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英 《新闻传播》2014,(2):63+65
感动别人的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形象结果",是让新闻鲜活生动起来的活力因子。瞄准新闻中的"概念结果"来借用形象,是新闻"形象结果"的构成原则。一个好的记者要想写出出彩感人的新闻佳作,就必须在提炼"形象结果"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邵雪廉 《新闻战线》2022,(11):89-91
权威可读,让“硬”新闻“软”起来;可视可听,让“硬”新闻再“破圈”;守正反哺,打造“硬”新闻运营平台。金华日报推出微信公众号“三江白话”和微信视频号“J观察”,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为突破口,强化时政要闻的新媒体表达,让“硬”新闻实现了“软”表达。  相似文献   

3.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竞争,向我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挑战性课题。让新闻摄影"重"起来,就是报界同仁依据受众新需求发出的理性呼唤。实践表明,让新闻摄影"重"起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靠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来支撑和推动。  相似文献   

4.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形成一个模式,读起来如同嚼蜡.在会议材料中挖掘新闻的黄金点,认真仔细地解读政策性文件,用"新闻眼"加工和充实这类报道,可以使文章具有丰富性、可看性、生动性和贴近性,从而让硬新闻软起来、活起来.  相似文献   

6.
标题好比是文章的眼睛,要努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让读者从这双“眼睛”看到新闻中最新鲜、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工作中,只有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提升新闻舆论工作"四力",才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作品。增强"四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求,走的路有多长,新闻就有多生动鲜活!不抵达现场,不亲眼亲闻,不挖掘出细节,又怎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练就"铁脚板",展开"千里眼",只有在"铁脚板""千里眼"下才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作品,这是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所得出的深切感受。  相似文献   

8.
深入挖掘基层时政、经济报道,打开新闻空间,让地方"小"新闻长得"高大"起来,登上国家级中央媒体,这一直是地方各级媒体及记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做好宣传工作的一个着力点。自2003年以来,诸暨市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心每年都有一条单条新闻在央视《新闻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冲击下,城市电视台传统的新闻播报模式已不能满足受众需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地市级电视台,打造多点、多时新闻流系统适逢其时;受制于新闻素材短缺、技术投入不足等短板,城市台打造新闻流要坚持"本土的才是最好的"理念、强化主体编辑意识,实现全媒体互动。  相似文献   

10.
好的经济新闻报道,往往是一张报纸的"门面"。只有让经济新闻"活"起来,才能更好地反映经济建设成果,进而扩大媒体受众群、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2011年8月起,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旨在着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增强服务群众能力。本研究选取2011年12月1日-2012年2月29日人民日报"走转改"栏目前4版的全部新闻为研究对象,采取框架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从"概念系统"、"议题/内容定位"、"文本结构"3个层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栏目优点是能够将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能够真正做到下基层;能够深入农村基层。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本文以《"我们就是她的腿!"》新闻连续报道为例,探讨了新闻记者如何用真情讲好新闻故事,让传播更有"温度",以期提升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更好地为新闻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丁理 《新闻采编》2007,(5):32-33
随着《南京零距离》“零距离”贴近民众的“民生新闻”的成功运作,全国范围内随即引发了“民生新闻”热,各大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自己的“民生”节目。由此,运城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第一时间》栏目也应运而生。像其它台的民生节目一样,这是一档站在百姓立场、以平民视角来关注百姓生计的本土化的民生新闻节目,内容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日常的七零八碎、家长里短等。节目中关注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让他们自己在镜头前述说,增强其话语权,并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体现出媒体对百姓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三贴近”的新闻从业理念。  相似文献   

14.
章炜 《新闻世界》2012,(4):19-20
在"新闻战"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新闻同质化愈演愈烈,获取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对于记者来说,在"同质"新闻中寻求"另类"表达也许是让"二手新闻"活起来的重要方式。笔者对"二手新闻"的"另类"表达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5.
去年,根据中央外宣工作“十一五”纲要精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走出去”战略,其要点是通过多种形式让我国的新闻出版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构筑对外宣传大格局,弘扬中华文化,占领国际市场。联想辽宁日报海外版2005年底创办韩文版批量发行韩国以及2006年下半年创办日文版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正确性,必要性和可行  相似文献   

16.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13-15
"纸媒已死",新闻业进入"智媒时代"。从机器人写作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新闻编辑室"的位置已经所剩无几,人工智能开始在新闻业内产生"无用阶级"并重塑其人员结构。新技术带来了新危机,机进人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闻业是应该"功利主义"的拥抱新技术还是与之继续"竞争",哪一个会让新闻业变得更好?本文旨从庄子"无用之用"的伦理哲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未来,思考新闻业在人工智能"暗涌"中的坚守和改变。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2006,(9):42-42
《云南报友》2006年第2期发表谢光平的文章《词汇也需休息》。文章说,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史特朗讲到新闻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时,强调新闻稿件文字必须生动,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老穿一件衣服,还风趣地说,有的词汇用得多了,就需要让它“休息”一下。文章说,自觉做到让用得着的词汇“休息”一下,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就得提高对用新  相似文献   

18.
江畔剑 《新闻前哨》2006,(10):12-14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竞争,向我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挑战性课题。让新闻摄影“重”起来,就是报界同仁依据受众新需求发出的理性呼唤。实践表明,让新闻摄影“重”起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靠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来支撑和推动。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下,舆论事件引发大众关注的频率也来越高。一些从前属于司法层面的案件,从发生到结束甚至结束之后,媒体的报道持续不断。这期间,一些本来很平常的人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张金柱"、"孙志刚"、"许霆"、"邓玉娇"、"许霆"、"彭宇"……这些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传媒界、法学界研究的"标本"。标本背后,其实涉及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舆论监督VS新闻审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审判现象已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舆论监督代表着社会进步,唤醒民众维权意识、推动法制社会发展;但当前现状下,舆论监督却似乎"一不小心"容易走向了"新闻审判":预设立场、引导舆论、干扰司法独立,严重的甚至用利用舆论和民意"绑架"司法,造成了司法困境。作为新闻机构以及新闻从业者将如何正确辨析"舆论监督"和"新闻审判"之间的关系?新闻从业者如何让"舆论监督"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不陷入新闻审判怪圈。本文将具体展开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0.
陈欣 《新闻实践》2009,(8):63-64
在同城媒体的竞争中,热线新闻短兵相接.要胜出一筹,就要尽量跳出"同质化",做出自己的特色.热线新闻要做出独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独家报料--让记者成为新闻当事人 不少读者认为,在同城媒体中,热线新闻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看一张报纸就足够了.在这种情况下,独家报料成了稀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