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布伯》神话中的布伯与雷王,分别是人类的代表和自然力的象征,因此,神话中布伯与雷王的斗争也就是对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的曲折反映,其中对布伯智与勇的描绘是对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肯定与歌颂。就该神话的意蕴层面看,还隐约可见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所作的深层次的思考:尽管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自然是混沌无知的,但是人类却不能恣意戏弄与践踏自然,否则必然会导致来自大自然的可怕报复;只有谋求与自然的妥协与和解,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一神话体现了古代社会壮族民众的睿智与卓见,表现出一种超前的、可贵的、理性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上古有一位造人之神,她就是女娲:"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接,乃引于泥中,举以为人。"于造人神话相关,中国也有毁灭人类的大洪水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顓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以上两则神话揭示了人类与土地的渊源关系:人类从根本上说来自土地,中国泥土造人神话中,神用构造自身的材料创造人  相似文献   

3.
通俗小说《马语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和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共同家园的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责任感,女主人公安妮的心路历程正是深层生态学所提倡的"自我实现"的历程。小说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重视人与万物的关系,将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凸显出深厚的生态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兴盛主要由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中心主义的反叛,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生态美学呼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长久以来的生态美学研究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与社会,尤其是人自身的精神危机却有所忽视.作为建立在生态维度上的关学形态,生态美学的理论旨趣应该是对人类诗意栖居的追求,不仅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也实现人类自身的审美生存.  相似文献   

5.
电影《马语者》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思想不期而遇,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之美。影片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万物皆有灵的生态美学理念;万物平等的生态美学本质;仁爱的生态美学精神,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美学理想。电影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进而延伸到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而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影片《马语者》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6.
人类是否能像神造人一样,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一种与自身相似却又有别于自身的全新的生命族群?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心中长存的一个梦想或是疑问。  相似文献   

7.
壮族的花婆神话,以花为始源,解决了个体与族类灵魂的栖居问题;其人类繁衍的继嗣链接,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循环原理.花婆祭仪展演出的,是壮族跨越族类生存--生育危机的必然的逻辑体系;而花婆认同,所表现出的弹性整合度,推动着壮族大地伦理的历史建构.因此,花婆神话,是壮族跨越危机,建构民族认同的生态伦理体系的形象展现.  相似文献   

8.
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为核心,关注文学中的"人—地"及其关系。民族民间文学深深植根于风土民情的土壤,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发生发展的根基,也是其表征的对象。壮族始祖创生神话用周遭的自然意象来解释人类的发生、起源,传达了壮族人民之于自然的态度,其中"天、地、水"三界和谐的理念充分显示了壮民族天人和谐的生态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诠释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论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三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视"三大危机":生态危机、人态危机和心态危机,解决的出路在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三维度":人与自然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维度,人与社会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维度,人自身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维度.  相似文献   

12.
中庸之道,是建构和践履人类自身生存与和谐发展的人文之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背景下,本质意蕴上就是追求和谐的学校教育,理应在教育教学中践行"中庸管理":凡事适度;原则与善变的统一;寻求矛盾双方的协调;追求以和为贵的管理境界。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和其他诸子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汉代道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观,包括自然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汉代道家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天然的生态家园,天地、日月、星辰和人间万物和谐共存;人类作为万物之长,也应效仿天地自然,注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六亲和睦的社会;天地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应该努力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必要条件。本文基于隐喻对意义的建构功能,以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为例,结合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理论,利用多模态认知分析框架,从思想维度、价值维度和文化维度上分析多模态隐喻对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积极意义。研究发现:在多模态话语中,多模态隐喻能够从观念体系层面反映、建构和传播优秀的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促进"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对多模态隐喻的宏观社会维度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丰富隐喻对话语意义的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彝族创世史诗中的历史观、信仰观与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创世史诗实质上是对人类自身实践力量的肯定与伦理道德关系的一种规范。史诗对神造万物的否定,其实是充分认识到了人始终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神仅是人类自我人格力量的化身,神造万物仅是人对自身实践力量的理想化了的解释。彝族多种宗教形式的中心内容——祖先崇拜是人对自身实践力量的继承与发扬,而史诗对人类繁衍的开端——兄妹婚的巧妙解释与委婉否定,乃是一种对和谐的伦理道德观的追求,因为只有和谐才是人类社会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叶适自然观强调"道在物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五行八卦,并把五行八卦归结为气,万物化生是阴阳二气"相摩相荡"的结果。叶适主张"极"是物自身的一种状态,否定"太极"的存在,叶适注重天人有别,倡导人类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壮族麽教中的禳解神布洛陀、麽渌甲,并非由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布洛陀、姆六甲演变而成,而是来自道教的六甲神。布洛陀、麽渌甲均为六甲神的壮语称呼。道教六甲神有六十甲子神和六甲神将两种意义,在壮族师教中分别称为六图将军和六中官将,在壮族麽教中分别称为布洛陀和麽渌甲而呈现合为一体的特征。两种六甲神在师教中分开而在麽教中将合并,是因为师教有突出六甲神将勇武的需要而麽教无须这样做。六丁六甲神本为傩仪使用的驱鬼神将,因为六甲法中也召请六丁神,加上渲染六甲神将法术高强的《六甲天书》在民间广受推崇,故师教、麽教只用六甲神而不用六丁神。师经、麽经中六甲神的岩居长者形象,来自《六甲天书》关于老君在岩洞中传授六甲法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本真等几个方面,探索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从而寻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人与环境的相生共长,追溯中国梦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广泛存在于早期文字书写的史籍中。通过梳理各民族造人神话起源类型,发现在藏民族史籍《西藏王统记》中记载的一则"兽妖造人"神话,区别于其他各个民族的叙事模式。通过对文本细致解读,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出发,分析"兽妖造人"神话中"人之死"、"话语权力"、"凝视与规训"等具有后现代意味的深层表述,揭示少数民族文学文本的解读同样适用于"后现代"等经典分析视角。通过个案的呈现,启发对少数民族文学文本解读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在很多人的眼里,自然是人类要征服的对象,似乎只有战胜了自然,才显出人类自身的力量。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对自然的摧毁,换来的是人类对自身的损伤。而欣赏自然的魅力,与自然和谐共存,更能显示人类的自知和自律,也更能体现出人类的力量。善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许,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要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