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常怀尊重之心,是与家长沟通的前提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乔卉  杨倩 《早期教育》2012,(12):6-12
通过对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问卷、访谈,我们了解到“80后”教师要改善家园关系,需认识自己与家长合作教育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抓住机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家长工作能力,加强家园沟通的主动性,开辟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新途径,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提高家长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与家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教师职业口语中,主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教育性、科学性、生动性和可接受性,而随着社会意识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试行,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幼儿园都要求教师着眼于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举止言行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教师对幼儿人格的尊重,不仅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平起平坐”这一点上,教师在利用语言这一主要工具进行教育和组织活动时,如何选择好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刘春华 《辅导员》2009,(17):59-59
如何让管理更加“人性化”?这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教育也不例外。所谓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格、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合理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因此,人性化的教师管理能否实施是学校管理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所以教师要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学会尊重家长,通过尊重家长人格,主动与家长沟通,积极听取家长建议等,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争取他们最好的配合。同时,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既要客观地反映问题,也要尽可能多地谈及孩子的优点、优势、潜能,对孩子保持信心,也让家长看到希望,并且引导家长合作,从而增强教育的合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家长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吉游戏”在其实践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安吉家长”,受此启发,笔者借鉴“安吉游戏”中的有益经验,分析了目前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现状,对教师正确指导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尊重家长,潜移默化地引导家长学会教育;利用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引导家长观察和反思幼儿;明确目的,开展有意义的家长活动,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担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职责,是传播与建设文明的重要引领者.教师不仅要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去感染学生,使其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恪守职业道德,注重师德修养,做学生尊敬、家长信任、社会需要的“四有”教师.  相似文献   

8.
学会尊重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师道尊严”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是它最直接、最形象的写照。把教师尊为学生的再生父母,这诚然是一种美德,但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就会出现偏颇。因为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来讲,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对学习者的尊重。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由居高临下的长者转向平等合作中的首席,努力创建平…  相似文献   

9.
试论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早 《青年教师》2006,(10):39-41
尊重人格、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合理利益,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如何让管理更加“人性化”,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学校管理亦不例外。学校管理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本文侧重探讨如何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论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环 《考试周刊》2011,(44):15-16
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将对学生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治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内外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不要单靠口头说教;要尊重、热爱、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情感,不要靠大棒来维持教师尊严。只有这样,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在教学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确立学生主体性是“两课”教育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两课”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意识,确立其主体性地位。在认识论上,要改变理性主义的机械式教育方式,运用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完成其经验的重组与价值实现。在个体特征上,强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能以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享受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积极地与学生对话。用心灵、用理解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在课程文本的理解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在于帮助学生把文本的意义变成学生自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落实“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三维一体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  相似文献   

13.
教师和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善待“后进生”,并加强对他们的辅导,用爱心融化他们的心理防线,使他们在尊重、赏识和热情的鼓励中,增强自信心,激励他们奋起直追,力争赶超,努力实现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4.
自进行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尊重教育”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教师和家长曲解了“尊重教育”的涵义,被“尊重”遮住了双眼.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貌似尊重实则“伪尊重”的做法。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透过种种“伪尊重”现象去重新认清“尊重教育”的真面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魏美红 《山东教育》2003,(27):43-43
育家长如何走进我们的教育活动?我们每年五月份都要鼓励家长积极申请“助理教师”职位。我们把“入选”的家长编排到班级和老师身边,让家长和老师一起制作教具,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上课——意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来。每个教师都要做好“助理教师”的指导工作,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次考验。毛毛妈妈在协助老师组织孩子们“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后,感慨地说:“一个简单的字,一句短短的诗歌,经老师的嘴一念,在孩子眼里,会变得那么神奇!以前总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可教,现在才明白是我们家长不会教,真该好好学学。”孟…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教好学,首先要“爱生”,使之处处体会教师的爱意,增进亲近、信任感。反过来,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多表扬,少批评,以正面教育为主,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和谐。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说过:“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一个好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17.
姚卫东 《辽宁教育》2013,(11):88-88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点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是言行不一,就是我行我素,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殊不知“徒不必不如师”的名言已经是千年至理了。所以我们要摒弃“霸占”课堂的做法,抛弃无形的“指挥棒”,扔掉师权的陋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实现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  相似文献   

18.
批评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批评一定要讲究艺术;;掌握好“度”。既不要板起面孔、冷若冰霜;;也不能过分“包装”批评;;而使批评失去本身的教育功能。在不伤害师生情感的同时;;真诚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颜悦色、春风化雨地引导学生;;才能使批评产生最佳效果。本期编辑的几篇有关批评的文章;;试图使教师们对批评工作有一些方法上的掌握。  相似文献   

19.
教育呼唤“无为”之精神 在教育现实中,无论是上级部门的官员,还是学校的校长、教师乃至家长,其实都迫切希望“有为”,即官员们渴求“政绩”,校长和教师渴求“上线率”、“重点率”,家长们“望子成龙”,所以任何一方面都不甘心“无为”,这三个方面的合力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得孩子们疲于奔命地应试。  相似文献   

20.
《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它首次提出“基础道德”教育的观点,并把“尊重”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点,旨在从道德的基础性方面探讨德育的实效性。课题研究历时7年,在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及学生家长中引起很大反响,并于1999年召开了全国研讨会,2001年通过专家鉴定,被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在“九五”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将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为“着眼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深化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现已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为“十五”科研规划课题。本刊自1996年开始一直陆续报道课题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从本期开始,我们在《育人经纬》栏目中设《着眼人格素质,实施“尊重”教育专栏》,将继续追踪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报道课题的研究成果,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