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亚洲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来看,正手进攻技术是最绝对的优势,也是最主要的得分手段。无论在进攻还是相持环节,每个运动员最基本的战术思路都是想抓住一切机会,尽量转为正手的相持。对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反手技术的单板质量虽然较高,但连续相持能力偏弱,因此他们在反手进攻或防守之后,都有强烈的转正手意识。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06,(11):80-83
在前三板的争夺中,抢先上手是每个选手的主导意识,能够直接占据主动是得分的重要因素。通常在接发球环节,对短球的处理至关重要,多数选手采用摆短、晃撇等技术来遏制对方的上手,因此如何能够直接进攻台内球成为选手们必须掌握的技术。正手的台内进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相应地对于反手的台内进攻技术也有了新的要求。如今,反手台内进攻技术有了很多创新,比如反手的台内弹击、反手侧拧以及反手的台内挑打,这些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进攻手段。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07,(11):96-97
直板横打的出现使直板选手的进攻更为全面,尤其是对下旋球的进攻颇具优势。然而对于传统直板打法的运动员,同样可以使用反手直接进攻下旋球。用反手直接进攻下旋球难度很高,需要对来球的旋转有敏锐的判断力。由于反手进攻时;手腕的灵活度受到限制,既要压住拍形,还要通过摩擦来制造旋转,因此稳定性相对较差。柳承敏在反手进攻下旋球时,他的前臂动作十分稳定,保证了  相似文献   

4.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5):106-109
处理台内球的技巧有很多,除了摆短、劈长这些控制手段,还可以直接进攻。而台内球进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科贝尔的反手台内侧拧技术,以及马龙的反手台内直接挑打,这些都是反手进攻技术中重要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将佩尔森的反手台内拉球,他的台内拉球极具攻击性和迷惑性,这是我们向他学习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对正手技术较强的选手来说,反手技术通常是较为明显的弱点。随着无机时代的到来,多回合的全台相持越来越常见,单纯依靠前三板技术就获得胜利并不现实。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越来越注重中台相持技术的训练,尤其是反手的进攻和防守技术。近台反手技术相对容易,多为第一板进攻下旋球或防守弧圈球。在长期的训练中,运动员通过反手进攻后,多会转为正手进行连续进攻,或者在近台过渡几板后再转为正手进攻,因此反手技术多为过渡性技术,并不作为主要的得分手段。  相似文献   

6.
李晋  赵晖 《乒乓世界》2007,(9):96-97
李平是实力型运动员,他的打法细腻,基本功扎实、手感好,尤其是对小球的处理比较合理。对于高水平运动员,除了要具备进攻出台球的能力,还要具备台内球进攻的能力,尤其是横板运动员,必须要加强正手、反手的全方位进攻。  相似文献   

7.
反手直接拉下旋是非常重要的进攻技术。在弧圈球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反手拉球的技术有了很大变化。从前,我们通过反手拉下旋的方式直接上手,目的只是为了能抓住先机,然后在相持阶段找到得分的机会,而反手拉球几乎都是高吊弧圈为主,重在“稳”、“准”。如今反手拉球与正手拉球具有同样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但要保证进攻的稳定性,还要努力提高击球的威胁性,即使在击球点较晚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击球的旋转、速度和力量。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我们没有必要按照国家队选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初学阶段,一定要先掌握摩擦、发力的方法,保证击球的稳定性,然后再进一步提高击球的质量。我们在学习反手快撕的时候,已经基本掌握了摩擦和制造弧线的技巧。在反手拉下旋球时,击球原理与反手快撕基本相同,只需要在发力方向和击球部位上进行调整即可。  相似文献   

8.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4):108-111
老将科贝尔的基本功扎实,进攻手段非常丰富,他的反手技术十分出色,尤其是他的反手台内侧拧技术练就得炉火纯青。早在1991年千叶世乒赛的中华查战中,他先是战胜马文革,随后与队友搭档,在双打比赛中战胜了陈志斌、张雷组合,将中国队淘汰出局。2003年巴黎世乒赛,科贝尔又战胜了风头正猛的小将刘国正,再次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实力。反手侧拧已经成为科贝尔的标志性技术。如今,侧拧技术被全世界的选手借鉴和发展,成为了极为重要的进攻手段。此次49届广州世乒赛中,科贝尔对阵世界排名第三的王励勤,他凭借多变的反手技术,给王励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充分体现了一个乒坛老将的风采。  相似文献   

9.
击球时,视线盯住来球的最高点 福原爱擅长“反手位突击下旋球技术”。她娴熟的反手进攻技术已经成为比赛中得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反手技术历来是得分手段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后,以欧洲选手为代表的弧圈球打法有了一个飞跃,这些选手除了具有超强的正手杀伤力,他们出色的反手进攻技术给传统的单面快攻打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赵晖 《乒乓世界》2006,(5):92-95
女运动员之间的对抗日益激烈,反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女运动员的反手技术贯穿了前三板的进攻和随后的相持过程。高水平运动员的反手快拉,快撕技术成为了主要的得分手段,在快速对抗中,优秀选手非常注重旋转与速度的配合,在节奏和落点上灵活变化,从而占据绝对主动。  相似文献   

12.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7,(11):94-95
直板反手进攻,这项上世纪传统直板打法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如今已经“濒临灭绝”。从直板反手攻的第一人葛新爱到庄则栋,再到现在已是国家队教头的秦志戬,直板反手进攻的技术也在一步步发展。早期的直板反手进攻多注重速度和落点,通常在近台展开。是抢先上手的手段。随着乒乓器材的发展,反手攻由从前的击打为主转变为后来的拉打结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陈玘 《乒乓世界》2014,(4):102-102
发球是乒乓球运动中唯一一项不受限制的技术,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可以决定一名运动员的打法风格和整体技术走向。 发球可以增加胜算 如果一名运动员有一套甚至多套精湛的发球战术,那他在比赛中的进攻比率会远远大于发球较为普通的运动员。众所周知,如今乒乓球的打法趋划顷向于以反手台内进攻为主的接发球体系,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09,(6):114-115
在对付上旋来球时,高水平选手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反手快撕、反手挡,而反手弹击弧圈球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顿具威胁。反手弹击弧圈球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也并不十分广泛,但是这项技术往往会出其不意,彻底打乱对方的进攻节奏。要想保证弹击弧圈球的命中率,对击球点的把握十分重要。弹击时,我们必须抓住来球的上升后期或最高点,同时要根据来球的旋转调整拍形,在触球时要保证手腕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借用来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李晋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09,(6):110-111
对横板选手来说,出色的反手技术可以使自身的综合实力更为厚实。在前三板环节,采用反手进攻可以抓住更多的进攻机会。通常我们认为反手进攻的力量不如正手进攻那么大,实际上反手拉球时的动作非常稳定,更容易利用腰腹的力量,击球瞬间的爆发力更集中,更容易制造旋转,因此具有极强的威胁。此外,由于反手拉球的动作相对小巧,这就减少了无谓的多余动作,因此更容易调节击球点,使我们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下降初期击球更为流畅。  相似文献   

16.
高水平运动员的接发球抢攻意识非常强烈,尤其是在回接反手位短球的时候,很多选手都会侧身采用正手技术来回球,因为正手技术变化多,进攻、控制、调动的手段多,可以更好地压制对方,为自己创造进攻的机会。此外,侧身回接来球是一种套路,由于侧身后,正手位漏出大空当,这个空当会间接  相似文献   

17.
直拍反面攻技术突破了反手下面击球的传统形式,它有利于拍形的前倾,能充分发挥前臂伸的力量,增强左半台进攻能力,不仅比反手正面攻球力量大,而且还可以打出用正面难以完成的技术。近十年来笔在少儿运动员就如何尽快掌握直拍反面攻这一技术的教学和训练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体会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摔跤运动员的第二次进攻技术问题的提出与分析,分析在摔跤运动中第二次进攻的重要性,并在不同等级的摔跤比赛里,以第一次进攻技术、防守反攻技术、第二次进攻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由此表明要提高摔跤运动员的水平,必须抓住第二次进攻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对摔跤运动员的第二次进攻技术的分析,说明了摔跤运动员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稳定的心理,还需要把一切合理的技术、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紧密配合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就要以这些为出发点进行训练,并运用到实践和比赛中去。使训练更加合理完善,使运动员水平尽快提高,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对篮球运动中传球技术运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篮球比赛是在同场贴身对抗、相互制约、多人协调配合情况下进行地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在篮球比赛过程中,进攻运动员之间有目的、有威胁的主动传球是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发挥全队进攻综合实力的有效手段,是完成进攻得分的基础.有目的主动进行传球、恰当把握传球时机、正确运用传球方法以及有效控制球的运行路线是运用传球技术的重要环节,也是取得篮球比赛主动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上一次我们讲解了反手快撕上旋球的动作要领。至此,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正手进攻技术和正反手的相持技术。通过简单的发球、搓球,配合正手进攻,正、反手的连续相持.我们可以自然地形成初步的战术套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