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考察苏轼贬谪经历.可以将其心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幽独孤高义坦然超旷;(二)皈依释道却执着现世;(三)历尽磨难而了悟人生。苏轼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代士人从苏轼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滋润着苦涩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苏轼一生历尽艰辛坎坷,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身处逆境而超脱,不乏积极进取精神.苏轼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达观思想和理性光芒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而其中的子由诗占了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情感真挚,内容丰富,通过对苏轼子由诗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个人思想,以及这些诗歌中表达出的他与弟弟子由的深厚感情.这类诗歌或抒发人生哲理,或追忆兄弟幼时的相处时光,或嗟叹分别的哀愁,或记录自己见到的人世民俗."子由诗"中有的借寄子由之名抒发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不满,有的体现了苏轼旷达的人格,更有些诗歌尽管是描写兄弟之间的情意,却深刻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他在这种政治浪潮下的无奈,体现出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毫放情怀.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道教     
苏轼是一个驰骋于儒释道三家的人物 ,对于儒释俩家以及道教中的老庄思想 ,学者关注的比较多 ,而道教的神仙之说于苏轼如何却不大引人注意。本文从他的一生做了探讨后认为 ,苏轼虽然对道教的神仙方术有清醒的认识 ,但他的一生对此却始终迷恋不已 ,中间虽有过动摇 ,但也仅能作为大势中的一点暗流。  相似文献   

5.
宋神宗曾比较李白与苏轼云:"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此比抑或有点"溢美",但能首肯苏轼的学识,确为肯綮之论.<赵飞燕外传>是一篇非常"另类"的"冷文",而在苏轼的笔下却能征引十多次,成为<外传>不会作伪于北宋的一个铁证,这是对苏轼广博学识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解读苏轼     
仕途上的苏轼可谓“别具一格”。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新党,不同意大刀阔斧的改革;又不赞同司马光的旧党,提出一些富国强兵的改良办法。苏轼始终徘徊在新旧两党之间,被不断迫害,屡遭贬谪。苏轼,这个深陷在政治漩涡里的大文豪,曾因‘‘才”而飞黄腾达,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才华是把双刃剑”这话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正> 北宋中后期,朝中政争激烈.元祐六年(1091)苏轼再次遭人诬陷,感到"群小侧目,必无安理",而自己又不能"随世俯仰,改其常态"(《东坡奏议集》:《杭州召回乞郡状》).便多次上章高太皇太后,要求"引嫌求避",离开朝廷.八月,以龙图阁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出知颍州.苏轼在颍州写下数十首诗词,广为后人传诵,但他任期内政治生活经历,却很少为人道及.笔者近年因从事地方志工作,对于苏轼知颍时的政绩,瞥观疏记,识小积多.深感苏轼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和政治  相似文献   

8.
苏轼与道教     
苏轼是一个驰骋于儒释道三家的人物,对于儒释俩家以及道教中的老庄思想,学者关注的比较多,而道教的神仙之说于苏轼如何却不大引人注意。本文从他的一生做了探讨后认为,苏轼虽然对道教的神仙方术有清醒的认识,但他的一生对此却始终迷恋不巳,中间虽有过动摇,但也仅能作为大势中的一点暗流。  相似文献   

9.
苏轼于佛学浸染极深,佛禅思想对其词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苏轼词中常含有佛理禅思,表达他人生如梦的感受以及虽处逆境却随缘自适的人生智慧;常展现出一种空灵澄澈、静寂清寒的禅境.  相似文献   

10.
在苏轼词中,雪意象凡41处。这些雪意象可分为直接描写实体雪的实体型雪意象与非直接描写实体雪的虚拟型雪意象。雪意象在苏轼词中有着双重的文化内蕴:一方面雪是美好高洁的象征,另一方面却又是压抑摧残的象征;而这不同的意象又是与苏轼作词时的心境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诗歌本源于性情,性情个人有千面.在苏轼的诗歌中,竹诗不下百首.苏轼对竹了解甚多,感情至深.竹象征着诗人虽饱受忧患却保持傲骨劲节的倔强性格,竹又象征着诗人浑朴豪放的坦荡胸怀.本文从苏轼的几首竹诗说起,探寻苏轼与竹的不解之缘,揭示竹诗背后诗人旷达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与苏轼同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在政治生活上二人也有类似遭遇。苏轼称柳宗元与陶渊明为他的“南迁二友”。柳宗元是个哲学家、思想家,而苏轼相对来说更是一个生活上的智者。柳宗元拥有极具穿透力的思想,却没有苏轼解脱自己的智慧。而苏轼具有这种智慧,但却没有摆脱桎梏、深入思考的能力。但是柳宗元精神中所包含的屈骚精神,同样始终存留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使苏轼丰富的诗人情怀更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执着,他用这种执着去爱和关怀整个世界与人生。  相似文献   

13.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作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首开宋诗新风气;词作一扫当时词坛绮艳柔靡的风尚;书法是继唐代颜真卿之后的巨擘.他还通晓音律,喜爱平话,懂得园林艺术,精于鉴赏吉金乐石.在美学领域里,称得上是一位全才.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他坎坷身世的写照.他出知定州前后的遭际及其创作,正是他人生道路和创作实践的一个缩影.一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无人否定,但在政治上却有人把他划入"保守派"加以贬  相似文献   

14.
苏轼散文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传记文数量虽然不多,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并表达了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从中可以鲜明地看到苏轼立足儒家,而又杂取佛老的出处观。  相似文献   

15.
论苏轼主气     
学者们从"气"的角度谈论过苏轼本人及其艺术思想,但是对气与苏轼融合成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原因却总是闪烁其辞,隔靴搔痒,不能让人很是信服。苏轼与气的复杂融合状态,实际上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气对艺术生命的概括,尚气的文化背景,苏轼主气的襟抱性情以及气与苏轼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还在词中浸透了其独一无二的生命意识,给后人以无限的深思和启迪.在苏轼现存的词作中,体现其生命意识的占据了很大比例.苏轼独特的生命意识的形成也和其曲折多艰的人生经历有关.深受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影响的苏轼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其建功立业、致君尧舜的抱负却与现实严重相背,继而追求自己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苏轼又表现出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在生命本体上,苏轼还认为人生若寄如梦,应理性地看待人生的分合集离与衰老死亡.这些都在其词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和证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祐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苏轼与李之仪相识相知的过程。文章认为熙宁年间,李之仪因仰慕苏轼品高、才高、博学而与苏结识,是苏、李二人由相识到初步相知的时期;元桔年间二人相互交往甚多,在品画评诗中互相切蹉,亦师亦友,尤其是苏轼定州任上,二人交往甚密,志同道合,是谓挚友;绍圣、元符间,虽因苏轼之累,之仪也在艰难中,但李仍时时系念苏轼,至到苏轼获赦北归,复以诗歌酬和。李之仪在传播苏轼著述、弘扬苏轼品格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苏门学士中于此最得力者。  相似文献   

19.
宋代苏轼题材小说内容驳杂,形式多样,苏轼题材小说分为文言和通俗两类。苏轼题材的文言小说以诗话词话、言行、轶事占据主要位置,重事实,轻发挥,叙述风格冲淡简约的特点;苏轼题材通俗小说具有市井气息浓厚、活泼却不免浅陋、多改编、增益自其它作品,新作不多、数量不多,内容有限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苏轼对婉转词的雅正,使婉约词从抒情风格到词品都得到更新。苏轼去掉了柳词的俗艳轻浮,却吸收了它写景和意境烘托的阔大;改变了雅词柔弱的风格,却学习了它抒情的含蓄和语言的优雅。苏轼把他的修养、胸襟、操守融入婉约词的创作,为婉约词的极盛,特别是辛弃疾词的兼容并蓄,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