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陈卫兰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4):28-32,53
陈孚近体诗、古体诗的用韵,其近体诗分为18部,与“平水韵”大致相同,只是合并了“平水韵”的若干韵部。古体诗分24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11部,入声韵6部。与宋词通用的18部有别,主要体现在阳声韵臻摄、山摄仍分立韵部,入声韵的不同韵尾未混用。陈孚诗歌用韵反映出元代台州语音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保留古音较多。  相似文献   

2.
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近体诗用韵系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所作975首近体诗韵字的系联,我们归纳出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用韵系统28部,其中阴声韵13部,阳声韵15部:其用韵与《广韵》独用同用例基本一致,某些出韵、借韵现象可能反映了唐五代的实际语音。  相似文献   

3.
戎昱诗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昱诗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两大类。近体诗的用韵可分为22个韵部,很规则。古体诗的用韵可分为30个韵部,既有押平声韵的,也有押仄声韵的;用韵较宽,且有出韵现象。  相似文献   

4.
诗文用韵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重要依据。本文以王之道古体诗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它们的韵部为十八部,先着力分析舒声韵部特点,尤其是上去混押现象,再分析其入声韵部特点,探究阴入相押的几个特例。与《广韵》独用、同用进行对比,进而总结出王诗古体诗韵特征,初步探究北宋时期安徽诗人用韵研体现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5.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丘濬近体诗的用韵,可以分为16部.主要押平声韵,但平仄通押、仄声互押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偶有韵字重复和出韵.有些韵部与王力先生的研究有所不同.文章对丘濬近体诗的一些韵脚字作了校勘.  相似文献   

7.
宋代诗人宋祁近体诗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用韵的研究对于研究一定时期的历史语音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首先对北宋中期诗人宋祁近体诗的韵系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其韵部和用韵特征。祁诗的近体诗韵系分析、韵部和特征归纳分八组进行。  相似文献   

8.
张培培 《语文知识》2013,(4):112-114
《封神演义》近体诗用韵宽泛自由,反映的是当时实际语音。《封神演义》近体诗的韵部可以归纳为16部。  相似文献   

9.
谢朓是齐梁"永明体"诗歌的重要人物,今存诗157首,对诗歌进行用韵分析,借以研究古代韵部发展情况,是汉语音韵学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谢朓现存155首诗歌进行用韵分析,得出谢朓诗歌用韵平声韵多于入声韵,押韵中没有四声混押,四声相承对照整齐,各韵部界限比较明晰等特点,其用韵既有少部分上古音的痕迹,同时又体现出了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新变。  相似文献   

10.
诗人用韵的研究对于研究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历史语音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首先对南宋诗人叶适近体诗的韵系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其韵部和用韵特征。叶诗的近体诗韵系分析、韵部和特征归纳分七组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诗、词用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周密诗、词用韵前人未做过系统研究。通过穷尽考察302首周密古体诗、词,并以鲁国尧的宋代通语18部系为参照,得出周密古体诗、词韵系共16部。周密古体诗、词用韵大致符合宋代通语,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女性审美与李清照词的情感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于两宋之交的女性作家李清照,以其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词家辈出的宋代词坛独树一帜,“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词一方面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又镌刻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尤其是“女性”这一典型的审美性别角色,直接决定了李清照词情感取向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运用韵系列表法和韵系数理统计法考察温庭筠词的用韵,将温词的用韵与初唐、晚唐、五代、宋的诗韵、词韵以及他本人的古体诗用韵进行比较,发现温词以诗韵入词,有一定的存古性。晚唐时词受到诗韵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后来的词韵格局。  相似文献   

14.
姜特立是南宋浙江丽水人,研究其诗歌用韵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诗歌韵律,而且有益于南宋丽水方音的研究。古代诗歌用韵能反映通语和方言的语音状况。姜特立诗歌875首,共923个韵段,系联为18韵部;不同韵部之间存在合用现象,如歌梭部与麻邪部合用、歌梭部与模鱼部合用、侯尤部与豪宵部合用等,这些合用现象透露出南宋丽水等浙南地区的方言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15.
元代江西四位诗人虞集、吴澄、范梈、揭傒斯的古体诗共有246个韵段押入声韵,可以分为6个韵部:屋烛部、铎觉部、缉部、质术部、德陌部、薛帖部。通过分析得出:最先是-P韵尾向-t韵尾靠拢,然后是-t韵尾向-k韵尾靠拢,最后是-p韵尾向-k韵尾靠拢;部分入声字的押韵可以从《中原音韵》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莫友芝是清代贵州著名学者,对贵州词史有清醒的认识,其词学观念建立在对清初词坛的批评上,以"婉约派"为词体正宗,提倡"清空"的艺术风格,要求词律精严、音韵谐和,具有感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金诗和宋诗的关系呈一种流动变化:金初期“借才异代”,以宋诗歌为根基;金中期,“国朝文派”崛起,金诗初具清劲有骨面目;金后期,诗坛主流,借宗唐以变宋;金亡前后,作为金诗顶峰的元好问又熔铸百家而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9.
以金陵为题材的咏史怀古词,形成了词学史上的独特风景——"金陵意象"。"金陵意象"的确立,始于唐诗,然后沿着诗学和词学两个方向传承。词学中的"金陵意象"完成于宋代,宋以后仍吟咏不绝,不断累积叠加,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宋之问是初唐诗坛上一位擅长创新变革的诗人,其诗歌的创新意义体现在诗风上革除了齐梁诗柔弱、呆板的余绪,追求意境开阔与自然流丽;诗歌题材上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融入诗歌;而在五言律诗形式上将声律、对偶、篇制三者统一的形式作了与实践上的最后定型。这些都为盛唐诗的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