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怕写作文,是因为不少学生总感到无话可说,也有学生感到有话不知怎样说,显然都是写作资源匮乏所致。毫无疑问,生活是个大资源库,而这个资源库里应该有教材阅读文本一席之地。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资源,只是语文教师对阅读文本的写作资源开发意识有所欠缺。教材阅读文本,不仅告诉我们作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素材,还告诉了我们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谋篇等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直都是教育难点,许多学生表示作文很难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作文写作素材。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切实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学生阅读基础,除了教材文本资源以外,还需要注重开展课外阅读。文章主要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经典作品对学生写作具有很高的示范价值,利用经典作品进行作文教学主要有4种途径:还原经典的形成过程,体验经典形成要素,进行写作素养熏陶;以经典为写作知识载体,在阅读中理解知识;阅读经典作品,仿拟经典的写法,提升写作技能;将经典文本作为写作活动素材与载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是精选的最好的阅读材料,如果能利用课文文本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汲取古今中外文章中的写作精华,可以使学生走出"作文难,难作文"的窘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初中学生写作素材普遍贫乏,直接造成了作文选材范围狭窄,以至于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单薄,缺乏个性和新意。而在教学中,大多语文教师存在着一种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因为注重讲授文本而轻练笔,对于阅读课文分析得非常详尽,可是对于学生的写作,上课时有的干脆在黑板上出一个题目叫学生写去就完事了。其实,写作教学同样重要,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呢?笔者认为以教材为切入点,把"亲情"类素材借鉴运用到写作当中就是一个好办法。经过对教材的研究,可归纳为五大类型进行学习和运用,即:慈爱关怀类、和谐温馨类、矛盾冲突类、谆谆教诲类、回报亲恩类。以此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既可学到文本的解读能力,又能学到作文的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难题由来已久,文章通过对美国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分析,提出可以将文本作为学生写作的平台,以文本为载体,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使作文练习日常化、生活化,从而使作文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王永辉 《考试周刊》2010,(33):65-65
中学生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教师应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作。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结合阅读进行课堂小练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它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既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又可激发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8.
学生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以后,可能仍然不知如何下笔。要写好一篇作文,审题立意、选材布局、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写作技法都要懂得。这些写作技法需要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领悟。系统的作文训练是学生掌握作文技法的关键。令人不解和遗憾的是,现行语文教材,作文教学只是依附于阅读文本,没有一个和阅读并列的独立序列。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高效结合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材分析和设想:《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苏教版《史记》选读“摩形传神,千载如生”里面一篇,故事性很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大,文本难度也不大,另外针对学生写作素材缺少的现象,我在备课时想到了放手学生阅读和写作素材积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放式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0.
<正>在平时的教学中,开辟出大量的阅读课时不现实,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作文能力呢?教材范文本来就是经典,从形式和内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将平时的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文练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加工提炼教材文本事例,积累写作素材翻阅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及学生竞赛获奖作文,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能活用、化用教材文本中出现的材料的文章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也得到了阅卷老师的  相似文献   

11.
郑志刚 《贵州教育》2013,(19):41-42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阅读是一种吸收,阅读中可以汲取创作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情感;而写作是一种倾吐,可以彰显自己的技巧,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段话鲜明而准确地揭示出读与写之间相辅相成的融通关系。而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例,不仅了指明了作文的方向,还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给予了学生很多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充分地把握文本,艺术化地实现读写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夯实写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课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立足于课内阅读,把握技巧,在读书中学写作文,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读细品中学习写作技巧。课内阅读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来积累素材,教师要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文章就是例子,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知识,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就为写作作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见证着阅读和写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写作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写作能力.立足文本找写作材料,有利于培养观察和想象等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阅读是一种吸收,在阅读中可以汲取创作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情感;写作是一种倾吐,可以表现自己的技巧,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段话鲜明而准确地揭示出读与写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例,不仅指明了作文的方向,还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给予了学生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充分地把握文本,艺术化地实现读写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一、依循文本创作特色,在模仿中实现文本迁移儿童具有无限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儿童作文的起始阶段的高超的模仿才能上。这种仿写练习是从阅读教学走向习作教学的桥梁,更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5.
议论文的文体感是阅读和写作议论文过程中长期接受和应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规范阅读和写作行为的“内在尺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议论文文体感的途径有:1.范式文体的阅读,2.进行不同文体作文的训练,3.组织编写选修教材《论述类文本选读》。  相似文献   

16.
读写结合是一种借助文本阅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小学各年级段的作文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不能很好理解贯彻读写结合教学,依旧偏向于阅读而忽略写作,无法掌握正确的读写结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高。本文以小学高段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为对象,以教材课文为基础,从读和写两方面进行分析,探析将读和写融合在一起的高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让学生随阅读进行小练笔,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的做法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课文内容为写作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读与写彼此交融,和谐运用.由于语文教学的层次性、目的性,故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写的角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而小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解决小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不可小觑。小学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的文本资源,对小学生作文进行创新性训练,激发小学生作文的思维独创性,提高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从写作训练的源头抓落实,从而让小学生喜欢作文,方能全面地提升小学生的作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戚碟颜 《考试周刊》2014,(58):45-45
<正>作文教学中,我尝试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教材,特别是古诗文阅读教材进行写作训练,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古诗文、背诵古诗文,单纯为了获得试卷中的三十分,那太可惜了,老师可以利用古诗文这个"他山之石"攻作文这块"玉"。这样学生本来对学习古诗文不大感兴趣的,知道对写作有很大促进作用后,也会愿意学习古诗文。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巧用古诗文为学生写作添翼。一、巧用古诗文名句为作文的语言表达添翼  相似文献   

20.
以段落写作为基础,就是按照分解目标的要求,从阅读教材中挑选相应的段,给教师作文指导前一种依托,使教师的引导不是空讲理论;给学生写作、评改一种借鉴和摹仿,启发学生在理解领会“段”的基础上,去精细地观察、熟悉、体验、比较、分析、借鉴、模仿、完成写作、评改。以段落写作为基础的优点是:1.为课内进行作文全程训练提供了保证。段落写作,一般在15分钟之内就能完成。写作前指导、学生作文评改、教师讲评,完全可以在一个课时内进行。2.为快速作文提供了有效训练的场所。段落写作,有利于教师控制时间,学生养成习惯,进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