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研究课题之一。今年五月,我参加了大通县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背景下“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安排主要是:“指导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讨;观摩张国菊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一课;听取专家点评。无论是理论研讨、听课还是点评,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不少小学语文老师谈起,他们在学习、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及其教学理念时,对照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参产生了一些疑问,觉得它们在教学要求等方面提法有异,甚至存在着“冲突”,教学时感到困惑……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这些疑问有必要加以正确认识。现把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疑问和困惑加以归纳,并谈谈自己一点初浅的想法。困惑之一:《课标》提倡扩展学生的阅读领域,那教学目标该如何落实?《课标》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收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学习,扩展…  相似文献   

3.
李静  余洪飞 《生物学教学》2004,29(10):19-20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创导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做中学”、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育理念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笔者在学习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上海高中《生命科学》“呼吸作用”这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案例片断:我曾参加一次常态课观摩活动,其中、一位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王维的《鸟鸣涧》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进行了自主学习,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自主学习的情况。“春山”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 ,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成为我们实现课程改革的必究之路。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语文课程教学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其具体做法是 :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我在教学中以激趣为手段 ,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如教学《寓言两则》时 ,课前教师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 :“这节课老师让大家听两个…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齐莫曼教授认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这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的学习过程。如何适应新的课标理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以《“布衣总统”孙中山》这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呢?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学的《太阳》一课可以让我们得到不少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下面以《开国大典》(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呈现我们教研组的所思所得。一、课前研讨基于第一课时,我们研讨了内容如下:(一)学习内容:以课文第1~4自然段“会场盛况”这一场面描写为学习载体。(二)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课前“导学作业”先引路,课堂上通过“当小老师”“当小记者”“当阅读达人”等活动进行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有幸参加了《教学月刊》社的“好课多磨”活动,得以欣赏各位名家的风采,不仅让我学习到“课要怎么上”,更让我知道了“课为什么要这样上”!其中,特级教师钟麒生老师提到“他为什么上《平均分》一课”,缘于上学期的“同一堂课”。正好,我也观摩了那次教研活动后,更巧的是,我也尝试上过了“平均分”一课。对于这节课,对于钟老师磨课心路中提到的部分内容,我有自己的想法:[片段一]钟老师:用分奖品引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有悖生活常理。钟老师分析:6枝铅笔分给一、二、三等奖得主,同样的6枝铅笔分给三个鼓励奖得主,就会出现鼓励奖的奖品比…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专题研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探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三步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王传贤老师在去年11月份举办的全省最佳教师评选观摩课上出的《颐和园》一课的教学,采用“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步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教学思想,给老师们提供了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王传贤老师在去年11月份举办的全省最佳教师评选观摩课上出的《颐和园》一课的教学,采用“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步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教学思想,给老师们提供了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肖琳 《贵州教育》2011,(5):39-39
有幸现场听了一节由贵阳市北郊小学何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很活跃。可课毕,坐在下面的我——一个“大”学生,竟然回想不到老师刚才教了什么,只是感到老师不停地提问,学生积极地回答。下面,就“提问”与“自主学习”来粗浅地谈一谈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周一贯先生评价虞大明老师的课:课如其名,课如其人。即:大气、明朗。最近,耳闻目睹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家是什么》,领略了其“大气明朗”的课堂特质,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虞大明老师“大气明朗”中的细节。这些细节,折射出虞大明老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怀.对教材重构的关注。对学生自主体悟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然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经验绝大部分停留在所谓的“课前老师布置课堂探究的内容、学生自主预习下堂课的探究内容、课堂中在老师的主导下与老师或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一种”老师牵着学生鼻子拉你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1月20日,我学区“同课异构、共同发展”数学协作组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来自学区内不同完小的A老师和B老师同时执教五年级的《生活中的数字》一课。A老师的课进行了块状设计,每块内容的设计相对比较“开放”,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B老师的课以线型设计为主,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小结,特别是通过4次“比较”,对知识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课前准备和自身知识结构存在差异,两堂课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以下是这两堂课部分课堂实录的对比: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课标》)在其“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  相似文献   

18.
吴拥华  陈生仲  易友芳 《教师》2012,(25):52-53
主持人——易友芳(教科室主任):老师们.刚才我们听了吴拥华老师上的四年级下册《母亲的呼唤》一课,大家肯定会有很多感触。现在,我们就以吴老师这堂课为例。围绕“四步促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个主题进行评课。希望大家各抒已见。首先请吴拥华老师说课。吴拥华“面。我结合导学案对刚才执教的《母亲的呼唤》进行简单的说课。这堂课是运用州教科院设计的导学案模板.以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第八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四步促学”的教法为思路设计的。在设计导学案时,我把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分散于“自主学习”“对子互学…‘小组促学”“全班交流”四个环节中引领学生学习。第一步.“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读通读懂课文,弄懂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稍微有点难度的就是在第1和第6自然段里找出“描写母亲的呼唤给人总的感受是什么”的相关句子。第二步,“对子互学”。要求学生与结对同学一起配合学习.采取填空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华 《河北教育》2007,(7):32-34
A案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相似文献   

20.
严丽萍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她有自己的教学追求:理念上,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快乐、发展为本;方式上,她采用“活动——探究”式语文教学,充满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爱,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使学生的“自主、自信”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风格上,教学语言生动活泼,课堂氛围宽松亲和,学习活动自主灵动。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名师观摩课中,严老师执教的《王二小》一课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其教学设计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