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四地菩萨,北壁左侧9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十地菩萨之装饰,右侧的当为九地菩萨.藉由回鹘文题记,十地菩萨绘画内容第一次在敦煌石窟中得到确认.通过逐字对译,可以明显看出,这三段回鹘文标注内容皆来自胜光法师译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第4卷.故可定,三榜题皆为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摘抄.这一发现,结合该窟发现的回鹘文写本与其他题记,可以证明莫高窟第464窟甬道与前室为元代末期的回鹘窟,而后室壁画可以确定为元代遗墨,但早于甬道与前室之壁画,可定为元代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2.
敦煌莫高窟北区第464窟出土的回鹘文献残片B464:67的文字是以四行一组的押头韵形式写就的回鹘文诗歌。文章重点介绍、翻译并注解了该诗歌原文。在此基础上,解读了莫高窟北区第464窟墙壁上回鹘文题记的第三行诗节。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第152窟是敦煌石窟晚期营建的重要大型洞窟,关于此窟的营建年代,特别是背屏后的回鹘风格作品及回鹘文题记,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该洞窟的实地调查,对洞窟营建与重修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现存的回鹘风格壁画与回鹘文题记进行解读。认为此窟的营建开始于五代至北宋初期,完成窟顶绘制后很可能经历了短暂的停工,北宋时继续完成全窟壁画的绘制,并同时在后甬道附近绘制了回鹘风格的壁画。此后有回鹘人曾进入此窟,并在背屏上补绘了小型的供养人像。  相似文献   

4.
敦煌莫高窟北区B465窟存有不少汉文、藏文、西夏文、回鹘文、蒙古文题记。这些题记虽历经不同时代的人为破坏或自然侵蚀,但对于洞窟的断代和发展演变、壁画内容的确定,仍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集录B465窟内的题记,并对其中几条重要的题记展开论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23,(4):187-199
敦煌莫高窟第61窟被多数学者认定为西夏窟,主要依据在于该窟出现有夏汉合璧僧人题记和西夏装僧人画像。学术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西夏文在元代基本不再使用,其实,不管是黑水城还是他地,西夏文相当流行,真正意义上的《西夏文大藏经》的首次刊刻与其后反复印制都是在元代完成的。按照西夏规定,西夏文地位在其他文字之上,而莫高窟第61窟榜题的汉文写于西夏文之前,与西夏文“特重”的情况相反;从黄道十二宫中处女座与人马座来看,不具西夏服饰特点,却有元代特色;甬道南壁的龙纹,与中原、西夏的温驯风格差别很大,却接近西亚、回鹘的凶猛风格,当与元代色目人大量入居敦煌有关。尤为重要的是,西夏助缘僧像覆盖于蒙古文题记之上,可作为铁证,证明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为元代之物。  相似文献   

6.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但值得注意的是,写本末尾出现有蒙古文题记,称"大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一"。这一题记表明,在该写本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研究院编号第17窟)之前,原藏于伯希和编元代181窟(敦煌研究院编号第464窟),甚或已流落民间,再经蒙古人之手留下了"光绪三十年"的蒙古文题记。后由王道士将其移到藏经洞中,再为斯坦因于1907年获得。这一史实为藏经洞晚期文献来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7.
刘韬 《家教指南》2016,(6):93-101
关于库木吐喇石窟唐与回鹘时期壁画的年代问题,长期以来模糊不清,尤其是对回鹘时期洞窟壁画的分期与断代,目前条件尚不具备。本文尝试以样式论与风格学等方法,综合石窟形制、图像内容与题记等因素,试对库木吐喇唐风洞窟第15至17窟、回鹘风洞窟第12窟壁画的绝对年代进行探索,并以此为标型窟探索唐与回鹘时期库木吐喇部分洞窟壁画的相对年代。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榆林窟第16窟墙壁上的一份题记。该题记是敦煌地区的第一份景教徒突厥文献,是由来自瓜州的回鹘景教徒朝圣者于元代书写的。题记清楚地表明,在元代统治时期,敦煌周边存在有回鹘景教徒,也证明了回鹘景教徒与佛教徒有部分共同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榆林窟回鹘文题记译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榆林窟回鹘文题记译释哈密顿,杨富学,牛汝极安西榆林窟是敦煌石窟群中保存回鹘文题记最多的一处。在其现存的41个洞窟中,有25个窟的壁面上书有回鹘文题记,约有190余条,590余行。题记多写于石窟的甬道上,或墨书或朱书或硬物刻画,有的清晰可读,有的则模糊...  相似文献   

10.
(一) 安西榆林窟属于敦煌石窟群,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榆林河东西西侧的砾岩山崖上,东崖现在30窟,西崖现存11窟,共41窟。洞窟开凿年代一般认为从唐代延续到清代,但现在洞窟没有明代的。洞窟壁画和彩塑多为唐宋作品,也有一些西夏、回鹘、元代的。近两年的合作考察中,我们确认了几处回鹘蒙文题记,本文释读的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壁西侧的扫洒尼姑像右侧榜题下面有一方回鹘蒙文题记。这就是我们要释读的题记(图版一)。题记平面呈长方形,行款格式规整,高52、宽14厘米,白地刷灰壁,毛笔墨色手书,各行的最后一个词和中间的几个词已难辨认。该题记共5行,第1行最后1个词的一半和第2行最后1个词写于尼姑像左脚上。题记内容可能与该壁壁画(元代绘炽盛光佛中的护法神和诸星、尼姑像)有联系。题记上没有标记书写者和书写年代。其字体和词句等,与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中期的回鹘蒙文的特点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2.
张铁山 《家教指南》2001,(2):101-106
本文在对莫高窟北区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含经》残叶进行拉丁字母转写、汉译和注释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收藏的同书残卷比较,提出:(1)该回鹘文残叶的翻译年代为元代;(2)回鹘文译本《杂阿含经》至少有卷子式和贝叶式两种版本;(3)B53窟出土回鹘文《杂阿合经》为手稿本;(4)该回鹘文译本译自汉文,且采取摘取汉文原文中的部分词句直译而成。  相似文献   

13.
敦煌莫高窟第444窟于凿于盛唐,在归义军曹延恭当政期间重修前室窟(?),并重绘前室壁画。修补时该窟后室龛顶已部分脱落,在龛内立四龛柱、并重绘龛顶大团花图案。立柱的时间,或为重修前室窟檐时,或为以后加固龛顶时。在龛内南后柱上,有一则墨书汉文题记: “环庆□德寨归义人范润、裴阿朵巡礼此寺,上报四恩,有三法界众生,同成佛道。辛己七月十三日范润记。”这条汉文题记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环庆□德寨”,它联系到宋与西夏双方的战争等问题;一是“辛巳”年应为何年。刘玉权同志在1982年兰州大学编辑的《敦煌学辑刊》第二辑上,发表了《西夏时期的瓜、沙二州》一文,文中对这条题记的地点“环庆  相似文献   

14.
阿尔寨石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为一座人造石窟,俗称“百眼窑”。现存石窟六十余眼,其中十余窟中有与佛教相关的残存壁画。回鹘蒙文榜题主要集中在第19窟内。根据榜题的字体、语言特点与壁画风格、内容,榜题很可能是中世纪,亦即元末明初的作品。1989年10月,我们对该窟进行了考察,现将第19窟现存的回鹘蒙文榜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莫高窟第464窟是一个重要的西夏洞窟,壁画内容丰富,窟内发现了大量文物。窟内文物已流散各地,而壁画也被人切割多处,伤痕累累。本文利用近现代资料阐述了第464窟被盗的历史,并结合20世纪初伯希和奥登堡年拍摄的照片,对被盗壁画的内容与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考释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7窟券顶的壁画,确定其中6幅壁画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推测其余壁画大多出自该经。结合两侧壁壁画分析,认识到该窟是一个以观音为主尊、内涵丰富的洞窟。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变的考证,揭示了北宋时期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同时纠正了以往学界对第17窟年代的推定,即并非唐西州时期。结合窟内供养人族属的认定,我们初步将该窟壁画的绘制年代界定在北宋初(10世纪末)至回鹘归顺蒙古之前(13世纪初)。  相似文献   

17.
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研究,是近年敦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敦煌西夏时期洞窟的分期,虽几经修订,仍是学者们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关于敦煌西夏前期的莫高窟,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绿壁画和回鹘窟的时代归属以及莫高窟西夏前期标准窟的确定.本文在对洞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传世史料与前辈研究成果,对莫高窟与西夏前期营建有关的洞窟进行全面梳理,再次对其中所涉及的断代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认定,绿壁画洞窟主要属于北宋曹氏归义军后期和沙州回鹘时期的重修,沙州回鹘洞窟基本上可视作北宋曹氏营建的余绪,西夏前期实际上在莫高窟只进行了极少的补修重绘,以莫高窟第340窟、第395窟和第206窟为代表.  相似文献   

18.
一甘肃省安西县榆林窟第12窟前室北壁有一处回鹘蒙文题记,我们称作“道尔吉题记”。道尔吉题记写在泥塑佛像左方的白底榜题框内。榜题框宽15cm,高29cm;左距该室西北角75cm,右距该室东北角134cm,上距窟顶73cm,下距塑像台139cm。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炳灵寺第70、126、128、132窟壁画内容、功德主等方面信息比对,结合第70窟石刻题记及格鲁派在炳灵寺的佛教活动情况,认为第70、126、128、132窟壁画绘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是由王苗、王秉仪、甘应惩、锁定、罗氏等家族成员出资绘制的,为格鲁派系壁画。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回鹘佛教流行,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崇拜在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回鹘文文献和题壁中多有体现。13世纪后期,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走廊,成为河西回鹘的统治者。沙州、瓜州等地的回鹘人与蒙古人经过数十年的碰撞与磨合,至明代初期,在文化上逐步趋同,互相融合而成为裕固族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明朝中叶,由于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裕固族不得不由沙州、瓜州东迁至肃州一带。肃州原本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文殊山也成为蒙古豳王家族的皇家寺院,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裕固族佛教徒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从文殊山发现的回鹘文碑铭、题记可以看出,元明清时代当地文殊信仰流行,裕固族先民所称颂、拜谒的文殊道场不是山西五台山而是今天酒泉的文殊山。此外,莫高窟第61窟和榆林窟第3窟也被裕固族先民视作殊道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