动。经过6个月的海选,90名孝子入围,首届“十大孝子”将在近日公布。  相似文献   

5.
从《木兰诗》的“天子坐明堂”、“着我旧时裳”、“壮士十年归”及“东市买骏马”等内证 ,联系《中兴书目》对《古今乐录》所提示的著录年代 ,《木兰诗》应是北魏孝文帝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七”(7)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十”,因与后来的“十”(10)字相混淆。结果在古代文献中造成了混乱,出现了许多的“七”、“十”互讹之误。这些错误,有些已经被前人所指出,有些还没有得到后人的纠正。因此,用“七”、“十”互讹这把钥匙去验证古代文献,将会大大提高古籍校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必修)第二册将《谏太宗十思疏》首句“臣闻求木之长”中的“长”解释为动词“生长”,读作zhang。《教师教学用书》又对此作了补充注释:  相似文献   

8.
蒋光宇 《课外阅读》2006,(10):48-49
在伦敦的一家科学档案馆里,陈列着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写了十年的一本日记。这本日记非常奇特: 第一页上写着:“对!必须转磁为电。” 以后,每一天的日记除了写上日期之外,都是写着同样一个词:“No(不)。”从1822年直到1831年,整整十年,每篇日记都如此。  相似文献   

9.
前些日子,关于“支”与“枝”的用法让我颇为头疼。先是学生把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的“枝”写成“支”,接着我又为一道改错题“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只猎枪”(苏教版第十册第24页)而不知所措:课文《天鹅的故事》中清楚地写着“落座以后,我看到墙上挂着一支猎枪”(苏教版第九册第39页),教参上也清清楚楚地写着“只”改成“枝”(苏教版第十册教师参考用书第42页)。带着困惑,我打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寻个究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 421”综合症也相继滋生,为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面对“独生”,家长在极力的保护下会做不惜代价的智力投资,从幼儿尚能接受之日起便精心施起“底肥”来,开始早期启蒙、智力开发。因此,孩子在自私、固执、娇、横之中又溢聪明、伶俐之气。那么,在幼儿园中怎样组织管理幼儿一日生活,才能使幼儿学会生存,关爱他人,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呢 ?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从学《规程》、研《规程》、用《规程》入手,结合现代幼儿的自身素质,不断更新保教观念,探索出严把一日生活管理“十关”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张帆 《现代语文》2005,(12):45-45
“十恶”最早出现在北朝时的《北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并且规定绝不赦免,而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它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本第十章“质量”一节。版面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关注身边的物理.如“小数据”一栏有“新生儿质量3~5kg;大象的质量6t;1元硬币的质量10g等”.  相似文献   

13.
近日,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局以加强师德建设,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的“十比十争当”活动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4.
个别谈心是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阐述了个别谈心要做到的“十要十不要”。  相似文献   

15.
对《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教师用书均解释为“有害”、“危险”,对此注释,我认为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6.
此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周泽传》,周泽字稚都,北海安丘人,少习《公羊严氏春秋》,曾为渑池令,永平十年,拜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病老,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时人为之不平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应劭又在《汉官仪》中续曰:“一日不斋醉如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感于此,甚觉愧疚,其《赠内》诗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有人把  相似文献   

17.
夏野先生编著的《中国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是一部比较好的音乐史教材。但细读之后,瑕中求疵,还是发现了其中关于唐初“十部乐”叙述的几处小误。鉴于该书作为教材且多次印刷,对初学音乐史的学生影响颇大,故觉指出疑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许兴亮 《山东教育》2004,(18):37-37
如何理解《(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呢?修订后的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25页)是这样解释的:时习,即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也就是说,编者把“习”解释为“复习”。这种解释较早源于宋代学者朱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就是不停地学习,也就是复习。长期以来,编者如是编,教师如是教,学生如是学,大家似乎都认同了这一解释。事实上,这个解释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这一名言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从教近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现在已进人社会,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在学校实施百分制时,前3名之外,第10名前后一直至20名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周老师称其为“第十名”现象。  相似文献   

20.
“十恶不赦”是人们常用的成语。然而何谓“十恶”,却不是人尽皆知的。 “十恶”就是十种重罪,最早见于北朝齐代的《齐律》,当时称“重罪十条”。它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