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收获的季节,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天鹅的故事》。欣赏着薛老师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位“实在之中有思想,踏实之中有新意”的人。于是,我不由想起《江苏教育》上那篇关于他的特写中的一句话:“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我想:用佛家这句禅语来评述他的这堂课应该一点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2.
《五灯会元》卷十七载有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著名的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这段话,亦见于《青原惟信禅师语录》。青原惟信这“三般见解”,后来成为禅宗一桩著名的公案,历  相似文献   

3.
很久很久以前,我看过一部英文电影。在一间咖啡厅里,美丽漂亮的女主角独占着一张咖啡桌,英俊潇洒的男主角也独占着一张咖啡桌。他们先是互相偷觑,接着相互微笑。男主角突然神经质地说了一句:“山,你过来!”他的话音在她的微笑中消失。见她没有任何反应,他又自言自语地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吧!”他起身端起自己的咖啡,过去坐在她的对面,于是发生了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称她为“山”,“山”当然不是她的姓名,因为他们并不认识。可他说的的确是“mountain”,中文字幕上放映出来的也是“山”,证明…  相似文献   

4.
李宗阳 《学语文》2010,(5):14-14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五灯会元》中用来比附第二种修行境界的。也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言的。有我之境。在文学创作中即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听薛法根老师上课,是十几年前,只记得一位清瘦的男教师全情投入执教《再见了,亲人》,课上得声情并茂,细腻感人。之后,听过薛老师很多课,我就像一个忠实的“追星族”,和许多老师一样,“追”着观摩薛老师的语文教学,感受他精彩的课堂、睿智的思想,品味他流溢于课堂之中的智慧、幽默。  相似文献   

6.
三境界     
方鸿懦 《中文自修》2006,(10):45-45
据说坐禅有“三境界”,是谓“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复是山,水还是水。”化而用之于“读书”,是否亦有“三层次”宁初入门者是:读书是读书,不读书是不读书,我是我,书是书,分得清清爽爽,毫不含糊,是为一层。而在“知入知出”者,则读书是为着“不读书”,而“不读书”其实亦在读书,已知将书读薄读化,懂得“学问皆在书外”,是为二层。  相似文献   

7.
近日浏览报纸,发现“山清水秀”与“山青水秀”有混用现象。如“全市人民为构建山清水秀的美好攀枝花努力多作贡献”“域内山青水秀,光热充足,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再查阅清代小说,也发现了两词混用的情况。如《镜花缘》四十七回:“祥云缭绕,紫雾缤纷,从那山清水秀之中,透出一座红宇。”《三侠剑》:“山上悬旗吊斗,山下绿水潺潺,真乃山青水秀。”这两种写法,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相似文献   

8.
没有研究过佛学,但参禅的三重境界却让我在很多方面茅塞顿开。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那山,看水不是那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初对这句话的理解源自年少时观赏风景的体验:初看山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走入山水,因为一丝清凉抑或感动,  相似文献   

9.
偶然路过语文教研组,听到他们的辩论:“山qīng水秀”的“qīng”是“清”字还是“青”字?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然是‘青’字!”“错!”“为什么?!”“不知道!”带着满腹的疑惑,我先后请教了几位语文组权威,又翻开了《现代汉语词典》(1981年版...  相似文献   

10.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里所说的"山"和"水"代表了世界上所有的万事万物.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许多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看到他们的语文课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充满了智慧的挑战。为了探寻他们成功的轨迹,让更多的语文教师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近期我采访了江苏省新生代教师的代表、特级教师薛法根,走进他的语文组块教学,走进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以下记者简称“记”,薛老师简称“薛”)  相似文献   

12.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职责。作者创造性地以中国传统艺术符号为载体,以生活物品为媒介,开展对传统艺术文化教学的全新探索。并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一哲学思辨作为教学逻辑的借鉴,开展《山外有山》拓展课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3.
奇山奇水张家界近京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张家界的奇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物所组成的一幅硕大无比的自然山水画,却仍时时浮现眼前……走下飞机,乘车进山,感觉南方的山和北方的山不大一样:北方的山总给人以苍凉之感,南方的山却多了一些灵秀。“不登黄狮寨,枉到张家界...  相似文献   

14.
山、水、树     
爸爸像一座大山,妈妈是围绕着大山的一条小河,我是山上的一棵小树苗。我的名字罢有山、有水、也有树。  相似文献   

15.
山·水·我     
峰峦起伏的山,恬静秀美的水,环抱着调皮、可爱的我。我,对着青山吼一声,我,捧起一口清泉水,啊!水映出了我与山的倩影,山环抱着我与水,我,描绘着山与水。  相似文献   

16.
我行书山     
正2014年3月3日晴我行书山,逍遥自在乐悠悠;我行书山,艰难苦海曾追忆;我行书山,云淡风轻两袖清……我行书山,别有一番乐趣在其中!我曾攀爬过书山,也曾游览过书山。在攀爬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来自《简·爱》的坚强,来自《绿山墙的安妮》的天真,来自《海底两万里》的幻想,来自《红楼梦》的古韵,李煜被囚禁他乡的苦楚,陆游与爱人唐婉相隔的悲切,李清照痛失爱夫的悲伤……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收获呢?我也游览过书山,尝试着与那些思想名人促膝而坐,进行深层次的交谈,与他们面对面的对话,体会他  相似文献   

17.
读山读水     
自然总在营造让我感动的氛围,世界上的所有都是她的作品,那山、那水便是最初的也是最成功的作品。山没有梦,山把脆弱踩在脚底,像一个冷峻的哲人静静地伫立着,将生命站着一种承诺,一种尊严,或高或低,都是天对地昨日久远的问话,山从不倒下,永远高高地望着天边绕着红霞的那只飞翔的小鸟。水没有泪,水把空虚留在身后,像一个多情的诗人久久地流淌着,将季节淌着一股力量,一股热忱,或急或缓,都是地对天今天凝重的回答。水从不停留,永远执著地洗着身下一言不发的那些静止的卵石。可是,山也有水的灵性,水也有山的神韵。山在水边矗立,水在山间流淌。山…  相似文献   

18.
校园歌溪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我的教育之路何尝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缺失有三个方面原因:缺乏认识自我的能力、张扬自我的勇气和表达自我的技术。1.缺少认识自我的能力。“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包括认识自我的情感,认识自我的要求,认识自我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郑振铎曾把情感作为文学与科学分野的“疆界”:“这个疆界的土质是情绪……文学是产生于人类的情绪之中的,无情绪当然更不是文学。”人类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没有一部不是响应心灵的呼唤、忠实记录自己感受的作品。惠特曼一部《草叶集》某种程度上是他自己的一部心灵史;鲁…  相似文献   

20.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