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儒道思想有同有异,同的是他们对人的仁义真性都很执着,尤其是道家,甚至比儒家还要痴迷。异的是在获得仁义的途径上,他们则是大相径庭的。遗憾的是由于《老子》经文的讹变与误解,致使其哲学妙趣每每得不到揭示。有关这一点,我们通过对《老子》三八章,也即“德经”第一章的经文辨正,不难获得真切的认识。具体说来,在三八章的经文里,“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三句末尾的“为”字都应读“伪”,“上仁”句的“以”字也系“已(止)”之假借,而“失道而后德”之“德”字上复脱一“失”字。老子的“仁本论”所以迟迟得不到肯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此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在对联园地里,有一个特殊人物,这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喜好对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佳话,为人们所乐道。元朝末年,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朱元璋领兵造反。进军攻打南京途中,他见在驿站前看马的一小孩眉清目秀,聪明伶俐,不禁口拈一句,那小孩心领神会,脱口而出下句。朱元璋大喜,收这孩子为义子。对联是:十岁儿童当马驿;万年天子坐龙廷。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与朱形影不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在1991年第9期中发表朱秀明老师所写的《<少年中国说>注视质疑》一文中认为“乳虎啸谷,百兽震惶”之句中乳虎之“乳”为生殖的意思,因而说乳虎为母虎,我认为值得商榷。一、朱老师认为《少年中国说》一文注释是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而解释的,但朱老师忽视了“乳”字古代是多义字,不仅单指生殖而言,还  相似文献   

4.
“百万之师听于一将则胜”,这是明初杰出的军事家刘基在他的明志之作《郁离子》“主一不乱”篇中强调作战时主将指挥权威的一句名言。朱元璋既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又是明朝开国创业之君,他所辖百万之师,确是听命于他这个身经百战很有权威的主将。朱元璋的指挥权威之所以为部下信服,大大得力于为他“运筹帷幄”,出谋献策的刘基。  相似文献   

5.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三句半”诗源于元末明初。据古今笑话集《笑笑录》载,元末张士诚在江浙起兵抗元并建国,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人们讥讽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将其尸首挂在竹竿上让…  相似文献   

6.
茹太素,明代山西省人氏,曾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当过刑部主事。传说有一次,他给朱元璋写了一个长达一万七千多字的意见书,议论朝廷应该如何选用人材。明太祖叫人读给他听。读了六千三百七十字,还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尽是空话、废话。朱元璋一怒之下,着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茹太素打了一顿。晚上,朱元璋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才涉及到议题。后来朱元璋说:“茹太素那个意见书,如果开门见山地写,只要五百字就行了。我打他,是因为空话太多。”有一天,欧阳修和一个同事去游玩,看到一匹奔驰的马把伏在路上的一只狗踩死了。欧阳修问同事说:“把这事记下来,你怎么写?”同事回答:“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亡。”欧阳修听了摇摇头说:“要请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8.
短文     
文章分量不以篇幅长短衡量,这几乎是共识。成语有“博士买驴”“三纸无驴”,讽刺“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可见废话之多。一万字呈文送给吴佩孚,因为太长,他只看一半,即签名“照准”。秘书长马上跑过来说:“大帅,这件事情恐怕得研究研究吧!”原来,文字后半部说到状告一位将领,要求枪决,吴佩孚就在“照准”前面加个“不”字,才避免一次砍头大案。难怪朱元璋,把那位专门写长奏折的茹太素好一顿痛打,此人在提出建议之前,竟然写了16500字的废话。当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格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  相似文献   

9.
幽默与漫画     
朱元璋吟诗骂秀才朱元璋做皇帝后,爱好吟诗作对,但他对文人墨客由心存戒备到厌恨,常常无事生非,在文人的文章、奏折或表札内挑剔毛病,鸡蛋里找骨头,稍有不恭犯了大忌,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弄不好还株连九族。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尤其是到了后期,朝廷内“文字狱”让那些平日咬文嚼字的老夫子个个提心吊胆。据说朱元璋曾生气地骂刘伯温是“文屁冲天的家伙”。他对文人如此忌恨,据说是从小开始的。相传,朱元璋被舅舅撵出门后,四处流浪要饭。一日,朱元璋来到旧县(今女山湖镇)狮龙桥酒馆要饭。旧县镇上几个舞文弄墨的家伙聚在酒馆饮酒,其中还有个…  相似文献   

10.
伦理思想研究中常从“品质”维度来诠释德性的价值,朱熹德性之学超越传统德性“品质”论,把德性价值指向为“和谐”。在德性生发上,朱熹认为“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德性表征为预定的“和谐”性;在德性内容上,朱熹以“生意”释“仁”德,德性内容具有和谐本质;在德性成就上,朱毒认为通过“理-分殊”和“格物穷理”可以达致“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和谐境界;在德性的践行上,朱毒以“明德者,…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指出“仁”德施及万物才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秩序才能建立,凸显了德性实践品性的和谐指向。  相似文献   

11.
这是秦穆公骂蹇叔的一句话,课本注为:“如果你活到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很大了。意思是说他早就该死了。中寿,七十;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也还有别的解释……”把这句话理解为骂蹇叔早就该死,似与语言环境不合。还有哪些别的解释呢?这里节录洪诚先生在《训诂学》一书中对这句话的分析如下: 《左传》句法实际是“尔墓之木拱矣”句上面,承前文省略了“及师之入”一句。蹇叔说:“我们看见军队开出去,不能看见军队开回来了。”秦伯听了发怒,叫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典抒情诗是很讲究含蓄的。北宋诗人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诗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曾子固说:诗当“语尽而意不穷。”南宋词家姜白石也说:诗“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都是说,作诗要注意含蓄。含蓄能使作品显得蕴藉深厚,“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古人如此重视,是有道理的。他们在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宋代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写道:“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是啊,句中有耐人咀嚼的余味,篇中有令人深思的余意,这才是诗言运用中的上品。如“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诗中着“不知”二字,则“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尽显风流。这“不知”得多撩人啊!  相似文献   

14.
读文学理论,记住了一位西方文艺评论家说过的一句话:分析一个人物,不仅要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怎么做”。此言正与我国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谚——“把戏人人会演,各有巧妙不同”不谋而合。细思之,这“巧妙”二字中实在蕴涵着无穷的学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为数不多的“状元”们的成功秘诀恐怕正在这“巧妙”二字。  相似文献   

15.
《离骚》这首伟大的抒情长诗集中地体现了屈原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征。这首长诗有三百七十二句(诵读单位,非语法单位),有“之”字的计九十八句,即大约每四句就有一句是用“之”字构成的。“之”字在《离骚》的句子构造上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离骚》是怎样地运用这些“之”字,这些“之”字构成一些什么样的句式,把它弄清楚,是研究《离骚》的艺术形式不可少的工作,只是历来研究屈赋的人却很少去注意这一点。胡光炜著《离骚文例》曾说到“之”字的用法有三:甲、言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一位编辑要我写下一句有启迪的话。我想到了两个字,只有两个字:无为”。这是著名作家王蒙写在《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中,开宗明义的至理名言。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深刻地指出:“中国20年的辉煌,海尔十几年的成就,主要不在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无形的东西,这就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全新变革。”他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经》,读过无数遍。他一直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座右铭。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两者同出而异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显然,“无为”、“有生于无”给了作家、企业家无穷的智慧。21世…  相似文献   

17.
纳兰性德是清初词坛领袖。梁启超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既肯定了他在词坛的崇高地位,也指明了他词的风格。陈维崧说:“《饮水词》衷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衷感顽艳”便是他词风的概括。这位康熙盛世的贵胄公子为什么会大写凄艳的词呢?人们早已对这一反常现象萌生疑窦,并力图铨释。比如张预就对纳兰性德“顾问则谊、舒之俦,禁中则颇、牧之选,而独顑颔轸意,缠绵抒情,沉幽骚屑之思,婉丽凄清之体”的矛盾情况不得其解。当然也有人试图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婚姻的坎坷实际上寻觅原因,不过都貌似有理,却又因为牵强空泛,难以服人。为此对于清初为什会出现这样一位词人,就需要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作出科学与切实的答案了。一纳兰性德在世三十年,遗词三百首。有人做过统计,在他的词里,用“愁”字共九十次,“泪”字六十五次,“恨”字三十九次,其余“断肠”,“惆怅”、“凄凉”、“憔悴”等则比比皆是。真个心灰意冷、溢于言表.这位宰相之子为什么偏有这么一副哀怨凄切的情长呢?这还得从明代的中晚期社会谈起。  相似文献   

18.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造反,攻下姑苏城时,朱元璋心潮起伏,想到古为吴地的姑苏如今已攻克,岂不是天意?于是脱口吟了句: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一听便知这是巧用“析字法”出的上联,“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吴”字。刘军师莞尔一笑吟出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其意在赞颂朱元璋壮志凌云、气壮山河一举“吞吴”,推翻元王朝,“全任”在身的“王”者风范。用的也是“析字法”,“人”字下加“王”字不就是“全”字吗?“王”字边加单“人”不就是“任”字吗?此联巧析字形,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含蓄…  相似文献   

19.
文坛巨匠茅盾说:“与其啰嗦而长,毋宁精炼而短。”古人亦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都说明写作语言精炼的重要性,下面试举例说明之。唐代文学家王勃写了两句得意的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传说后来他在水里淹死了,死后还不忘这两句,天天在水上闹鬼,反复含着这两句。后来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听了就说:“你这两句,还不算太好,要是把‘与’字和‘共’字删去,改为‘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据说,从此就不闹鬼了,鬼被说服了。这个故事意味深长,概而言之,文无止境,作文务必尽力删除虚字,挤去“水…  相似文献   

20.
论陈子昂     
陈子昂是唐初的著名诗人,他在唐代文坛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那是早有定评的。然而,说到陈子昂的政治态度,看法就很不一致了。有骂他的,也有捧他的。骂得最凶的是王士祯,说陈“子昂真无忌惮之小人”;捧得最离奇的是《中国文学发展史》,说陈子昂的论述“都是符合法家思想的治国之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