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8年从事新闻评论工作以来,我撰写的评论,少说也有七八百篇。但若问最得意的是哪一篇,我还是选择发表在宁波日报上的《胡干清何以能胡干?》。这篇评论发出之后,社会反响强烈,有十几位读者来信揭发他们那里在“农转非”问题上“胡干”的情况。该文后被评为浙江省年度好新闻一等奖。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
从4月2日到5月11日,新华社三位记者以“中小学教育广角镜”为总题,陆续推出了8篇稿件。我相信,1988年的新闻史上,将会铭刻上它们的名字:《教师是“伯乐”吗》;《涉世第一师——致“红卫兵”爸爸妈妈》;《教师:职业?事业?》;《“吃饱了肚子就能办教育”》;《和未来教师聊天》;《迎风小树长得壮》;《把欢乐还给孩子》;《也向自己喊一喊》。这组报道抓住教育系统的一些典型事例,针对教育改革的一些难点,围绕目前许多人议论再三的热  相似文献   

3.
某报近日发表《治治企业的“官气”》的评论、写道:“前不久,报社为宣传大企业让记者向他们(国企)约稿,当记者们充满热情地打电话约稿时,处处碰到的是冷冰冰的‘官气’,要么百般推脱;要么冷言  相似文献   

4.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恐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这有笔者对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使用“树荫”和“树阴”情况所作的概略统计为证: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90篇,而使用“树阴”的仅有3篇;《光明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43篇,而使用“树阴”的也仅有3篇。根据这样的词频高低状  相似文献   

5.
二月二十日到三月六日,《深圳特区报》陆续推出八篇“猴年新春评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制造舆论,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这八篇评论的题目依次是《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多干实事》、《两只手都要硬》、《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稳定是个大前提》和《我们只能走社  相似文献   

6.
上海电视台在去年11月21日播映了一篇电视评论:《三千户居民为什么买米难》。这篇评论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的来信热情赞扬电视台为群众评理解忧,做了件好事;有的来信反映他们那里也有类似的问题,要求记者去拍片子。11月27日,电视台又播出了《三千户居买米难得到解决》的新闻片。拖了半年的问题,电视评论播后一个星期就解决了。这篇电视评论为什么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7.
我这个人很笨,虽是新闻圈中人,却很难得在采访第一线冲冲杀杀。对于别人的报道,也自感不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困难,从不敢去品头论足。可是,看了范敬宜同志近期在经济日报上连续发表的五篇短新闻,却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了“评头论足”的强烈愿望,是这五篇短新闻震动了我,抑或是自己的旧观念受到了冲击,连我自己也闹不清楚。先说说范敬宜同志这五篇短新闻吧。它们是:《中国日报出了个好点子》(5月23日)、《“老外”开始怕“老乡”》(5月28日)、《二纺机B股上市在即》(5月29日)、《再给后代5000年》(6月1日)、《金发碧眼学苏绣》(6月16日)。五篇短新闻,均刊登于经济日报一版,而且都加上了花边框。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这样认为:短新闻,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短,短到行文中没有多余的文字。但新闻要素又不能缺,该交待的要交待,该说明的要说明。要短到在一篇三五百字的新闻作品中,包含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8.
地市报要提高评论的质量,关键是要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优势,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独树一帜。我们以为这个特有的优势便是靠近实际,靠近基层;这个特有的风格便是一个“土”字.可以说:地市报一些好的评论都展示了这个“土”特点,土到好处便成文章,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选土题所谓选土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地市报靠近实际、靠近基层这个优势,选择一些贴近群众思想、生活和工作的评论题目。像《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这样事关国家大局、负有历史重任的重型评论,我们地市报写起来就有困难。但是像《张家口日报》在全国获奖评论《在平均数字的后面》,就发挥了地市报的优势。这篇评论透过形形色色平均数字的现象,揭示出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真相来。比如一个130口人的贫困山村,年人  相似文献   

9.
一、“皇甫平”文章应运而生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1991年春节前夕,我觉得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最新思想。因此。在小年夜我找来了评论部负责人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处长共同商议,决心合作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开放实践,阐述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思想的评论文章。开篇就是2月15日(辛未羊年正月初一)发表在《解放日报》头版、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文章不仅思想内容要新、表现形式也要新,要独出新裁,“领秀标新”。1986年2月6日,我在《湖北法制报》上发表了一篇利用广告形式写成的杂文,题为《“谋私函授学院”招生》,意在讽刺社会上各种令人憎恶的谋私现象。当时,鞭斥谋私现象的杂文、评论常见于报刊,对于我这样一个无名作者,如果不在形式上打点主意,找点窍门,是难以发出此种内容的文章的。又如,我写的第一篇影评《仿(陋  相似文献   

11.
现在报刊上的评论越来越多了,这是好现象。但是,评论的题目怎样选择好,怎样选择才是人们想看爱看的主题,这就要下番工夫了。《新华每日电讯》的“新华时评”言论专栏就比较注意这一点。最近刊登的时评《教育学生,不妨“蹲下来聆听”》(见《新华每日电讯》3月26日第二版)就是一篇角度新颖、来自现实生活的好题目、好评论。这篇由新华社国内部鹿永建执笔的“时评”,它好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6,(16):52-53
去年8月21日,一则《人民日报首发地方党报评论员文章纵论改革“问题导向”》的帖子传遍互联网.前一天的《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被《人民日报》转载,被媒体观察人士敏锐发现,并被记录为党报评论近23年来的“又一个第一次”.实际上,这只是去年《人民日报》转载《南方日报》7篇评论中的一篇.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还全文转载了《南方日报》50多篇评论,并13次发消息推介《南方日报》重要评论.如此高频率的转载引起了舆论热议,极大增强了《南方日报》评论的“二次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尚智 《新闻记者》2004,(12):66-67
2003年10月3日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评论《召回“新政策”也是进步》(作者:丁芳、周导。以下简称“召回”)最近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广播评论敏锐地抓住一条热点新闻——政府部门出台一项新政策仅两个月就被收回,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立意、多层的剖析和深入的开掘进行充分论述,强调了加强民主建设和依法治理相依相存的关系,突出了“执政为民”的主题。这篇评论运用广播录音报道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记得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于宁,在《评论员札记》一书中谈道:“一位老练的评论员,拿到一篇新闻,不要很长时间,就能配出一篇出色的评论.一个初出茅庐的评论员,可能吭吭哧哧花了很长时间,还不能配出一篇较为满意的评论.”比起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就担任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于宁老师,我的确是“初出茅庐”.每每拿到要配评论的报道,就时时想起于宁老师的经验之谈:“其中的区别就在是否善于源于新闻又高于新闻.”然而,在配评论的实践中,真正能给一则新闻配出好的评论,做到“源于和高于”,还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常常会显得“吭吭哧哧”.  相似文献   

15.
一月六日《经济日报》在《星期话题》栏中刊登的一篇评论:《话说“两毛六洗个够”》(见附稿),读着如听人拉家常,句句讲到人们的心坎上。这篇评论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自己深有体会的星期日的生活环境里。忙碌了一周的城镇职工,想洗个澡么?“最少得提前半小时到(澡堂子)门口去排队。冬天在冷  相似文献   

16.
《开会就是开会》(载湖北日报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入选为全国好新闻受奖作品之后,很多朋友总爱跟我开玩笑:“伙计,吃饭就是吃饭”,“看戏就是看戏”……挪揄中不乏友善,调侃中寓含热望。有些年轻同志,则再三敦促我谈谈“经验”。“经验”实不敢妄谈,想法倒是有一些。从一九七九年起,我们孝感报恢复了“百字文”评论专栏,我每月都要撰写几篇至十几篇小评论。为了防止过于滥竽充数,我给自己“上了几道箍”:一是内容的“箍”,不许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二是字数的“箍”,不许  相似文献   

17.
加强媒体自身的荣辱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14日,解放日报的“中国新闻名专栏”《解放论坛》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媒体自身也要讲荣辱观》。此文甫一发表,便在新闻界和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中央领导同志做出批示,要求把新闻媒体自身的荣辱观教育引向深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兵认为,媒体自身的荣辱观建设的确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正人先须正己,这篇评论说得很及时,讲得很到位。不少读者也纷纷致信报社,对这篇评论的观点表示认同,希望媒体加强自身的荣辱观建设,为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4,(12):42-43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曾撰文指出:"引导包含着指导,引导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指导作用。指导性是新闻宣传的灵魂。但是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前提是要人家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 刊登在《浙江日报》2003年5月28日一版上的评论《人·自然·经济·文明》,就是一篇讲究宣传艺术,让人"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的好评论。  相似文献   

19.
地市县报要繁荣新闻评论,我认为关键的措施,就是总编辑要“扛大旗”。在笔者的案头,有两本地市报总编辑撰写出版的新闻评论集。一本书名《言路》,作者是鹤岗日报总编辑傅玺政(笔名于是乎);一本书名《梁溪杂谈》,作者是无锡日报副总编辑陈玉。拜读这数百篇的新闻评论,一种崇敬心情油然而生:他们不愧是地市报总编辑中勇“扛大旗”的佼佼者。不可否认,目前地市县报的新闻评论很不景气。在一些地市县报上,社论几乎绝迹,而本报编辑部、本报评论员、署名评论文章,也是“屈指可数”。而质量呢?据1988年度、1989年度江苏省两次好新闻评  相似文献   

20.
香港《大公报》在10月7日、8日两天详细摘要连载了本刊第9期以本刊记者魏永征署名的《周瑞金、凌河、施芝鸿:皇甫平三人谈》一文。《大公报》转载此文的标题是《“皇甫平”揭秘》,肩题是《四篇评论招来“姓社姓资”争论》。其内容包括原文的“皇甫平点将录”、“皇甫平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还有第五篇,没有写出来”、“非同一般的反响”、“皇甫平为何保持沉默”、“为什么在‘姓社姓资’问题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