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清一统志馆是清廷特开的修史机构之一,在清初塑造大一统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成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负责纂修首部《大清一统志》。徐乾学、韩菼等先后主持馆务。大清一统志馆还与苏州志局、内阁、翰林院、六部、武英殿修书处等合作修志。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大清一统志馆相关纂修活动结束,退出历史舞台。本文利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庋藏的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并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内阁起居注册等清代档案,对一统志馆尘封已久的历史作较完整的揭示。  相似文献   

2.
大清一统志馆是清廷特开的修史机构之一,在清初塑造大一统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成立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负责纂修首部《大清一统志》。徐乾学、韩菼等先后主持馆务。大清一统志馆还与苏州志局、内阁、翰林院、六部、武英殿修书处等合作修志。乾隆十五年(1750年)二月,大清一统志馆相关纂修活动结束,退出历史舞台。本文利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庋藏的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并结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内阁起居注册等清代档案,对一统志馆尘封已久的历史作较完整的揭示。  相似文献   

3.
天禄琳琅岳本八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论语》、《孝经》、《孟子》中,除《春秋》外,皆为与岳浚同时的李国寿旧藏。《周易》至《春秋》五经嘉庆二年毁于火。现存岳本有六经,其中《周易》、《周礼》、《春秋》、《论语》、《孟子》五经皆有相台木记,《孝经》虽无木记,亦为岳本原本。《周易》为四库底本,《周礼》为内阁大库旧藏,《春秋》为与岳浚同时的邵桂子旧藏,《论语》、《孝经》、《孟子》为天禄琳琅藏书。乾隆武英殿翻刻岳本五经,卷末附考证,行款、版式、藏印一仍原本之旧,但有据考证改字处。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创修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完成了全书的编纂与抄写,历时15年。《四库全书》成书后,遵循乾隆旨意,共抄写了7部,并模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式样,建阁庋藏。  相似文献   

5.
作为清代乾隆朝诏开的首个官立书馆,三礼馆仍待深入研究。此前学界对于三礼馆的一些基本问题还未充分考证。考察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折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三礼义疏》稿本等文献之后,本文对三礼馆正式开馆时间及其所在地进行了考证,同时系统清理了学界关于三礼馆馆臣入选者的异说,并细致梳理了三礼馆内的纂修分工情况。  相似文献   

6.
清乾隆38年(1773),根据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了一部分当时罕存的宋元古籍,四库馆副执事金简用木活字排印出版了这批古籍,乾隆帝以“活字”不雅,改称“武英殿聚珍版。乾隆41年(1766)9月,将这部丛书颁行东南五省,并准许翻印,于是各地纷纷照本开雕,苏州、浙江、福建、江西书局、广东广雅书局先后出版,这六种版本通称作“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其中将武英殿的活字印本称作“内聚珍”或“殿本”,将地方印本称作“外聚珍”。下面拟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这几种版本的异同做些浅略的介绍。1刊刻时间和种类殿本在…  相似文献   

7.
《蘋洲渔笛谱》是南宋词人周密的传世词集,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清代江昱考证本《蘋洲渔笛谱》,前人向以抄本著录.经考证,该本应是江昱考证本的稿本,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江恂所刻《蘋洲渔笛谱考证》的底本.  相似文献   

8.
清乾隆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以其刻印精良,用字规范,音义完备,添加句读,附有考证,受到格外关注.但是必须看到,这个著名的官版存在严重的缺陷,做了过分的编辑工作,导致部分原貌丧失,甚至产生误会.  相似文献   

9.
清沿前制,新皇帝嗣位,即开设实录馆,为前任皇帝纂修实录。每朝实录告成后,例须缮写正副本5份。依装潢及开本大小,可分为大红绫本2份,小红绫本2份,小黄绫本1份。东北乃满族龙兴之地,为示尊祖,乾隆以降,例将一份用满汉两种文字誊录的大红绫本《清实录》送至盛京①庋藏。实录作为专门记载皇帝言行与朝章国故的官修史书,地位十分尊崇,  相似文献   

10.
段伟  周祎 《北京档案》2022,(4):54-56
<正>乾隆三十九年(1774),样式雷奉敕仿宁波天一阁营造皇家藏书楼四库七阁,其中圆明园文源阁于乾隆四十年(1775)落成。文源阁内先后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工具图书入藏。咸丰十年(1860),文源阁及其庋藏图书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浩劫中被焚殆尽。文源阁从建成到被焚仅存世85年,其废墟遗存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记忆遗产。  相似文献   

11.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历史上唯一的经、注、疏及音义四者俱备的《十三经注疏》官方刻本,其中殿本《仪礼注疏》以监本为底本,审慎参校,校正了监本中诸多舛误。武英殿本《仪礼注疏》于各卷后皆附《考证》。《考证》是广义的校勘记,具有文本校勘和文义考订的双重性质,开《四库全书考证》之先河。其校勘成果对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和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是清代编篡的一部巨型丛书,为保存这部丛书,乾隆下令修建内廷四阁和江浙三阁庋藏。文章介绍了《四库全书》贮书阁的建置、《四库全书》的贮藏及其防火意识。  相似文献   

13.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下诏征集天下藏书,后又接受朱筠建议从《永乐大典》中搜辑遗书,最终发展为开馆纂修《四库全书》。天下藏书辐辏于翰林院与武英殿,许多埋没已久的遗籍展现于学者面前。尽管《四库》纂修工程巨大,日程紧迫,但在公务之馀,馆臣中的一些嗜古绩学之士乘职务之便,纷纷私下据馆书录副、校勘,乃至利用馆书私为撰著,乾嘉学风之养成及兴盛,于此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4.
自1909年黑水流域发现西夏文书,至今已近百年;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出版了西夏研究专号,至今整整70年,仍为西夏史研究的必读书。国家图书馆是国内西夏文献庋藏最丰富的所在。70年来不断有新的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国家图书馆学  相似文献   

15.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现藏清抄本《浙江解进书目》一部,结合《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可以考知,其原本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浙江巡抚三宝编辑的浙籍藏书家进呈图书清单。三宝编辑该清单是为了给四库馆提供一份核对浙籍藏书家献书的细目,方便后期整理归还。再结合《四库采进书目》《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等文献,《浙江解进书目》可以用来核对浙籍藏书家的献书数量,并订正各本献书目录著录的图书题名疏误。书中另有清末北京书估谭笃生批校,今知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乾隆浙江呈进书目》均为谭氏据此抄录之副本,借以售卖盈利。  相似文献   

16.
乾隆作为《四库全书》编修工程的总策划者和组织领导者,其一系列决策决定了"全书"的定位、规模、学术品质、走向,甚至整个工程的成败。通过考察修书上谕,分析乾隆在《四库全书》编修、庋藏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重新审视其功过是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文化工程的世界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7.
武英殿本《论语注疏》是以明万历十四年(1586)北京国子监刻本的初印本为底本的,其校本有毛本,还可能参考了宋八行本。殿本《论语注疏》新缀入了释文,这些释文应来源于《通志堂经解》本《经典释文》。殿本《论语注疏》的成就和贡献体现在缀入释文、调整体例、附有《考证》、施加句读,尤其是精加校勘、订讹补缺等方面。殿本《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注疏》版本中内容最全面、校勘最精善的本子,是古代经疏体系最完善的样态,也代表了清代乾隆初年官方经学的水平。此本的不足之处是调整注疏的起讫语有失当,校改偶有错误和遗漏,释文也偶有错误。  相似文献   

18.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6,(5):126-128
扬雄《太玄》的注家甚多,其中司马光《集注太玄经》最为通行。今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司马光《集注太玄经》未见载于古人的藏书目录,此本应当即明清书目所载之"宋抄本"。此本经明清两代藏家辗转庋藏,最终入藏国家图书馆。此本的抄写时期是明代还是宋代,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9.
张升 《图书馆杂志》2011,(12):74-78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始编修的,稍后四库馆正式开馆(约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底);前四部《四库》修成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随后四库馆正式闭馆(约在乾隆五十年正月)。四库馆是为前四部《四库》而设的,前四部《四库》修成即撤馆。因此,我们不能将续办三部《四库》、重校《四库》与前四部《四库》之编修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四十二年,四库馆臣以内府所藏明万历五年张之象刻本《史通》为底本,抄校而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通》,整体承袭张之象本之文本内容,改正了张之象本诸多讹误,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独有讹误。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史通》对张之象本亦有改动、纠谬,虽然亦有新的独有讹误,但较之文渊阁本,在更大程度上承袭了张之象本之文本内容,并部分纠正了各本之误,具有更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