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刊于1995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依托三联书店而成立,使其一开始就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随着其日渐成熟,它对文化的坚守与延伸的特色越来越突出。这些文化报道总是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形成了《三联》特有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2.
漫谈中国的新闻文化周刊傅岩山高档、精印、图文并茂的新闻文化周刊以其新颖的面孔在“’97羊城期刊文化周”上露面,立时引起各地办刊同行的极大兴趣。以《望周刊》、《深圳风采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北京青年周刊》等为代表的新闻文化周刊,全国...  相似文献   

3.
创刊于1995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依托三联书店而成立,使其一开始就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随着其日渐成熟,它对文化的坚守与延伸的特色越来越突出。这些文化报道总是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形成了《三联》特有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发展往往需要文化的推动,而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大众传媒,有品质的文化报道可以提升大众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助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并惠及物质文明建设,因此,严肃的综合类新闻周刊、周报都很重视文化报道。本文将对具有典型综合类周刊、周报特征的《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和《南方周末》的文化报道在文化价值取向、题材类型、报道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对当前重视文化报道的综合类新闻周刊、周报在文化报道的内容呈现上有个宏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深度报道。新闻周刊以深度报道见长,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对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的报道,来阐释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周刊应坚守的阵地——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叶艳芳 《青年记者》2016,(11):71-72
1995年,《三联生活周刊》续刊启动,时任主编朱伟提出,该刊的定位是“新闻性的文化周刊”,将新闻作为由头,通过文化、历史的角度对新闻的透视,达到提炼生活观念的目的.①20多年过去了,《三联生活周刊》已成为周刊中的佼佼者,独树一帜的内容生产风格逐渐形成品牌,也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本文以该刊1 ~ 800期(总第800期为2014年第34期)封面专题为切入点,探索其从“新闻性的文化周刊”向“综合性周刊”转型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楚天都市报》近年十分注重深度报道的打造,每天属于深度报道的新闻题材占本土新闻的三分之一以上。为打造深度报道品牌,2013年1月18日,《楚天都市报·深读周刊》(以下简称《深读周刊》)正式创刊,每期8个版报道,分别以"纵深""调查""热点""人物""发现""观察""揭秘""文化"等10多个栏题轮换呈现,先后推出一大批影响较大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8.
郑岩 《今传媒》2015,(3):9-10
《三联生活周刊》复刊以来,继承《生活》周刊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开拓创新。秉承用文化引领生活的理念,关注时代生活,体现人文关怀,在挖掘文化含量、传播先进文化上努力探索,形成了新闻性和文化性交融,新闻调查和文化分析结合的办刊风格,从而在新时期新闻类周刊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9.
创刊于1994年的《三联生活周刊》是一本综合性时政新闻类周刊,它和邹韬奋先生在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一脉相承,并秉承了《生活周刊》传统文化的精髓,依托三联书店在人们心中的品牌优势,是一本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刊物。因此,从一开始,它便有着自身的优势,有着作为一份精英刊物的责任和使命。也因此,它一创刊,就赢得了人们的关注,受到一致好评,成为中国新闻类期刊的代表。和其他刊物相比,它有一种可贵的人文关怀,没有传统报道的严肃,相反却有中国知识阶层的睿智和个性。从栏目设置上我们就可看出一点端倪。《三联生活周刊》是综合性时政新  相似文献   

10.
对《三联生活周刊》的多重理解让人慨叹,本文无意对其复杂形象本身进行价值判断和成因探讨;而更愿意发掘其复杂形象背后的操作诉求——即对独特表达的追求。这一点简单明了,但或许是三联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期刊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关心时代发展进程,不断从中寻找自己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起积极作用的主流人群,有较宽的视野,敏感于社会变革;有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新观念;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会阅读专业杂志。当他们希望了解社会生活时,《三联生活周刊》相对权威的一周资讯梳理,可以成为他们了解周围世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时代的变化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改变,随之而改变的是社会公众所共享的社会价值。《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时政新闻类周刊,它的传播内容的变迁反映着当下公众所共享的社会信念。本文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角度,通过对六年的年终特刊报道的分析,探究传播"仪式"在共享价值、传播参与者以及传播策略三个方面的变迁,反思社会价值对于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联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总编辑董秀玉,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1995年1月创刊。以广大市民为读者对象、图文并茂的综合性全彩周刊。注重时效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通俗易懂而文化品位不俗。关注社会时尚,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热点进行报道并作深层次分析,是社会各界人士把握社会潮流、获取创业信息和高品位文化休闲的常备之刊。焦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类期刊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晓凌 《新闻传播》2005,(12):59-60,67
《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和《新闻周刊》这四家新闻类期刊占据目前中国新闻期刊市场的大头;《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和《新周刊》分别入选2003年中国最有影响力、最具公信为和最具成长力的杂志:[1]《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和《南风窗》列广告收入最高的周刊(除时尚类和经营管理类)前三名。  相似文献   

15.
毛慧 《青年记者》2008,(17):23-24
《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三联》")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1月14日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创刊时为半月刊,2000年转为周刊.  相似文献   

16.
刘勇 《新闻记者》2015,(1):44-49
本文通过对"女干部骂保安"相关报道的分析,提出媒体的报道逻辑应警惕"因果关联"的陷阱,新闻叙述应超越"标签化"思维。对于现时代的新闻人而言,只有全面理解了新闻工作的"建构性"与"创造性",才能在结构新闻、叙述新闻时,保持一份冷静与节制;只有充分意识到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和事物的复杂性,才能在判断新闻的意义与建构关联时,保持一份理性与专业。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上半年,北京媒体一则关于“装修污染可诱发白血病”的报道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至今余波未了。笔者当日也曾将原文转载于本报健康专版。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科技记者,如今总结此“误报事件”的前前后后,聆听警示之音:科技新闻的采写切忌“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社会新闻、文娱新闻如此至多是增加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科技报道则要对社会公众的认识和利益负责。 “误报”是这样开始的 据《三联生活周刊》事后披露: 北京儿童医院的臧晏大夫是儿童白血病专家,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2月6日,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与世长辞,在这以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TIMEUSA、NEWSWEEK等新闻时政类杂志都以曼德拉的黑白肖像作为杂志封面,刊发了一系列深度报道来评述这位政治人物。本文选取了《中国新闻周刊》"宽恕"系列的8篇深度报道和《三联生活周刊》"南非的圣人与现实,宽容与代价"系列的6篇深度报道作为分析样本,通过主题、性质、报道方式、叙事风格和组合逻辑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其亮点和劣势,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政治人物封面报道的几个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往往注重推敲其作为“成品”的情节细节、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其实,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在其成为有形文字之前,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观察与捕捉、对报道切入点的斟酌与确定,已经决定了这篇作品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因此可以说,记者的功力,首先应该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度和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教育周刊是教育报道的主要阵地,与广大读者有密切联系。因此,办好教育周刊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要办好这份教育周刊并非易事。教育周刊的读者群体从幼儿到大学教授都有,这要求教育周刊不仅具备权威性、政治性、新闻性、时效性、专业性。还要具备有趣味性、灵活性、服务性。此外,由于教育行业有暑假寒假,即“旺季”“淡季”,这就要求要教育周刊要遵循教育规律,抓住教育热点,报道教育新闻做到“动静”,结合各种节日假期策划精品专题。基于教育行业的特殊和重要性,要办好教育周刊,就要做到“三个贴近”:即贴近教育部门、贴近学校和老师、贴近学生和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