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上了基8新闻干事的岗位,一显快6年了,自己的见稿剪贴本也逐渐厚了起来,其中还有不少见于各种报刊的“大块头”、然而,我对其中的一篇可称“丑小鸭”的稿件至今门是情有独钟。1992年1月3日,济南军区《前卫报》在二版头条发表了我采写的题为《万连长的“剪报本”》的小通讯。那是1991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到二连连长万丽华那儿找书看,因为他藏书较多。我在他的书柜里发现有几本报刊剪贴本,其中有一本剪贴的全是报刊上关于军事训练方面的好文章。我触景生情,便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我,这些剪贴本对他指导连队科学…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3.
钟情剪贴本     
自当新兵那会儿,我就养成了剪贴报纸的习惯。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的“剪贴本”已经有20余本。虽然这些剪贴本看上去有些土气,却一直伴随着我的从军生涯,成为我业余生活的一大乐趣。拥有一摞剪贴本的我,自然也成了许多战友羡慕的对象。可是这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有些战友对我的剪贴本开始有了一些看法:你辛辛苦苦剪贴半天,还不如我在网上轻轻一点,相关资料便进入我的文件夹,省事,又漂亮!的确,经过电脑编辑处理过的文章,从打印机打印出来,规整又漂亮,比我鼓鼓囊囊的剪贴本强多了。而且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比在报纸上一处处寻找、一张张翻阅轻…  相似文献   

4.
在施工第一线,广大筑路官兵抛家别子,甘为“铺路石”,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身上的一个个闪光点,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拿起笔、端起相机,去捕捉这人间至善至美的真情。我自费订阅了《新闻与成才》、《新闻写作窗》、《中国摄影报》等报刊,买来新闻理论书籍,仔细研读,并把好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我已积累了4大本厚厚的报刊剪贴本,一有空就仔细琢磨和钻研,很快便进入了角色。经过数十篇泥牛入海的煎熬之后,一篇小“豆腐块”在《人民武警报》“亮相”了。初尝胜利的果实,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更激起了…  相似文献   

5.
每当我翻开剪贴本,看到自己一年来发表的百余篇稿件时,欣喜之情便涌上心头?自己能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新闻报道员,多亏那次“毛遂自荐”……  相似文献   

6.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7.
晚饭后,我照常去洗白磁盆,正洗着,同队的一个同学过来了,她带着一脸笑意,神秘地说:“嗨!你‘小子’真行啊!你写的文章登报了!”当时真让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我急匆匆地一路小跑,跑回宿舍,拿出近几天的《前进报》迫不及待地查阅起来,果然,我写的那篇《军校滋味》出现在报纸上,当时我真想高喊一声:“成功了!”人世间,每一次成功都要经历一番风雨。想想自己的写作过程也是如此。去年,我无意中翻开爸爸珍藏的一本剪贴本,让我吃惊的是里面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出自爸爸的笔下…  相似文献   

8.
翻开傅世光的报纸剪贴本,我不由得惊呆了——这位从农民通讯员到县委宜传部副部长的“土记者”20多年来,先后在全国100多家报、台、杂志发表各类新闻稿子、图片2000余篇。其中有100多个一版头条,60篇稿子获奖,80篇稿子分别被辑入2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书中,他连年被中央、省、市  相似文献   

9.
速写黄健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你的剪贴本,我惊讶了:短短的几年里,你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刊、电台见稿250余篇,荣立3次三等功。作为你的同行,我好羡慕你。你在新闻报道路上踩下了一行艰难而又令人羡慕的足迹。1993年12月,你从山东郯城县入伍。新兵连还没结束,你的第一篇处女作就在《河南日报》上露了脸。团里的新闻干事陈东看你是块搞新闻的好料子,便把你调到了团报道组。机关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使你如鱼得水,你更加勤奋地学习,你的名字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报纸上。1996年5月,在团首长的关怀下,你…  相似文献   

10.
忽然想到     
我是一个审读书稿的编辑人员,编了这么一些年的书,便生出一种“怪癖”——每每编务之余,往往若有所思。某些“所思”,自然就变成了文章。现在,我就又开始在“所思”中写这一篇文字了。先提两问:  相似文献   

11.
“周末版热”,是近几年来报纸上出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不用说综合性报纸,就是一些专业、行业、企业报纸也对办周末版趋之若鹜。如同那句流行的广告用语“有路就有丰田车”、“有报就有周末版”一样。问题是大潮涌起,难免泥沙俱下。名相同实则相悖的例子比比皆是。怎样才能把周末版办出特色,办出品位?我认为当前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可读性、思想性、新闻性这三者的关系。(一)周末版的特色是什么?直观地说,就是周末。这是同义反复吗?不是。周末的概念,在西方,是从有“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那一天开始便有了。在中国。“西学东渐…  相似文献   

12.
记得我初学写稿时,看到全国性报刊上登的报道中也有不少平凡的小事,便陆续采写了十几篇投去,可是篇篇石沉大海。为什么自己写的稿件没有见报呢?我把自己写的稿件,与报纸上相似的稿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看似乎常!实际上有较强的指导性,写作手法也比较新。另外,还发现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也不同。于是,我把各家报纸各版所开设的栏目抄下来,记在笔记本上,有针对性地采写了一批稿件,试着给大报寄去。没料到,三个月就在全国性和省级报纸、电台见稿十*篇。一九八四年十二…  相似文献   

13.
自从爱上新闻写作,渐渐地被报纸上各类新领有趣的标题所吸引。标题是一篇新闻的眼睛。总结我的教训,许多稿子屡投不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标题不精彩。为了能尽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开始收集报纸上好的标题。收集标题要做个有心人。外出采访、办事,我必带两个小本子:一个是采访本,一个是标题记录本。不管是什么时候和地方,一看报纸上有好的标题,就赶快记下来。一开始,各类标题混在一起,想找个参考标题费好大的劲。后来,我便对记下的标题进行分类,整理成卡片,然后装进自己的标题库。几年来,在我的“生活类”、“友谊类”、“讽…  相似文献   

14.
署名     
上午十点,局办公室里,李主任躺在沙发上正看报纸。局里的“大秀才”小郭,拿着一篇稿子进来,双手捧着稿子递过去,轻声地说:“主任,这篇稿子请您斧正。”“啊!”李主任抖着手里的报纸,眉飞色舞地说:“小郭,您看,十天前咱合作的那篇稿子上报了,我给改动的那几个字,编辑都给保留了。”小郭轻轻地点着头。李主任接过稿子,说:“好、好,这篇稿子准行,咱得有勇气,往中央级报纸上投。”“行、行。”小郭随声附和着。李主任嘿嘿笑着,一目三行地翻到最后一页,  相似文献   

15.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近年来,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十分留意报纸上的新闻标题,用心体会编辑、记者在标题制作上的技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到精华的新闻标题我都随手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日积月累,现在我收集到一千多个标题,为了便于学习借鉴,我把收集的标题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等门类。这个专门用来收集标题的笔记本就是我的“标题库”。 有空时,翻开标题库,细心品味精美的标题,的确是一种享受。个别独特的标题,由于在脑海里印象深,一看到标题,就能马上联想到这篇稿件的主要新闻事实,有的甚至清晰地记  相似文献   

16.
当我拿着见报的“豆腐块”,高兴地回到家,见到的却是妻子冷冷的面孔。当年谈恋爱时,妻子是冲着我那厚厚的稿件剪贴本,才答应跟我这个“丑小鸭”好上的,那时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在报纸上见到我的“大名”,而且每次总要给我一份小小的奖赏。今天怎么啦?任我怎么“讨好”,妻子无动于衷,直到晚上,她才拿出一本精致的笔记本,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我翻开笔记本,见扉页上写着:“谦受益,满招损”,第二页上是:“成绩只代表昨天,想收获明天只有今天奋斗”。我猛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想想昨天,看看今天,我心中充满愧疚。我一当兵就…  相似文献   

17.
每次打开抽屉,看到里面那厚厚的剪贴本、金灿灿的三等军功章和一个个鲜红的荣誉证书,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我的无声老师———《新闻爱好者》。两年的新闻路上,是她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帮助我、支持我,伴我一步步走向成功。2000年的冬天,我写的一篇演讲稿《家和万事兴》被团新闻干事看中,于是便把我从连队“挖”到了团政治处报道组,任专职报道员。从此,我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我底子薄,方法掌握不够,前几个月“夜车”开了很多,工夫也下了不少,可寄出去的稿件却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看着别人的稿件一篇篇都变成了…  相似文献   

18.
军校毕业分到部队,接替的是新闻于事职位。工作交接完毕,前任新闻干事递给我一棵厚厚的剪贴本,并赠送我一盏台灯,意味深长地说:“这些新闻稿件都是我在台灯下熬夜写出来,或许这盏台灯对你有所帮助。”从我接过台灯那一刻起,也接过了新闻干事那分沉甸甸的责任。于是,这盏透着淡红色的台灯,它像一盏拨亮我心头的明灯,折射出我的希望和努力,驱动我像前任新闻干事一样干出好成绩。无数个黑夜,其他战友高高兴兴地访友、玩牌,而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把白天采访的大量素材,酝酿成一篇篇新闻稿件,不断投给报刊、电台。大概是为了担当…  相似文献   

19.
我在基层搞文书工作,因工作关系,养成了业余写作的习惯。隔三见五,有“豆腐”块文章见诸报端,大伙都叫我“豆腐块”。可我觉得,作为业余爱好,我喜欢做“豆腐”生意。翻阅剪贴本上那一篇又一篇小文章,我的“经营”状况便一览无余。那大块的、小块的、条型的、句型的。不就是“豆腐块”、“豆腐条”、“豆腐丝”、“豆腐片”吗?这品种花样还真不少呢;再看看,人民日报一个“豆腐条”10元,中国青年报一个“豆腐片”5元,陕西工人报一个  相似文献   

20.
好新闻年年评,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有的报纸每年上的好新闻多、档次也高,而有的报纸却上的少、档次也低?为什么有的记者、通讯员几乎岁岁都有好作品获奖,而有的记者、通讯员却与好新闻“无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深思。5月上旬,我有幸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好新闻评选活动,受益匪浅。最近,我又对评选上的113篇好新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深深感到:这些好新闻来之不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深入”才出好文章“评上一两篇好新闻,有啥了不起,我要是碰上了好的机遇,照样写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