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是黑人文化的传承者,她的小说中充满非洲黑人传统和传说.本文原型理论为依据,以宠儿和秀拉为文本来诠释莫里森对非洲灵孩传说的运用从而论证宠儿和秀拉都是莫里森笔对灵孩形象的移用和改写.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在其四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坚贞不渝地进行着非裔女性主义书写。她的九部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黑人女性在性别、种族、文化层层罗网之下的历史性的宏大叙事。文章运用黑人女性主义和叙事学理论,以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叙事主题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分析莫里森九部小说在主题上的叙事关联,在明晰其创作思想的连贯性的同时,分析她对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是黑人文化的传承者,她的小说中充满非洲黑人传统和传说。本文原型理论为依据,以宠儿和秀拉为文本来诠释莫里森对非洲灵孩传说的运用从而论证宠儿和秀拉都是英里森笔对灵孩形象的移用和改写。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运用非洲主体身份言说和他者身份言说两种方式,揭示了美国黑人揭示出美国黑人安身立命于性别、阶级、种族三重世界的复杂处境,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本文将结合女性叙述学与鬼怪批评理论,以考察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本话语与黑人历史文化的关系为基础,具体探讨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处境的揭示与启迪。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只有后现代的叙事手法才能表达他们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和表现后现代的现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爵士乐》中采用了后现代的叙事技巧来讲述故事,她运用了叙事的模糊性、戏仿和元小说技巧。本篇论文旨在通过探索莫里森独具特色的后现代叙事方式来解读她对黑人以及黑人传统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张扬与消解反抗与回归--《简·爱》的女性主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洛蒂·勃朗特以独特的叙事形式创造了一部完全自信的、充满挑战性的强有力的现实主义小说《简·爱》 ,她通过简·爱的个人言说、反家庭的叙述 ,让简·爱顽强地一路“反抗”、“否定”了父权社会给女性施加的压力。但是 ,由于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时代 ,女作家模仿传统的流行模式 ,将创作的艺术标准和社会作用内在化 ,以迎合父权社会的文化消费观念 ,所以简·爱的女性主义个性化又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母女关系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小说一贯的主题。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对莫里森1987年的作品《宠儿》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黑人个体行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关系对个体负面的影响,而一旦融入代表黑人文化传统的社区,就能弥合母女关系中的创伤,确立自我身份,延续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9.
莫里森的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浓郁的黑人文化底蕴,再现了黑人女性遭受种族、文化、父权等的压迫和歧视,反映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探讨了奴隶制、文化及父权社会对黑人女性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不仅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的困境,而且藉其文学创作保存和推广了非洲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与非洲文化传统的融合,揭示了莫里森对黑人妇女解放和非洲传统文化保存的同时关注。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自发表以来,小说中人物宠儿的身份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兴趣,普遍对她身份的确定感到困惑。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表面文本和隐含文本明确的终极意义不复存在。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下,宠儿的身份和揭示主题自然地表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文本中“铲除了大屋子里的黑人保姆形象”,塑造了一组具有“柏油特质”的柏油女人:她们是力量和爱的化身;有极强的亲和力和聚合力;是黑人文化的传承者。而莫里森本人也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智慧,张扬着美国黑人广博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传统,鼓舞、激励着“她的人民”的梦想和民族文化的再创热情;“以丰富的想像力和诗一般的语言”征服了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成为当今美国社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柏油女人。  相似文献   

13.
论女性主义译论及其积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构主义的关照下,女性主义试图颠覆父权文化,消解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主张,并逐步把触角伸向了翻译领域,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女性主义对语言、文本操控策略的分析,认为女性主义译论会对翻译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15.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作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透过"奶娃"的成长经历映射黑人民族如何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认识。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并探寻小说主题,探寻民族之根从丢失到找寻再到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对非洲传统宗教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以非洲传统宗教中的自然崇拜为理论依托,详细分析了该小说中树的各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莫里森的作品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而其中探讨的文化民主思想理念则与黑人音乐中隐含的自由、开放、动感、民主等思想息息相通。本文从音乐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的视角评论了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认为《爵士乐》和《最蓝的眼睛》在布鲁斯音乐这一层面上从叙事、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互文。  相似文献   

19.
父权规训与男性想象——解读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文化理论,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素有“英国文学经典之作”盛誉的康拉德短篇小说《黑暗的心》,并对作者在小说中展现的性别政治观点展开批判。在性别建构和人物塑造问题上,康拉德小说文本中父权思想充斥,男性幻想弥漫。  相似文献   

20.
论非洲文化传统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性,不断挖掘非洲优秀文化传统.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洋溢着神秘的非洲文化色彩.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祖先所罗门及其曾孙"奶人"的飞翔,再现并重新演绎了非洲飞人传说;布鲁斯、灵歌和黑人民谣在小说中交相辉映,诠释了非洲传统音乐对黑人精神生活的巨大作用;非洲祖先崇拜传统则在女主人公与其父亲灵魂的交流中得以体现.通过对非洲飞人传说、音乐传统和祖先灵魂崇拜等黑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运用,莫里森阐明了继承非洲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性,为苦苦探求民主、自由的黑人种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自始至终无不表现了非洲文化遗产对于黑人民族,尤其是生活在白人主流文化包围中的黑人族群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