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 ,抓住《聊斋志异》中展现“知己”之爱的男女恋情的篇章 ,探寻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目的与缘由  相似文献   

2.
孙犁文笔自然明净而自成一派,被誉为"荷花淀派",其创作风格影响了一代人,在他晚年——77年以后,虽历经十年养病,又十年文革,仍抒怀人生、感念自然,风格更趋于沉静淡定,极具独特的艺术魅力,散文"耕堂劫后十种"诸集展现于世,夹叙夹议之中,读文史、思人生,或叹或谑,启人心智。梳理其后期的散文,很多都体现了他"自然"的美学观:尊重自然生命、崇尚澹然无极、追寻和谐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3.
鲁敏的创作,一直在关注现实。没有愤世嫉俗的风格,用最人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对人性的关照。在新作《小流放》中,鲁敏延续了对"暗疾"的揭示,以不断窥视以前住户的生活痕迹的穆先生形象,揭示了生存空间对人的束缚及人的自我认同对空间的依附性。文本在冷峻分析人物的窥探欲的同时,也展现鲁敏创作中的窥视症候,从而彰显其独特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肯尼利创作于1982年的《辛德勒方舟》是一篇控诉纳粹法西斯罪行并歌颂人类正义情感的长篇小说,后被改拍成电影《辛德勒名单》,并夺得六项奥斯卡奖项。对《辛德勒名单》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历史与阶级意识、创作手法和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视角出发。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及文本、译本细读基础上,对《辛德勒名单》所展现的后殖民写作主题进行探讨,总结其主题如何通过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使该小说获得更大成功。  相似文献   

5.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作品的所采用的陌生化的写作技巧和主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笔者运用俄苏形式主义理论细读文本,对《我弥留之际》中叙事技巧和展现主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于福克纳所采用的表现结构和主题进行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使用陌生化的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故事内容和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三里湾》是赵树理为了相应上级号召,配合农村互助合作工作的开展、扩大而创作出的作品,为响应这一主题,《三里湾》中的风景也呈现出独特的姿态。这些风景蕴含了大量的政治隐喻,作为权力象征的旗杆院,作为社会主义风景展现的"三张画",还有始终在场的劳动者——人。这些风景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者对时代的认知和自身的倾向,从这一立场,能进一步挖掘出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7.
大量关于"儿童"的描写贯穿了麦克尤恩文学创作的始终,其文学作品塑造了经典、丰富的儿童形象。本文试对麦克尤恩的三篇长篇小说《水泥花园》、《时间中孩子》及《赎罪》中儿童在叙述成人世界、观照生命哲学以及展现主题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发现麦克尤恩对于儿童作用的创作是独特的,并且这种创作是和作者自身的经历、社会变迁等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从老舍的《月牙儿》的主题指向和文本中明显流露出的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情节安排来看,《月牙儿》既体现了作家初恋情结对文本创作的影响,也体现了作家一贯坚持的关注底层市民生活的创作原则,而这两者即作家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恰恰是构成这篇小说的创作内因.  相似文献   

9.
鲁敏的创作,一直在关注现实。没有愤世嫉俗的风格,用最人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对人性的关照。在新作《小流放》中,鲁敏延续了对“暗疾”的揭示,以不断窥视以前住户的生活痕迹的穆先生形象,揭示了生存空间对人的束缚及人的自我认同对空间的依附性。文本在冷峻分析人物的窥探欲的同时,也展现鲁敏创作中的窥视症候,从而彰显其独特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0.
萨缪尔·贝克特作为荒诞派戏剧大师,一生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其中《等待戈多》和《终局》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前者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后者却少有学者关注。在《终局》中,人物的模棱两可,主题的模糊不清和语言的捉摸不定,使该剧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物、主题和语言使文本隐含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被评论界认为是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借鉴R·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文本分析了《恋爱中的女人》主要男性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男性气质,进而探讨形成这些男性气质独特的原因和背景,以及这些男性气质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12.
《意象集Ⅱ》是法国伟大作曲家德彪西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在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意象集Ⅱ》中共包括三首乐曲,分别为《金鱼》、《透过树叶间的钟声》、以及《月落荒寺》。在这些乐曲当中,德彪西通过对创作意识以及手法的大胆革新,使作品体现出了独具个性的价值,彰显了德彪西对和声配合以及声部织体的驾驭能力,彰显了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能够使我们对《意象集Ⅱ》的演奏更加驾轻就熟,进而达到深化与升华《意象集Ⅱ》音乐价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其精神内涵和艺术成就.透过作品,不仅可以看到"现代小说流派旗手"白先勇的传统文化情结,还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悲剧意识、美学意蕴、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代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在《送冰的人来了》中运用了跨文本创作方式——小说的写作方式。小说体戏剧作为一种新的戏剧写作方式,与传统的戏剧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它吸取了小说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戏剧的不足;跨越了时空的局限,展现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塑造了众多特点鲜明的人物,并用独特的手法描绘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弱化了单一的矛盾,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斗争揭示主题和人物的内心灵魂。小说体戏剧扩大了文本的容量,充实了内容,加深了寓意,比传统戏剧更加吸引观众。同时,它作为一种跨文本创作的成果,拓宽了戏剧作家和表演家的视野,成为了世界戏剧之林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5.
《高老庄》是贾平凹创作思想、艺术手法日臻成熟的又一力作。《高老庄》中深厚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意象和圆形叙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继《废都》、《白夜》、《土门》之后推出的《高老庄》,展现了贾平凹创作的变化,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新的阅读快感。  相似文献   

16.
《女驸马》作为中国久演不衰的黄梅戏经典剧目之一,集委婉悠扬的唱词唱腔、细致优美的表演风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于一体,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而《威尼斯商人》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五幕喜剧,其中女扮男装救友的情节和皆大欢喜的结局与《女驸马》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从舞台时空变换、演员表演方式和剧本话语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分别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性特点和西方戏剧的再现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分》标志着冰心小说创作现实感的增强 ,而母爱与童心仍是其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分》的文本价值不仅在于它的现实性和阶级性 ,更在于其独特的儿童视角和温柔细腻的女性色彩  相似文献   

18.
佛教典籍之一的《百喻经》中故事,多与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故事海》第十卷中"傻瓜的故事"相同,但同中又有异,异中又有同,比较阅读,可以了解佛教是如何利用民间故事作宗教义理宣传的;传入华土后,又影响了我国哪些民间故事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多丽丝·莱辛被称为继伍尔夫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一生笔耕不辍的她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本文以多丽丝早期创作的以非洲大陆为创作背景短篇小说集《非洲故事》中的《高原牛的家》《魔法不卖》《蚁丘》《讨厌鬼》《木施朗加老酋长》等部分代表作品为例,结合多丽丝童年的生活经历和日后的创作思想,对其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类型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超级演说家》突破以往节目的简单复制,实现了真正的创新。本文就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节目给我们展现的不同层面文本,从而找出《超级演说家》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