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北有"中原文化",南有"楚越文化",互长互消,一如太极之阴阳两极。在楚越文化影响下创造出的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性别文字,堪称是"中国文字史上的奇葩"。"女书"又被称为"女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也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表音文字。它起源和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所以又叫"江永女书"。女书的使用者主要是妇女。"女书"是人类文字史上一个奇迹,主要表现在:1.造型奇:  相似文献   

2.
张全海 《寻根》2012,(3):98-99
说到“巫”字的起源,李零曾专门将先秦两汉文字材料中的“巫”字进行排列比较(《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1年),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巫”字字形的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种词义,主要有选择、顺从、如此、好象等义。从《说文》:“若,择菜也”分析,“选择”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献里出现的“若”字,无论用上述哪一种词义解释,都很牵强。如果我们观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种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早期汉语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恳请指正。一、“若”最初之意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活动,或者仪式,“若”与神或上天有关汉字不仅是古代语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时性、同质性,而且它的文字体系是把创立文字以前的传承原封不动的集约在字形中。有时神话式的传说也被原封不动的字形化,如早骨文中般始祖王亥便是以鸟形神话的形式来表示的。“若”字在甲骨文作“(?)”形,似一长发者跪在地上,仰望上天,双手举起,作祈求状。会文增口伦“(?)”形。品字在甲骨文、金文作“(?)”形,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即载书的器具,代表祷词或祈祷文,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进行祈祷的文字。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吴天等种种称呼,上帝是主宰天国和人间的至高无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旱丰  相似文献   

4.
孙炜 《寻根》2006,(6):4-7
在世界文化史上,“圣化”是一种常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说其常见,是因为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圣人;说其独特,是因为每一种文化造就圣人的原因和途径各不相同。在中国历史上,“圣人”最初是用来称颂那些聪明睿智、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圣人本质上也是普通人中的一个,虽然他有优秀的一面,但也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其人格逐渐被升华,人们不仅尊敬他,而且开始膜拜祭祀,希望能得到他的保佑。这时,圣人实际上已经被神格化,有了神的特点和秉性。开漳圣王陈元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的形象实际上经历了人—王…  相似文献   

5.
赵珩 《世界文化》2011,(12):34-36
常言道,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砚是其中之一。砚者,研也,是用来磨墨的。从中国文字的历史来看,上古是用刀刻竹木、金石为文,是没有砚的,从周代开始,才有了用石墨磨汁作书的习惯。石墨须研,研墨则有盛器,这种盛器多为瓦制,后世称之为瓦砚。以石为砚一般来说肇始于唐代,但从文献的零星记录中,也可以发现秦汉以前有以石为砚的传说,据说山东孔庙有石砚一块,为孔子所用之物,当然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6.
叶绪民  李庆福 《寻根》2001,(4):4-10
女书又称“女字”,是流传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一带妇女中间的一种独特的文字符号体系。用这种文字符号书写的作品也俗称“女书”。这类作品一般书写在扇面、手帕、布帛、纸张上,有些还绘织在丝锦和花带上。  相似文献   

7.
王鹏 《华夏文化》2008,(1):60-61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也不过四千多年,然四五千年以前的人类靠什么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呢?原始符图无疑是文字的雏形。或如《山海经》中传说的河图、洛书,据说夏朝人得之曰《连山》;商朝人因之做《归藏》;周人也是以此演成《周易》的。《周礼》中又把《连山》、《归藏》、《周易》并列,  相似文献   

8.
刘正 《寻根》2009,(3):128-131
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通称为甲骨文字或甲骨文。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和直接源头,一般认为甲骨文是殷商王朝用于记载占卜记事而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甲骨文又被称为契文、龟甲文、龟甲兽骨文。绝大部分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而这一带是历史上著名的殷商王朝的遗址,因此,甲骨文又被称为殷墟甲骨文。研究汉字的起源就不能不直接追溯到殷墟甲骨文,  相似文献   

9.
中国湘南的崇山峻岭中的江永县消江流域,很久以来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文字——“女书”(或称“女字”)。这是一种当地妇女专用文字(她们称通用的方块汉字为“男字”),男人们不认识也不过问。(一)女书的文字特点及记录的语言这种妇女文字外观形体大致呈“多”字式的菱形。经整理基本用字有七百左右。其中有三分之二为自制字,三分之一为改借方块汉字。在自制字中有一百多个具有浓厚原始符号特征的独体字,其中  相似文献   

10.
武锋 《寻根》2003,(5):4-1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生成和发展的神话与传说,如著名的希腊神话与传说,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神话和传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这是中华)原始先民与自然和危难作斗争的反应,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的曲折表现。因为这些神话和传说所涉及的年代是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前,没有确切的证据可证,因此我们称他们为“史前传说”。  相似文献   

11.
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书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永女书,是由女性创造并只在女性中流传、使用的一种神秘符号,流传地点主要在湖南江永以及道县局部地区,它用歌谣、文字等形式记载了女性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书在20世纪50年代才被社会发现,随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季羡林惊呼:“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法国女学者芭芭拉说:“女书是女人的圣经!真想不到在地球上某个角落还有一种只供妇女使用的文字。”美国著名学者哈里·诺曼也同样赞叹:“这是世界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印度教经中有这样一段字:“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它说的就是世界最大、最名、最古老的钻石之:科一依一诺尔钻石,在波斯语中意为“光明之山”。今年4月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隆重举行的王太后葬礼上,人们目睹了光芒四射的“光明之山”  相似文献   

13.
放眼世界的民族,几乎都有人类起源的美丽动听神话故事。在古埃及是奴姆神在陶器场内造出了男子和女人;在希腊是普罗米修斯神用泥土造出了人;在基督教是上帝用泥土造了男人亚当,亚当又抽一根肋骨变为女人夏娃。我们中国古代流传的神话故事,则是女娲氏用泥土造男人和女人,吹了一口气使他们又有了生命,与“神”或“上帝”造人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文字、名字(表字)等概念,本来与婚嫁之类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它们之间却偏偏扯上了关系,“字”被用来表示许嫁(有时也表示出嫁)之意,如人们常说的“待字闺中”、“妙龄待字”等。那么,“字”为什么会被赋予许嫁之意呢?换言之,许嫁缘何也被称为“字”呢?这恐怕要从“字”的本义说起。  相似文献   

15.
《寻根》1996,(5)
鼓之舞之以尽神──论神和神话的起源神和神话的起源,是人文学术中的一个困难而重大的问题。本文试以字源学考证和现象学阐释相结合的方法,作一些探索。一、神、“大”字与舞蹈所谓神性或者说神的本质,其涵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创世性。指神妙造万物,陶冶众生,开天辟...  相似文献   

16.
龚朝红 《世界文化》2007,(11):44-46
每个民族都有它千年传诵的神话爱情故事。在中国,最著名的有牛郎与织女、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在西方,则有丘比特和普赛克、宙斯与欧罗巴等。这些爱情故事都发生在神与人之间,而它们的结局,它们所折射的对于人性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7.
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一带,曾经有一种流行于女性之间的神奇文字符号——“女书”。在这里男女说一样的话,可是写不一样的字。男人用方块汉字,写男文,读男书。女人用女人的字,写女文,读女书。这种女书男人不认识也不过问。女字就成了女人独有的字,  相似文献   

18.
郭文嘉 《寻根》2021,(2):90-92
出版标记是以书刊为载体,运用易于识别的物象、图像或文字符号表示书刊著作权的一种标记形式,同时也体现了书刊商标的功能。世界上关于出版商标有两种制度:一是使用商标制度,这种商标只使用未注册;二是注册商标制度,出版标记在商标管理机构注册得到官方保护。1923年,北洋政府就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商标法》,1930年国民政府也颁布《商标法》和《商标法施行细则》。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文字。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以华夏族为主体,融合其他许多民族组合而成的。因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所以我国的文字就称为汉字。当然,我国的丈字不仅只是汉字一种,我国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字,但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的在古代产生过本族的文字,后来失传。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也只是在本民族和本族聚居的区域内通行,放大多数仍然使用汉文字。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具有几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称为“浩如烟海”。仅据《汉书…  相似文献   

20.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