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代表窟,窟内南壁观音经变同属唐代艺术精品,学界传统认为该铺经变为盛唐作品,是在洞窟营建之初与其他盛唐壁画同时绘制.但是经过我们对洞窟营建的考察发现,第45窟作为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观音经变如同窟内其他几身中唐补绘的观音、地藏菩萨像一样,实为洞窟停工后由后人续修补绘作品.与窟内及其他窟相关的盛唐、中唐壁画作一比较,发现其确与盛唐壁画有所区别,却与中唐壁画有所联系.同时,作为当时独特背景下观音信仰的流行,观音经变的绘制也符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的结果表明,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不大可能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属于洞窟营建之初整体设计思想与布局观念指导下的一部分,绘制于盛唐第一次营建之时,而应该是受吐蕃战争影响下洞窟停工后的续修补绘作品.具体的时间有可能是沙州陷蕃(786)前,仍属盛唐时期,但不会早于东壁门南补绘盛唐观音立像;也有可能晚到沙州陷蕃后的中唐时期.无论如何,该铺观音经变作为洞窟停工后由后人续修补绘作品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或贬低该铺经变之艺术、历史、学术价值,它作为莫高窟唐代艺术之精品与代表作仍无疑问.  相似文献   

2.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八页的插图,是敦煌莫高窟第194窟南壁的壁画的一部分。全幅壁画的名称叫做《维摩诘经变》。维摩诘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的名字。用图画或雕塑的形式来表现佛经里的故事,就叫做“佛经变相”,亦即“经变”。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维摩诘经变是最常见的题材。在中唐以前“维摩诘经变”注意对中心人物的刻划;而中唐以后的作品则转向更多地注意表现现实生活的场面。194窟壁画中所表现的是《维摩诘经变》的《问疾品》部分。这幅画的故事大意  相似文献   

3.
《敦煌石窟论稿》,贺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历年来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主要文章共计20篇。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石窟与禅观,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对莫高窟第285窟系列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研究,对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第290窟佛传画、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等的研究,也有关于十六国北朝石窟千佛图像、三世佛与三佛造像、十方佛造像,以及莫高窟释迦、弥勒、阿弥陀的三佛造像等研究,另包括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等论文。书后附有“贺世哲论…  相似文献   

4.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作为来自中亚的粟特移民在吐蕃统治时期营建的涅槃大窟,窟内造像和壁画整体是传统的唐样唐风,但受功德主粟特民族属性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吐蕃统治的时代左右,壁画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粟特和吐蕃艺术元素或影响。其中的涅槃经变属于中亚传统样式,经变中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中人物的榜题、第一王者像、出现在各国王子后列的猴子像和三世佛像上彩塑佛身上袈裟的团花装饰,均有粟特艺术的影子。而甬道供养人画像榜题框的形制特点、涅槃变中各国王子中赞普和中原帝王的头光,则有吐蕃历史的背景。至于新发现的涅槃造像中仅见的树上挂头陀包和澡瓶的现象,则显示出唐人高僧写真传统对该窟涅槃图像的影响。总体而言,第158窟壁画图像体现出唐、吐蕃、粟特多元文化艺术互动的有趣现象,实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相互影响渗透的难得实例。  相似文献   

5.
S.P.76《维摩诘经变稿》试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P.76白描稿,作者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其中的三小部分是为敦煌壁画底稿《维摩诘经变稿》。作者又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维摩诘经变》的考查,根据画稿与壁画在成作时代、画面内容、佛经版本、布局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对应一致,认为S.P.76《维摩诘经变稿》是莫高窟第98窟《维摩诘经变》的壁画底稿,同时也应为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绘制的参照底稿。  相似文献   

6.
敦煌遗书中保留着一些壁画榜题底稿.新发现国家图书馆藏B. D.09092是一份观无量寿经变榜题底稿,通过比对,确定是用于宋初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功德窟莫高窟第55窟的,而此前有学者已经比对出S.P.76是第55窟的画稿.第55窟观经变画稿与榜题底稿的发现,为了解宋初敦煌佛教与佛教艺术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出版,揭开了敦煌石窟研究的新篇章。书中敦煌早期三窟——莫高窟第268、272、275窟,是学界公认敦煌现存最早的石窟寺遗迹。"敦煌地接西域",西北印度和中亚的弥勒信仰在三窟得到纯粹而完备的图像学表现。三窟的具体年代迄无定论,不同的意见及窟内复杂情况须深入探讨。早期三窟美术品的制作技法值得注意。敦煌早期壁画至少在绘制开始的步骤,应该是使用了湿壁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S.P.76白描稿,作者经过详细分析说明并研究,表明其中的两小部分是敦煌壁画底稿《观无量寿经变稿》,并认为应是莫高窟第55窟《观无量寿经变》的壁画底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作了图像解读,并从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发现一件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榜题底稿抄件,即S.4270V《涅槃经变榜题底稿抄件》。本文最后对莫高窟第61窟《佛传·涅槃图》与莫高窟第148窟《涅槃经变》的渊源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重要石窟,根据窟内发愿文和题记以及相关史料可知,该石窟开凿于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至高宗龙朔二年(662)间。其主室的众多经变画,特别是北壁一排七身药师佛立像和东壁维摩诘经变中与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相同的帝王图像,从未在此前的敦煌壁画中出现,应当是新摹自长安的画样。唐朝在高祖武德六年(623)牢固据有敦煌,特别是贞观七年正式更名为沙州后,中原与敦煌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大族、文士陆续往来敦煌,敦煌的文人如翟通也曾经乡贡而到长安获得明经出身,还有贞观十八年为迎接东归的玄奘而从长安来至敦煌的使臣,这些人士都有可能把长安画样带给敦煌。因此可以说,贞观十六年开始开凿的莫高窟第220窟中的长安画样,是当时中原与敦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多数敦煌壁画已经确定内容,但由于数量庞大、内容不一、画面残破等原因,少数壁画没有定名或者定名欠妥,通过仔细辨认,本文确定莫高窟第158、150、143窟10余铺经变画名称。本文首次公布第321窟十轮经变的榜题,榜题文字显示该经变是依据北凉译《十轮经》绘制的。  相似文献   

12.
敦煌莫高窟第320窟南壁壁画题材不见于其他洞窟,一直未能定名。通壁壁画由中央说法会、下方宝池莲花化生、两侧莲茎和千佛三部分组成,论文认为这是依据北凉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绘制的一铺经变,宣传释迦说陀罗尼时幻现出的景观。《大方等陀罗尼经》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就十分流行,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第320窟大方等陀罗尼经变的发现,使敦煌石窟又增加了一种新经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公司与日本《敦煌》制作委员会、日中文化交流会达成协议,为了配合大型历史影片《敦煌》在日本的上映,帮助日本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推动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拟定于1988年3月15日至8月底在日本东京、大阪等城市举办《西夏文物展》.展品有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出土的文物一百二十多件(套),其中的敦煌壁画临品有莫高窟第409窟的回鹘王夫妇供养像、榆林窟29窟的真义国师像、第2窟的水月观音图,以及其它洞窟西夏时期所绘经变、藻井、男女供养人画像等,还有莫高窟第17窟的复制模型;同时展出的还有反映  相似文献   

14.
贺世哲  王惠民 《家教指南》2011,(4):1-14,125,127
画史上记载的楞伽经变没有流传下来,唯敦煌壁画中保存有12铺,其中,除莫高窟第236窟南壁的一铺系吐蕃占领时期绘制外,其余全部绘于归义军时期,这些楞伽经变均依据初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绘制。本文将画面分为罗婆那王请释迦佛上山说法、譬喻画、禁断食肉等进行解读,并分析敦煌最早楞伽经变的粉本来源。  相似文献   

15.
西夏人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51页上的插图——"西夏人",是根据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二窟段壁画西夏供养人武官和武官命妇像临摩的.微长而圆胖的脸形,高高的鼻子,修长的体态,窄袖紧身的服饰,不但描绘了西夏人的真实面貌,而且也反映了他们那时的风俗习惯和冠服制度.现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还保存着一些西夏时期修建的洞窟.在这样洞窟中有很多壁画和题记,是我们研究西夏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榆林窟又名"万佛峡",它与敦煌莫高窟同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石窟之一.榆林窟在甘肃省西部安西县西南150里的山谷中,洞窟开凿在山谷的两岸,因无文献可考,根据洞窟形制推测,其开凿年代可能在隋、唐及其以后.现存比较完整的洞窟,经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编号,东岩30窟,西岩11窟.两岩相距约百余公尺,从现存题记和壁画风格  相似文献   

16.
天宫伎乐是佛教艺术的产物,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中几乎都有这个题材,最早出现在北凉时期第272窟窟顶叠涩式藻井的四周,许多天人置身于天宫的圆券门内奏乐歌舞,称为天宫伎乐.分析敦煌壁画中这一形式的各个时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书是《中国壁画全集》中敦煌壁画第6分册,载有盛唐神龙、景龙、开元、天宝诸时代35个石窟的202幅壁画图版。这些图版有巨幅经变画、大型人物画以及建筑、山水、图案等,有的是首次刊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的精华,反映了敦煌壁画盛唐时期的艺术成就。这些盛唐壁画造型优美,构图宏伟,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代表着盛唐艺术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唐代及以前的木构建筑遗存甚少,学界对建筑彩画的研究多集中于明清官式彩画,对明清之前的彩画研究较为薄弱。然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较好地保留了中唐至西夏时期的建筑彩画图像,是丰富我国建筑彩画的重要史料。因此,文章从构图比例、纹样图案、色彩配置等三方面系统分析了莫高窟第361窟建筑彩画的艺术特征,并与现存建筑彩画实例进行对比,发现第361窟建筑彩画装饰藏式风格突出、特征元素丰富,对研究吐蕃时期敦煌石窟建筑艺术和完善我国早期藏族建筑彩画形制特征具有双重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敦煌壁画是形象的历史,其作为图像资料,成为我们今天解读中古历史的第一手考古资料。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药师七佛变中的大型乐舞场景,虽然表现的是佛国净土世界情景,但是剔除其中佛教虚幻和艺术化的成分,紧密联系艺术的社会生活源头,可以发现其中三处大型豪华的灯饰,正是有唐一代长安城上元夜燃灯的再现,也可以认为是包括皇帝会群臣的大型晚宴,官僚士大夫家中举办的各式夜宴,唐长安、洛阳两京地区各类大型夜间乐舞场景的描绘,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南壁一直被认为是《法华经变》的图像进行重新辨认,找出其佛经依据,并提出整个南壁内容应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