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实体解析的跨社交媒体同一用户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跨领域关联实体一直是实体解析研究的主题,本文旨在不同的社交媒体(跨社交媒体)中找到属于同一用户的账户。[方法/过程] 在传统近似字符串匹配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使用属性值结合社交媒体中的链接和文本内容的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社交媒体账户的属性相似度、邻域相似度和关键词相似度这三个匹配函数,以此提高识别这两个账户是否是同一个人的精确度。并利用社交媒体Facebook和Twitter数据作为实验数据集,针对匹配函数的不同组合进行试验。[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三个匹配函数的组合能够得到更多的账户匹配为同一用户,同时精确度也很高,达到0.923。本文提出的方法在Facebook和Twitter上的成功运用,给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或者其他领域的实体关联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基于小共同体本位特征,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媒体隐私保护意向形成机制,有助于平台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保障其互联网隐私权益。[方法/过程] 以调节定向理论为基础,紧扣新生代农民工的小共同体本位特征,突出他们的娱乐诉求,构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便利性抽样策略和纸质问卷采集数据,并使用分析软件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证实,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小共同体内部的隐私环境感知能够直接正向影响感知风险,亦会通过信息敏感度和隐私保护自我效能间接引发感知风险,从而产生隐私顾虑,最终激发其隐私保护意向。感知愉悦性在该路径中具有三重缓冲作用,既会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感知风险和隐私顾虑,也会负向调节感知风险对于隐私顾虑的影响强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通过融合不同来源数据的方式探索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为用户健康合理地可持续使用社交媒体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平台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信息。[方法/过程]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结合爬虫获取的包含部分受访者数据的用户行为轨迹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原因,构建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能够解决单一来源数据有效性不足问题。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因素(任务情境、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不良言论)和平台因素(系统功能、品牌形象、付费服务)通过内部个人因素(信息需求、认知差异、负面情绪、使用成本、使用习惯、隐私关注)影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产生潜水、屏蔽、间歇使用、转移、退出和抵制等不同程度的消极使用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作为弱势对象在技术环境下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数据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研究中重要的数据来源。但学者在采集、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过程中往往忽略其中存在的伦理风险。本研究从伦理视角剖析社交媒体数据类研究,提醒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此类研究面临的研究方法和伦理方面的挑战。[方法/过程]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四个角度对微博数据研究进行伦理反思,研究者缺乏伦理意识;公私数据界定不清;知情同意机制缺失;数据使用规范性有待加强。[结果/结论]伦理规范即通过有效的规制,保证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范空间内,微博蕴含丰富的个人数据,并且微博数据研究的发展演化也对伦理规范有强大需求。本研究认为,应建立数据教育体系,提升"数据伦理"意识;研究者不能假设用户同意;探索科学的知情同意机制;鼓励跨领域合作,平衡创新与风险。  相似文献   

5.
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开展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文献的引文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概貌,并归纳识别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方法/过程]系统搜集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文献,整理形成文献集,运用引文分析方法,统计出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和高被引作者,并进行定性内容分析,概述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结果/结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社交网络的采用情况、社会网络结构、使用行为模式、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以及使用障碍5个方面,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存在研究不充分、理论支撑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基于智能可穿戴健康产品,研究个人健康信息管理技术促进用户健康行为的心理机制。[方法/过程] 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框架,建立智能可穿戴健康产品的技术要素通过用户心理变量影响健康行为的路径模型。以智能手环用户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法收集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智能可穿戴健康产品的数据管理和社交互动功能通过启发和赋能促进用户健康行为。此外,行为控制功能通过赋能促进用户健康行为。文章基于上述发现讨论了对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领域,尤其是智能可穿戴健康产品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社交网站用户流失行为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通过对社交网站用户流失行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讨论目前用户流失行为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期完善用户行为相关理论并为推进社会化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通过梳理目前用户流失行为的相关理论成果,侧重于主题内容分析。[结果/结论] 详细探索流失行为的相关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对于社交网站情景下用户流失原因要素,特别是要素间关系的探索尚存在很大研究及整合空间,同时有关用户流失行为方面的理论研究尚缺乏统一框架。未来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用户流失背后的原因、规律、流失模型构建及相应的流失策略等,有针对性地对社交网站的失败案例进行个案分析,并且通过访谈等方式获取用户流失行为潜藏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探究硬规则下移动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感知情况,并构建合理的用户隐私政策阅读感知测度分析模型,为隐私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过程] 结合国内外隐私政策相关研究文献,通过用户对十大常用移动社交媒体隐私政策阅读感知的调查,结合物元可拓分析方法,从隐私政策的外观形态、隐私保障、信息的收集与存储、信息的使用与共享和用户权利5个维度进行用户隐私政策阅读的感知测度。[结果/结论] 文本的外观和内容均对用户的隐私政策阅读感知产生影响,且内容完整,篇幅和行距大小适中,小标题数量和注释说明越详细的隐私政策对用户阅读感知评价结果越高。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识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意义] 识别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构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清单,以期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的测度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也为用户和社交媒体平台判别虚假健康信息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 采集1 004条社交媒体健康数据,利用程序化编码抽取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的关键特征,运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揭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的显著特征,并构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清单。[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具有表面特征、语义特征和来源特征3个维度、11个主要特征以及29个子特征。其中,社交媒体上食品安全主题的虚假健康信息在"术语包装"特征上表现得更为显著;"夸大事实"为社交媒体上常见疾病主题虚假健康信息的显著特征;社交媒体上养生保健主题的虚假健康信息具有"元数据缺失"和"假借权威"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探索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要素及内在机理,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信息服务和用户的健康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过程] 基于刺激-反应-机体(S-O-R)理论和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对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感知过程及影响要素进行分析,从关注诱发、态势感知、情绪发酵、统觉控制4个阶段,构建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生成机理模型。[结果/结论] 阐释风险认知视域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生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揭示要素与各阶段机理的内在关系,提出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针对现有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的探究中存在不一致和差异性的问题,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已发表的实证研究文献中的统计结果进行梳理总结和再统计。[方法/过程] 本研究从68篇实证研究文献中共提取出72组224个效应值进行研究,将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归纳为情境和本体两大因素,并提炼出平台类型、文化特征、社交媒体使用程度、用户性别及被试群体5个调节变量。使用元分析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异质性检验和次群体检验来探讨不同因素对社交媒体倦怠的影响,并检验调节变量对社交媒体倦怠影响的显著性。[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情境因素和本体因素均对社交媒体倦怠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两者对社交媒体心理倦怠的影响均强于对社交媒体行为倦怠,而情境因素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呈现出更高的相关性。同时,本研究归纳识别的5类调节因素在本体因素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而情境因素与社交媒体倦怠之间的关系仅受到被试群体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构建基于关联数据的探索式检索系统,充分利用关联数据中隐藏的知识网络,向用户提供发现新知识的机会。[方法/过程] 基于DBpedia电影数据集,采用改进的向量空间模型进行关联数据的语义相似度计算,使用可视化的交互技术对检索结果进行呈现。[结果/结论] 通过基于任务的评价方法与IMDB进行对比,证明基于关联数据的探索式检索系统能够提高检索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并能引导用户发现其感兴趣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探究互联网情境下用户人格特质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为规制互联网行业发展及引导互联网用户信息采纳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信息采纳模型、人格特质理论,探究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调节效应。采用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使用ologit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采纳模型在互联网情境下更为重要,互联网信息质量与来源可信度决定互联网用户信息有用性的感知水平,进而影响信息采纳行为;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的间接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新信息技术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系统概括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现状能够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 以国内外文献调研与分析为基础,厘清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基础理论及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①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期望确认模型等理论与模型是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②影响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因素包括用户个人因素、移动商务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及多方面综合因素;③现有研究还存在着部分研究样本数量及代表性不够、大多采用截面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局限在认知范畴等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在线医疗社区用户画像能够精练化提取患者需求、可视化描述患者特征,有助于平台管理者制定更精准的信息服务策略。[方法/过程] 在梳理在线医疗社区用户画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在线医疗社区用户画像构建框架,并爬取百度贴吧中糖尿病社区用户数据,综合采用档案清单、复合图形、语言描述和词云方法,实现了具有4个维度和12项标签的在线医疗社区用户画像构建。[结果/结论] 该理论框架及实现方法有助于信息精准推荐、改善患者体验、提升决策质量,为在线医疗社区用户画像构建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将社交媒体应用于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探索其助力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践行图书馆服务由"以信息资源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变。[方法/过程]设计以QQ、微信等大学生喜爱善用的在线交流媒体为工具,以"学生服务团队"、主题驱动、多方协同、用户评价等为要素,构建、组织、管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机制,并将这种机制应用于一个以"汽车"为主题的虚拟学习共享空间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结论]实证研究和用户评价表明,以社交媒体作为工具构建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适合当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优化"学生服务团队"是其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主题驱动和多方协同提升了其吸引力及其内涵,大学生学习成效显著,参与踊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对科学数据用户相关性线索与标准间关系进行研究,探索数据选择过程中线索与标准发挥的作用,从而为开发智能搜索引擎,提高检索效率提供依据。[方法/过程]选取36名农业领域的研究生,通过出声思考、全程录像和事后访谈的方法研究他们的科学数据检索行为,并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行为记录报告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识别了用户相关性判断使用的科学数据特征集合,建立了科学数据相关性线索集和标准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学数据线索与标准间映射关系,初步探索了科学数据用户相关性线索与标准的使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索用户持续使用短视频背后的心理机制,引入冷漠依赖这一构念解释为什么用户在感受到短视频应用带来的消极体验后依然继续使用。[方法/过程]基于"情境刺激-性能体验-持续意愿"框架,构建短视频应用的持续使用机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采用PLS-SEM对381份问卷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由碎片化所代表的负面情境刺激对情感疲惫有正向影响,由娱乐性、信息性、社交性所代表的正面情境刺激会正向影响活力;沉浸感对活力和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冷漠依赖正向调节情感疲惫与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针对"互联网+"背景下科研用户群体知识需求的个性化和全局性特点,研究如何基于科研用户兴趣模型构建知识推送服务模式问题。[方法/过程] 通过梳理研究现状,从知识需求独特性和知识需求状态多变性两个视角进行"隐式+显式"科研用户兴趣模型与知识推送契合性分析。从个性化与全局化视角构建"隐式+显式"科研用户兴趣模型,并通过知识发掘与整合-知识推送-推送服务评价等过程为推送模式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支撑,满足科研用户特殊的知识需求。[结果/结论]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从个性化和全局化两个视角满足科研用户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与推送效率,丰富了学术信息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学术信息在学术生态中呈跨平台传播态势,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平台和期刊官方网站是重要的学术信息推广媒介。[方法/过程]以CS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全面调查统计C刊微信公众号开设情况,分析C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数据和同期CNKI论文下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C刊微信公众号运营能力有待提升,运营数据显著影响CNKI平台论文下载量。提出C刊公众号运营应进行持续性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