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距今一百年前成立的南社,是中国文学史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社团,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独特存在。当年,它以笔为武器,高举革命文学大旗,以昂然的激情唱响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劲歌。它是民间组织,靠同仁们不言衰的激情和力量从事文学活动。它的革命文学的特性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操守,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南社文学现象是我们研究南社、探讨未来文学之路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中,有大量粤东梅州客家人士。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当时在粤东梅州存在的一个革命文学社团——冷圃诗社有密切的关系。冷圃诗社是一个以文学鼓吹与教育灌注为使命的文学社团,它既是南社的一支重要力量,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在南社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成立于1909年的“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活动到何时停止?柳亚子在《南社纪略》中写道:“南社的活动,到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集出版后完全停止。新南社的活动,到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十月十日第三次聚餐会开会后停止。甚至于偏安长沙的南社湘集,到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四月第三次姓氏录出版后,也停止活动了。”①可能因为柳亚子说了这样的话,杨天石、王学庄的(南社史长编严也将“南社史”的“正编”的年代定在 1909年至 1923年。 按照组织社会学的理论,一个文学社团…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学历来主张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这在南社诗人朱梁任那里也得到了鲜明体现。朱梁任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诗人,为人磊落坦荡,豪爽率真,作诗干净利落,铅华不染,在苏州文学细致绵密、柔软甜润的传统主体诗风之外别开新路。  相似文献   

5.
南社以其"革命文学"而著称,但实际上南社文学也有很多内容贫乏、思想消极的东西,无论在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存在明显的弊端,具体来说,南社革命性之弊表现为草泽气,传统性之弊表现为名士气,依附性之弊表现为江湖气.  相似文献   

6.
柳亚子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他是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急进派、实干家,在较多的场合下坚持了南社和南社文学的革命倾向性;他以旧体诗歌为武器,鞭笞丑恶,鼓吹革命;他谱写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史诗.柳亚子的革命精神和繁富诗篇,在我国民主革命史和文学史上已产生重要影响,并将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南社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政治色彩鲜明和文学氛围浓厚的社团,以其规模大、活动时间长等特点,成为清末民国时期格外醒目的一种社会力量。然而,由于南社社团是以文学为主要文化样态的文人雅集组织,所以历来的南社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学性质的探讨。在此,将从史学视角出发,以南社酝酿到初步成立为考察时段,以该时期内南社成员特殊的"凭吊祭祀"活动作为立足点,力求把南社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视野中进行审视,以便能够在整个民主革命发展和知识分子身份与角色的近代化转型进程的框架中进行关联性考察,从而探求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演进值得关注的一幕。  相似文献   

8.
文学团体南社创作的"革命文学"作品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舆论宣传、思想启蒙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在之后保卫胜利果实的斗争中同样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一团体不仅创作了具有较强的批判力、号召力的战斗檄文,而且其中不少有识之士在辛亥革命反满反专制斗争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文学团体南社在思想战线、革命战线都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保持了较高的同步性,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为辛亥革命不断奋斗,推动近现代中国的民族民主建设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五四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20世纪30到6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多维框架中,做宏观审视,从而寻找它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从开放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外文学“里迎外合”的产钧。五四文学分娩了30到60年代的革命文学,联结它们的脐带,是文学的功利功能。新时期文学是五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文学的既定向发展,同时又积淀着革命文学30多年单向独进中积累的精华,形成以革命英雄主义文学为主轴的特色。它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文学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后期创造社是中国最早系统性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重要社团,但其主力成员大都修习哲学和社会学专业出身,而并非专门的文学家。学界对后期创造社革命文学理论的认识,仍基本来源于他们的文学理论文章,而对他们同期所创作的数量不少的哲学论文缺少关注。事实上,对后期创造社的文学思想以及他们深度介人的“革命文学”论争,如果不能辅之以考察他们在其他领域的理论作品,就不能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论文集中于后期创造社所重点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理论展开考察,辨析了后期创造社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含的逻辑缺陷。  相似文献   

12.
蒋光慈的短篇小说《鸭绿江上》是一部"共同体叙事"作品,是早期普罗文学的代表作,其对革命文学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从异邦到"联盟"的产生为基础的想象的世界共同体;以从家乡流亡到异邦为语境的想象的民族共同体;以从青梅竹马到生死两界为底色的想象的爱情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关注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往往以市民世界畸型的心灵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国民性格的积习和痼疾,探索城市文明中所潜藏的病态心理。面对价值失序中道德信念的沦落状况,老舍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寻找中西文化的“熔点”,以重铸国民的理想人格。凸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恩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创造社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是非常简明、突兀的。实际上,创造社并非是高度统一的,在创造社内部始终存在着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创造社成员的"转向"显得相当艰难。在革命文学的提倡过程中,创造社内部始终充满着对话。这些关于革命文学的对话,"转向"过程中的游移与艰难,在《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月刊》等创造社前期与中期刊物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正视创造社内部的这种差异性与"转向"过程的复杂性,我们才能了解革命文学提倡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5.
周立波一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出浓厚的革命文学情结,这种情结来自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的影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引、“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为主流的新文学的哺育及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滋养。  相似文献   

16.
沈祖蕖创作,以词作造诣最高,诗次之,新诗又次之。她有三个现象耐人寻味:1.她自称“一生低首小山(小晏)词”,其词体创作实践却与这一关学理想不符。她的婉约词,走周邦彦、南宋格律词派及清代常州词派的路线,其令词也更近温韦、南唐,而不是小山。究其原因,乃在于“时序”,“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汪东)。2.沈祖莱词篇篇可读,集中等闲之作,置诸“他人集中仍是佳词”(汪东),而求其代表作,反不易得。在当代词的选本中,倘若没有量的保证,比较吃亏。3.在沈祖菜称不上大家的古近体诗及新诗领域,她反能以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占尽风滴.  相似文献   

17.
两性对峙是女性文学中有意无意的内在情绪,但同时也是一种误区。海男的《夜生活)将为我们展开一种全新的两性关系。为女性文学的视野掀开了一个更广阔的道路与全面的精神家目。  相似文献   

18.
电化教育(简称电教)在我国自诞生之日起即首先应用于社会领域。随着我国电教事业的发展,社会电化教育(简称社会电教)领域逐渐形成并具有诸多中国特色。南国农的社会电教思想是中国社会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典型代表。该思想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一是社会电教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电教的应用领域;三是社会电教中的“大电教”观;四是社会电教的服务对象;五是新教育理念中的社会电教。南国农于1987年首次提出“社会电教”的概念,标志着社会电教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与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电教领域得以不断拓展,主要包括农村电教、党员电教、企业电教、特殊教育电教和社区电教等。社会电教的施教对象、理论基础、研究对象、范围、特性等方面都突破了学校教育的狭窄局限,体现出“大电教”的理念。南国农的社会电化教育思想为开展我国社会电化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探讨我国社会电化教育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代中期,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发生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是鲁迅参与这一论争的重要文章之一。作者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民族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使命,关于文学反映生活、服务革命的普遍规律等的论述,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见解,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