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的一篇自主赏析课文。在对本文的导读中,笔者紧扣“解”字,通过“解字形、解字义、解疑惑”,三“解”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姜丽 《学语文》2012,(1):16-17
【教材分析】《庖丁解牛》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中的自主赏析文章,属哲理散文,它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而“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笔者在设计教案时将“创造形象”与“说理”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3.
用板块式教学法教《岳阳楼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关注课文中的虚词,探究这些虚词的语法作用;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性句子,引导学生从骈偶句、画面的光线与色彩等角度进行赏析;引入课外资料《过庭录》,使学生得以体会《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在课后拓展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孟子·梁惠王下》对“忧乐”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沈德潜说过,曹操诗有吞吐宇宙之象。(《古诗源》卷五)笔者以为此语可谓知音。恰巧《短歌行》最后一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吐露出作者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下我们就借用“吞吐”二字来赏析此诗的美。  相似文献   

5.
《陈情表》是千古名篇。清吴楚材《古文观止》评其语日“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作为语文教材,今天不少人也偏重对《陈情表》语言技巧赏析,这固然不差。但是,却忽却了“知人论世”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司马炎其人。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吾与四人拥火以入”一句,课文注释将“拥”字译为“持、拿”,“拥火”即为“拿着火把”。读之总有不够确切之感。因为“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拥抱”,古今意义相去甚远。难道是注释错了?顺手翻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拥”字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7.
《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对于其中的“割”“折”“发”三个字.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读本》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  相似文献   

8.
曾获《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的《庄周买水》是刘征先生创作的荒诞古怪奇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亦称“寓言式杂文”)。作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自读赏析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牛”字说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结合“马”字说解,从《说文解字》全书体例、语言学基本常识、词语文化释义三方面可证明段氏说法较确。但段氏将“牛,事也,理也”中的“理”理解为“文理”则不够允洽,《说文解字》在此应是采用了文化说解,“理”当为顺从之意。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1.
阅读《曹刿论战》,宜于抓住一个“论”字,因为只有这样,才利于我们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齐鲁长勺之战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抓住“论”字,我们就可从中间开花,从整体上把握这篇课文的结构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下面的分析,都是以一个问题,从某个侧面切入,来带动对《孔乙己》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它们表明,只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是可以找到,抓住和拎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的。  相似文献   

13.
肖黎英同学问:《庖丁解牛》是庄周为阐明养生之道写的寓言。我们学生是不是也能从中悟出一些“治学”的道理来呢? 《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丁厨师在介绍自己宰牛的历史和技巧。课文的最后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点明了道家鼻祖庄周写这则寓言的真正意图。但是“养生”是为了“求生”,我们从这则寓言里是确实可以悟出求生之道来的,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中所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能像庖丁那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又何患事业无成、学业不就呢?所以,从《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14.
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之句。对于句中的“陵”字,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译文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教材全解》都把其译为“小山包”,而长春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则把其解释为“丘陵”。笔者以为,把“夏水襄陵”之“陵”解释为“小山包”或“丘陵”都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5.
《庖丁解牛》用了很多生僻字,似乎估屈聱牙,但这些字大多是拟声词,学生熟悉后再读懂文句便没有困难了。倒是文末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是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何满子先生的《剃光头发微》一文。这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但到目前为止,对它的解读并不尽如人意。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所附吴庚振先生的《(剃光头发微)赏析》(《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即以此为蓝本)也是舛误颇多,如:“作者……展开了一连串的联想。”“首先,由剃头联想到掌权。”“其次.由剃头联想到清代‘留头不留发’,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剃掉头发).联想到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给犯人剃光头……”本末倒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浪漫主义新格律诗《再别康桥》一经问世即成阅读经典。本论文从当代“创造性阅读”理论出发,加以重新审视赏析,力求从词语本意、诗词格律、诗人生平思想和原作意象意境上寻根探幽,在评析诗歌“音乐美”和“绘画美”的同时,论证其第五节“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之“溯”字,当属“搠”字之误。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二单元的单元话题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包括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部分。阅读文本包括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岳阳楼》、韦庄《菩萨蛮》和包括从王维到纳兰性德等诗人的五首推荐诗词。  相似文献   

20.
《逸周书》本名《周书》,称今名始于东汉,而非晋代。《逸周书》本为先秦古籍,并非出自汲冢。本书各篇篇名之末原来没有“解”字,我们引用时,应该去掉“解”字。本书卷《大匡》当是《文匡》之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