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是中国传统的说法;西方哲学有metaphysics的说法,我们认为“形而上学”。西方“形而上学”的意思,是要研究一切“万有”之“上”或之“外”的“存在”(BING)。meta-physics是在physics之“上”或之“外”的意思,也是“超越”的意思。physics在希腊有“生长”的意思,所以metaphysics又有在“生长”之“上”之“外”的意思,或是“超越”“生长”的意思。这就是说,metaphysics乃是研究那“超越”“生长”的“不生长”、“不动”的东西。于是,所谓meta又有“在……之后(面)(背后)”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雨在義山     
讀義山詩,發現“雨”是其詩作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字。不論從人們常講的“意境”、“氛圍”、“形象”意義上,還是從稍稍拗口一點的“語象”、“詩境”的角度上看,“雨”是構成李商隱的詩的一個重要的因子。其重要性,當不在義山喜用的“金”、“玉”、“蝴蝶”、“柳”、“草”、“燭”、“書”、“夢”等等之下。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一词先秦时期已见,如《诗经·小雅·楚茨》:“献酬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从古至今,“礼仪”二字经常一起使用,似乎“礼”就是“仪”,“仪”相当于“礼”。其实“礼”与“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这个约定俗成的定名,是近数十年的事。根据我统计,从甲骨文发现至今总有SO个异名,可能还是一个保守的数字。从命名的方式来分析,大致可分为如下六类:1.以质料代名。如称“龟”、“龟甲”、“甲骨”、“龟甲兽骨”等。2.以文字内容属性命名。如称“卜辞”、“贞卜文”、“贞卜文字”、“商卜文字”、“甲骨卜辞”等。3.以书写文字方式命名。如称“契”、“契文”、“殷契”、“刻辞甲骨”、“兽骨刻辞”、“甲骨刻文”、“书契”、“刀笔文字”等。4.以文字所出遗址命名。如称“殷墟文字”、“殷墟遗文”、“安阳遗宝”…  相似文献   

5.
殷墟甲骨“”字疏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其与“往”并非一字。专家们对其释读有不同的看法,但皆有未谛之处。实际上它就是“”的异构,即“桎“字。它在甲骨文中有“给……戴上足械”;“执捕”、“被执捕”、“被执捕的人”;“攻伐”、“进攻”几种含义。  相似文献   

6.
彭华 《寻根》2003,(6):84-85
名片是现代人重要的交际工具,时髦而又不可或缺。推本溯源,名片并非舶来品,在中国古已有之。名片,古称“名谒”、“名帖”、“名纸”、“名刺”、“门状”、“门刺”、“飞帖”、“手刺”、“子”、“下官刺”、“爵里刺”、“长刺”、“名”、“刺”等。至迟在汉代,名片已经相当流行了。据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古人通名,本用削木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刺”(《陔余丛考》卷三十“名帖”条)。宋高承编纂、明李果校补的《事物纪原》卷二也说:“汉初未有纸,书名于刺,削木竹为之。后代稍用名纸。”根据《史记…  相似文献   

7.
吴正格 《寻根》2012,(2):54-56
“粥”的本字是“鬻”。字中的“鬲”,为最原始的煮粥器,是猿类进化为人类的物象标志。“粥”置“鬲”上,兹证是野蛮到文明的食象标志。人以口喝粥,“人”加“口”就成了“史”。因而,这一碗粥里就装得下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8.
王珂 《世界文化》2014,(7):31-33
一 读到《沙郡岁月》这个书名,我还为它的副题吸引:“李奥帕德的自然沉思”。打开它,那一串串引人的题目艺术地铺展:“沙郡年记”“地景的特质”“乡野的情趣”“消失的野地”……再翻,还有章节小题:“年轮泄露的历史”“伐木工具的历史寓意”“大草原生日的葬礼”“谁为裂叶翅果菊哀泣”“沼泽挽歌”“像山一样思考”“关于自然的精致品味”“如果雁的音乐不再”……  相似文献   

9.
赵瑛 《华夏文化》2006,(2):17-19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中,对于“天下”与“君”之所指,学者向来无太大争议,大都认为“天下”即指“天下之民”,是封建帝国辖域之内的民众;“君”即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君主。学者们的主要分歧集中在对“主”、“客”这一对关键词的理解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说“主”意即“主人”,“客”意即一、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之辨“客人”。俞荣根先生就持此观点,认为“黄宗羲的这…  相似文献   

10.
岳洪彬 《寻根》2012,(4):62-63
“鲜”,会意字,从鱼、从羊。“鱼”表类属,“羊”表味美。这是字典上的解释。在我们现代语言中,鲜字常被解释为“新鲜的”“鲜艳的”“少见的”“鲜美的”等意。至于鲜字的来历,则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1.
日前在意大利威尼斯落幕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下称“双年展”)以“百科宫殿”为主题,希望以宫殿的形式展现当代艺术与历史传统百科全书式的一种融合。2013年“双年展”的“国家馆”“主题展”及“平行展”有近百国家及地区的艺术家作品亮相。除“国家馆”及“主题展”外,“平行展”更是“双年展”重要看点。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图腾。这些图腾多多少少反映出这个国家的个性。如称中国为“中国龙”,美国为“美国鹰”,印度为“印度象”等。俄罗斯,通常被称为“俄罗斯熊”或“北极熊”。俄罗斯人被称为“熊的传人”。报刊上频频出现的“为什么英国是熊的朋友”等言论,显然是把“熊”看成了“俄罗斯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民族性格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忍”、“让”、“和”、“不争”。我们从民间的许多格言中即可窥其一斑。比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受胯下之辱”;又如“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再如“先让一步,然后到手”,“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它们表现的是一种尽可能息事宁人的忍让,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邓小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与发展”。顺“和平与发展”则昌,逆“和平与发展”则亡。“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开放与交流”,只有“开放与交流”才可能得到“和平与发展。”环顾世界,地...  相似文献   

15.
贾峰 《华夏文化》2013,(4):39-40
《说文·玄部》云:“玄,幽远也”。“玄”,本是指一种颜色,该色近黑而有赤色,也泛指黑色,后来被引伸为“幽远”,再由“幽远”引伸为“深奥”之意。最早可见《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将“道”的深奥难测形容为“玄”。  相似文献   

16.
“民瓷”精品 火爆拍场 初涉瓷器收藏者往往只是钟情“五大名窑”、元明“青花”、“清三代”彩瓷,却对民国瓷器(下称“民瓷”)不屑一顾,许多藏家亦认为,“民瓷”难登大雅之堂。由于不受藏家欢迎,拍卖行也鲜有“民瓷”举槌。其实。这是一种严重误读。近来。一些中高端拍卖行的预告显示,“民瓷”数量正在增加。尤其日前结束的数场拍卖,高价“民瓷”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7.
一、大雁塔塔名的演变西安市南郊有一座中外闻名的佛塔———大雁塔。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为妥善保存玄壮大从印度取回的经像,经皇帝批准,由玄壮大主持,在慈恩寺建造一座佛塔。从建塔到唐末,塔的名称很多,如“慈恩寺塔”、“慈恩塔”、“慈恩寺浮图(屠)”、“雁塔”、“宝塔”、“瑞塔”、“香塔”、“仙塔”、“华塔”、“飞塔”、“涌塔”、“化塔”、“人王塔”等。“慈恩寺塔”、“慈恩塔”与“慈恩寺浮图(屠)”是规范的专有名称,使用最多。因为它建在慈恩寺内,是按照“塔以寺名”的规律(习惯)而取的。在庄重的场合、在诗文的题目中,…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民间舞蹈“刀郎麦西莱甫”之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缘、叶尔羌河下游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自古以来被称为“刀郎”,这里的维吾尔人自称“刀郎人”。“刀郎人”世代喜爱民族古典音乐“刀郎木卡姆”和民族传统舞蹈“刀郎麦西莱甫”。麦盖提县夹塔克乡人民在继承宝贵民族艺术遗产“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四莱甫”方面尤为突出。1996年11月文化部授予该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刀郎木卡姆”、“刀郎麦两菜甫”艺术活动,在主盖提县民间源远流长,最早兴盛于央塔克乡等地。这里的先民们用电肠制弦做弹拨乐器“卡龙”琴和“刀郎热瓦南”,用马鬃制弓造…  相似文献   

19.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唐人李善在《文选注》中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依李善注 ,诗中“未若托蓬莱”之“蓬莱”系仙境之代称 ;而“安事登云梯”之“云梯”则指“仙人升天 ,因云而上 ,故曰云梯”。与此相关 ,他还将“进则保龙现”、“退为触藩羝”之“进”、“退”解作“求仙”与“处俗”。如此注解 ,自然与诗题“游仙”吻合。但后世却出现了一些与李善注不同的观点。如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卷八注“进”为“仕进” ,与李善解作“求仙”不同。晚清以来 ,又有不少学者作了一些新的解会。黄季刚认为 ,郭璞《游仙诗》系“摅其忧生愤世情 ,…  相似文献   

20.
《公羊传》开宗明义提出“大一统”之说,这种学说在该书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虽然在民族问题上表达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标准则是文明和道德进化的程度而不是种族,并且“诸夏”与“夷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公羊传》的“大一统”与“夷夏之辨”是一体的。但是经过宋、明士大夫以及清初反清士人的宣扬,“夷狄”与“诸夏”的界限被绝对化了,加上康、雍、乾三朝对“夷夏之辨”说的压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取消清政府合法性的学说。清代今文学者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龚自珍都对“夷夏之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论证“大一统”与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