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三家报纸的分析,发现媒体在08年对"80后"、"90后"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着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社会角色转换的,同时,在媒体建构的话语中,"80后"、"90后"群体开始以正面向上的群体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2.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80后"这一概念从一出现就被贴上了标签,人们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一定的偏颇,媒体的报道当然起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关于"80后"报道的分析来探讨其报道特色,以及报道中是否存在对"80后"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在新闻语境里,"80后"还是一个时尚而带点叛逆精神的名词.一转眼,这个新生代群体已经步入社会,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携手并肩,活跃在新闻采编第一线和各个新闻现场.  相似文献   

5.
微博时代的媒体围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星 《今传媒》2011,19(2):20-21
<正>微博这个名词是最近两年的社会关键词。尤其是社会转型的当下中国,几乎一半以上由媒体事件转化而来的公共事件都与微博有关。在网民讨论微博的用语中,有两个常见词,一个是"围观",一个是"路过",前者彰显群体心理,后者呈现信息流量。显然,微博在今天重  相似文献   

6.
在2006年春天,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郭德纲几乎成为了所有媒体的焦点,有调查显示,郭德纲的“钢丝”,很大一部分是白领、大学生,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中产阶层或准中产阶层。他们80%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是当今社会最活跃、最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群体。中产阶层在用自己的方式接受媒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接受方式。注重信息接受的符号性中产阶层在经济上是殷实的,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财富,保守而求稳定的心态使得他们力求用一种平和的方式来获得社会的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拥有强消费力的群体把消费过程中购得的商…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活的新参与者——无所不在的媒体陪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国 《编辑之友》2015,(11):65-68
无所不在的媒体陪伴是社会生活的新参与者.媒体陪伴主要包括三个内涵:其一,人们作为受众,几乎时时、处处被媒体包围、伴随;其二,人们作为传播者,几乎时时、处处都在使用媒体向他人或社会组织传播信息、保持沟通;其三,人们作为媒体的信息源及被采访、追踪、摄录的对象,几乎时时、处处被媒体扫描、跟踪、监视.媒体陪伴可以分为显性媒体陪伴和隐性媒体陪伴两种类型.媒体伴随并参与日常生活,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超级全景监狱"与"共景监狱"并存于当下的社会中.媒体陪伴既为社会管理者创造了"超级全景监狱"的信息优势和治理权威,也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共景监狱"的监督技术和社会氛围,几乎每个管理者都感受到了集体凝视和监督的压力.社会管理者和普通公民, "超级全景监狱"和"共景监狱"正处于一种博弈中.  相似文献   

8.
身为媒体中人,其实常常为自己这个群体的一些道德迷失和职业冷漠所困惑所纠结.媒体有自己的独立性吗?很难,在现代社会里,媒体是各种关系网络的一个中心节点,各种势力都想控制媒体.有人巴结你,有人打压你,所以媒体人很多时候也是"自傲和自卑集一身",再加上文人帮闲者居多,有担当的人却少,媒体人有独立人格的也少见.身为其中的一分子,公开说自己这个群体和机构的坏话,揭开自身的"疮疤",很是伤痛,但如鲠在喉,不得不说.  相似文献   

9.
赵颖颖 《东南传播》2018,(6):121-124
从播客、闪客到创客,互联网上总是热点不断."晒客"便是其中之一,发端于互联网络,兴盛于社交媒体,"晒客"已成为一股潮流,席卷全球.微信是当下最普及的社交媒体,朋友圈基于相册的设计又适合晒图与分享生活,因而成为"晒客"重要的活动平台.那么对大学生"晒客"群体来说,我们在微信平台上的"晒客"行为有何特征?它与我们的现实人际交流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10.
谢锐 《青年记者》2007,(18):45-46
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一些家长和社会眼中的"坏孩子",他们整天不务正业,惹是生非,给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他们群体的状况究竟怎样?这些孩子们之间、他们与他们的群体之间又是如何连接并实现协作的呢?为此,我们以温州市青少年小群体为例展开调查。  相似文献   

11.
"上门女婿"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独特的存在群体.在"上门女婿"不断涌现的背后.媒体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媒体又给时下的"上门女婿"赋予了怎样的群体形象?本文通过叙事理论和符号学的分析,对媒体在"上门女婿"群体角色构建中的影响作了批判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郭明全 《今传媒》2007,(11):77-78
媒体对企业而言,是个很特殊的角色,是企业外部关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关系. 我问过一些企业如何与媒体相处,大都说不清.有的说我们每年花很多钱在媒体上做广告,媒体和我们关系很好,他们都听我们的;有的说我们不需要做广告,不和媒体打交道,也不考虑如何与媒体相处;如此等等,答案都很幼稚.还记得央视广告标王"秦池"酒是怎样被《经济参考报》文章《滚滚川酒入秦池》拉下马的吗?还记得一向躲避媒体的德隆系唐氏兄弟是如何倒台的吗?  相似文献   

13.
张鑫 《青年记者》2017,(23):37-38
作为军营传播军事信息的主渠道,军队媒体对培塑官兵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80后干部、90后战士已经成为基层官兵的主体,原本是“指尖一族”的他们如何看待军队媒体呢?军队媒体对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军队媒体又是如何在青年官兵群体中进行传播呢? 2017年1月,笔者选取军校学员、军队基层官兵(含义务兵、士官和军官)共计200人,进行军队媒体影响力情况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及思考如下.  相似文献   

14.
《工蜂》之廉思 刘昕亭:随着新书《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的面世,廉思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品牌——以社会调查的方式,接近或者说显影一个弱势的群体,而这个所谓的"底层",多少有点让我们措手不及:"蚁族"是我们传统上认为的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聚居群体;"工蜂"作为在大学任教的青年老师,更是我们常识中的绝对"中产",但是却以"底层"的自我认知显影.去发掘并且凸显出这样一个个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与情感,梦想与焦虑,从最初的"蚁族"到现在的"工蜂",我想这些研究对象的选取,恐怕并非草率,这是与您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有关,也与您个人的理想和作为一位学者的抱负有关.我很想知道,是出于什么样考虑,促成您选择这些群体作为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7,(27):20-24
网络改变生活。社会发展至今日,许多我们从前难以想象的事物,就这样活生生地现身在你的面前。"公民报道者"的出现就是这样。作为一种现实存在,这个群体的出现,对媒体的传统形式提出了不可回避的挑战。他们传播消息少有制约,也缺乏媒体应有的严谨  相似文献   

16.
郑素侠 《青年记者》2016,(13):30-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6年1月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群体以10 ~ 29岁的青少年为主,占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51.3%),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6.2小时;①用户群体的低龄化、上网行为的日常化成为当下我国网民群体的一大特征. 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呼唤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大众媒体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并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侵入,动摇甚至瓦解了家庭和学校在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威地位.②有一项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接触时间正在接近他们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媒体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第二课堂”.③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都市报记者的媒体观以及媒介伦理观.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都市报记者目前主要持有“中立型”媒体观,即认为报纸的首要社会角色是传递社会公共信息,他们认为首要遵守的伦理规范为客观和公正.但是在对自身和内群体进行评价的时候,大多记者都认为,都市报记者群体并没有做到客观、公正,职业的社会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18.
打造传媒竞争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篇传媒竞争力问题的由来 当我们在设定一个话题时,必然要考虑设定这个话题的动机和所处的环境.往往我们探讨问题的结果已经潜伏在原因中了.那么又是什么动机让我们来研究传媒的竞争力呢?在我们采访过的媒体领军人物中,几乎所有人都谈到了媒体的企业属性问题,如果不是企业,传媒竞争力就无从谈起.然而,大家也都注意到了自去年以来传媒业发展的巨大变化--"三贴近"对媒体生产力的解放,行政权力退出报刊经营,报刊进入与退出机制的变革,传媒资源配置中地域、行业、部门界限的逐渐突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报社企业转制试点的开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不同社会文化中的群体,在评论写作上都有其独特的操作方法。不管他们自觉与否,他们在观察社会,选取对象,提出问题,形成命题,展开阐述等写作过程中,都会依循一定的规则并形成传统。这些,我们称之为“评论写作方法”。它上关特定社会文化群体的思想意识特征,下关评论作品的主题内容及其基本样态,并因此左右评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从而影响大众借助媒体交互意见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不同社会文化中的群体,在评论写作上都有其独特的操作方法。不管他们自觉与否,他们在观察社会,选取对象,提出问题,形成命题,展开阐述等写作过程中,都会依循一定的规则并形成传统。这些,我们称之为“评论写作方法”。它上关特定社会文化群体的思想意识特征,下关评论作品的主题内容及其基本样态,并因此左右评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从而影响大众借助媒体交互意见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