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描述定位系统和校准系统来分析数字电视(DTV)同步信号定位技术的特点,与GPS、A-GPS定位系统比较,该定位技术适于在所有那些GPS趋于失败的城市环境及室内定位,可以提高定位精度和获得可靠的位置信息.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各种干扰因素都能导致发送和接收信号之间产生同步偏差。通过对这种系统存在的信号同步偏差进行频域模型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导频信号与数据信号之间的相角差的计算、对数据信号进行自适应同步调整的算法机制。实验证明,该种算法机制能有效地抑制和校正信号发送和接收之间的同步偏差,可充分保证数字通信系统的功能实现和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复杂网络为背景,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研究了全局耦合网络的渐近同步,并提出一种全局混沌同步方案.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到了保密通信中,将有用信号与混沌系统中的状态变量调和在一起,然后将混合信号传送到接收端,当发送系统与接收系统同步以后,在接收端恢复出有用信号.最后以Lorenz系统为节点进行数值仿真,验证了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介绍非线性、混沌、混沌同步等基本概念。设计出蔡氏混沌保密通信电路,并分析仿真结果。混沌同步可将有用信号与混沌信号迭加在一起作为发送信号,到了接收端再从接收到的混合信号中减去同步的混沌信号,即可恢复出原有用的信息信号。当非法截取信息时,要破译该信号必须有一套与发送端完全同步的混沌系统,因此,在保密通信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校园电视节目制作和演播系统中,若没有同步基准信号,就会出现系统不同步、有些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编辑点不准确、编辑点画面质量下降、监视画面上下滚动等现象。因此,要使各个设备能同时正常工作,保证节目制作质量,要有一台同步发生器。但一般的中小学无法用统一的同步发生器为每一台设备提供标准的同步信号,从而造成节目制作程序比较复杂,难以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笔者在校园电视节目制作和直播实践中尝试利用VTR设备的REF VIDEO信号为每一个系统提供一个基准同步信号,解决了系统不同步的问题。下面对VTR与VTR、VTR与字幕机、VTR与切换台的连接作简单的介绍,相信会对面临同样困惑的人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时间同步在数字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传统的数字电路课程没有相关的学习内容。为了设计出既适合数字电路教学又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项目,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开设了数字电路的时间同步实验。使用两块FPGA芯片模拟两个数字系统,利用信号发生器、GPS接收天线、GPS可驯钟等器件实现两个系统的时间同步,并对时间同步误差进行测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在同步控制信号短时间丢失时保持系统同步及同步自动化等功能。实践表明,该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工程背景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能力,锻炼学生多系统协同工作的意识和思维。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效率,提出了一种用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电子校准系统。该电子校准系统由端口连接组件模块、电子开关模块、校准接口模块和测试适配座组成。端口连接组件将矢量网络分析仪与电子校准系统相连,利用微处理器控制电子开关的通断实现对校准端口、校准类型及测试器件的选择。最后,以85032F校准套件对Agilent E5062A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开路、短路、负载和传输校准实验为例,验证了该电子校准系统校准功能的可行性。效率测试实验表明,使用该电子校准系统比常规校准方法校准效率提高了约70%,比机械式校准方法提高了约50%。此外,该电子校准系统提高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效率,降低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概率。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结构简单、精度高、成本低的高压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装置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和原理。该装置使用简单可靠的硬件高速锁相环电路,控制6通道∑-△AD转换器实现同步整周期采样和跟踪滤波,实现对相互关联的6路信号进行同步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并将设备绝缘状态传送到上位机,为上位机提供设备绝缘监测的原始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效率和解决多器件测量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与测试系统。该校准和测量系统由校准开关模块、校准接口模块、测量适配座模块、测量开关模块和BNC连接组件模块构成。通过使用85032F校准套件对Agilent E5062A矢量网络分析仪的短路、开路、负载和传输进行校准实验,证明了所设计系统校准功能的可行性。一组15人的校准对比实验,显示使用该校准系统比没有使用该系统平均减少约50%的时间。另外,通过两个中心频率为101.764 MHz的声表面波器件的测试,验证了该系统多器件测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有摄像机内没有校时功能,因此在多摄像机协作处理中,存在不同摄像机在采集图像时,被检测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信息不一致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图像时间校准系统。该系统包括:图像时间校准装置、授时信号源(标准时间接收机和晶振)、图像拍摄装置。图像时间校准装置根据获取的同步时间信息和图像拍摄装置的帧频信息,确定每帧图像的曝光触发时刻点,接收图像拍摄装置在曝光触发时刻点拍摄的帧图像,将曝光触发时刻点的时间信息进行编码后写入对应帧图像,形成带有系统同步时间的帧图像,实现图像拍摄装置的时间与如GPS/北斗等卫星接收机的标准时间统一。  相似文献   

11.
基于 ELK 在智慧运维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海量数据分析,对 ELK 的部署结构进行优化,并在日志采集和日志处理中间增加 Kafka 消息处理队列,减轻 Logstash 压力,增加集群高可用性。通过 Logstash 的 Filter 插件利用正则表达式实现日志数据拆分,将拆分后的字段在 Elasticsearch 中存储,最终利用 Kibana 对日志数据进行搜索、绘图和展示。使用基于 ELK 的智慧运维大数据平台解决了运维过程中日志采集、日志处理、日志可视化问题,同时在数据处理上实现了接近 1s的延迟搜索。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AT89C52的数据采集与单向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了整个系统的结构,并讨论了数据采集与单向传输系统各组成模块的设计方法等。本设计在传统数据采集的基础上改进,达到信息的远距离准确传输和近地控制显示的目的,而且可以根据需求对系统进行扩展广泛应用于多种数据采集领域。  相似文献   

13.
以LabVIEW为软件开发环境,使用Advantech公司的PCI-1710HG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对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摩尔质量实验测量方法做了新的改进。改进后,建立的虚拟仪器程序,界面友好,具有多通道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处理、显示等功能。实时绘出温度曲线,实验完毕立即得出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设计开发了以AT89C51单片机和ADC0809模数转换为核心的机舱环境测试系统,该系统由温湿度采集、数据转换、指示信号、LED动态显示电路等功能模块组成。操作员在操作室可利用机舱环境检测系统掌握并控制机舱的环境,从而达到节约劳动力,增强安全性,提高自动化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实验室试验环境温湿度的实时监测、多点无线测量、自动记录等功能,设计了一种实验室温湿度无线监测系统,并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硬件结构,分析了软件流程。该系统由无线单片机芯片CC1110和温湿度传感器SHT11构成数据采集端和发送模块;由CC1110、FLASH存储器、液晶显示、串行接口等电路构成数据接收模块,并与计算机连接。计算机监控程序负责处理接收模块传来的数据,并将其存储到数据库SQL Sever;通过监控画面显示实时数据和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检测员可通过计算机监控程序随时调用环境温湿度历史数据。经过实际应用证明,该系统性能良好,具有稳定、精度高、操作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具有图形建模与动画显示能力的RTSS仿真软件.软件由仿真内核、建模程序和结果后处理程序3部分组成,它可以在客户/服务器方式下运行.RTSS软件采用面向对象技术以增加灵活性,因此具有模块化、灵活性强、易于改进升级等特点.RTSS所建的系统模型是一个开放式队列网络.使用RTSS可对数据采集系统、通信网络以及柔性制造系统进行不同等级的模拟,因而是系统性能分析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开发了一套基于CAN总线和SD卡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系统主要由信号调理模块、A/D转换模块、MEGA处理器模块、CAN通信模块组成。它能够实现信号的采集及前端处理,并能通过CAN总线与SD卡通信,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后端处理及显示重点阐述了系统原理及硬件、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采用IPC加数据采集卡的方案,利用LabVIEW开发平台开发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织机动态参数测试系统,并对织造过程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完全可以满足织机动态参数测试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使用VB6.0对发动机控制系统上位机通信监控程序进行了设计和开发,通过程序编制,实现了对发动机的工况参数和原电控单元(ECU)控制参数的实时采集、存储、显示、离线图形化处理,并对DSP进行程序在线调整、对执行器进行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20.
根据高职院校液压课程实验的教学需求,以QCS003型液压教学实验台为载体,开发设计了实验台性能参数采集数显控制系统。系统以智能巡检仪为技术平台,配合各类传感器,在线检测实验过程中的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并数字显示。本系统安全可靠、操作方便、采集性能参数准确,可用于一般设备性能参数自动检测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