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岁之前,孩子们倾向于将心事说给父母听,遇到问题,父母是他们最先想到的。可过了这个年龄,顺序就倒过来啦。他们的听众依次是朋友、老师、顾问,最后才是父母。只有对孩子生活了解,才能去帮助他们。费城坦泊大学心理学教授对20000名青少年进行了3年的调查,发现那些能经常和父母们谈论日常生活的孩子,学校生活顺利,吸毒和酗酒的也少。下面这7个步骤也许可以帮助父母们打破和孩子之间那堵沉默的墙。一、创造谈话环境青少年往往对于坐下来谈话感到不自然,你必须创造一种环境,使他们感到自然,这样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才会习惯于找你。  相似文献   

2.
从有些父母的角度来看,不让孩子做事情,是呵护孩子的一种表现。他们会对孩子说“:不行,你别做了。”父母说这些话的意思可能有:你还小,还不到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用做;你做不好这件事,别捣乱了,等等。可是他们没想到,孩子经常听到“不行,你别做了”之类的话会渐渐变得胆小懦弱,因为“不行,你别做了”这种反向的负信息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消减了一分自信,就增添了一分自卑;剥夺了一分自然,就强加了一分呆滞。当自信、自然和自尊都被吞噬之后,生命的灵性之根也就折断了。每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潜能。孩子最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和…  相似文献   

3.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孩子总是特别乖,父母说什么都听,可到了4岁左右,孩子开始不那么听话了,开始会说“不”了,这让父母很苦恼,于是,“你以前很乖,现在越大越不听话了”就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其实,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不顺从家长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3-5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成长,一种进步。父母应该就事论事,理解并引导孩子,不能简单而不加考虑地说:“你以前很乖,现在越大越不听话了。”经常听到父母的这种评价,孩子会不知所措、莫名其妙,还会产生自卑感,感觉自己很无助并开始否定…  相似文献   

4.
《山东教育》2008,(7):126-126
孩子做事拖拉是令父母头疼的事,有时父母怎么催促都不管用。难道是孩子故意想让父母生气吗,当然不是。孩子对时间的感觉跟大人不同,他们某种程度上生活在“没有时间”的状态下。当父母催促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8点钟你必须到幼儿园!”这话让孩子听起来很抽象,他们对此根本不理解。  相似文献   

5.
推荐金句:“记得从前的我升级时也很紧张……”孩子往往对爸爸妈妈的童年很感兴趣。不相信吗?跟孩子翻翻你的旧相薄就知道了——“妈妈小时候很可爱啊!”、“爸爸,为什么你的鞋子那么高?”所以,当孩子因为升级而感到紧张,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指导,孩子会更有亲切感呢!孩子害怕什么?试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感觉——是啊,会怕新老师太凶、会怕与新同学相处得不好、会怕新课程太深,应付不了等。而且更会希望回到从前,和自己的好朋友同一班!父母那时候怎样消除紧张的感觉呢?或者,他们当时最需要什么?父母把经验告诉孩子,让孩子感到父母…  相似文献   

6.
你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别人请客,让父母把孩子也一同带去。有的父母生怕“吃亏”,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说:“多吃点儿,不吃可白不吃,反正不是咱们掏钱。”这对于大人来说有时像句玩笑话,但对孩子这么说就很不合适,这会给他们造成一种印象,吃自己不花钱的东西就得多吃,否则就亏了。贪图小便宜的念头就会在不经意中产生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最近有几位家长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当他们问自己孩子问题时,总是问不出什么答案,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这几位家长大致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经常问孩子一些相同的问题。如:“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上课发言了没有?”“今天学了什么?”……经常是这样,孩子当然没有与你交谈的兴趣。这里提供几种有利于与孩子交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做谈话的发起者。要引导孩子们说话,成人得有想像力。比如问“告诉我,你今天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一项调查对父母与孩子的“互爱”认同度做出了这样的“结果”:80%以上的家长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只有30%的孩子予以“认同”,大多数孩子对家长的爱,不仅不觉得是爱,相反觉得“讨厌”。这个调查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笔者一时还无法判断,但引起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到底应该是如何“模样”呢?有人说,你的档案在别人的心里,同样,父母的形象在于女的心里。当“我期望中的爸爸妈妈”这一既严肃又有趣的话题出现在一群中学生面前时,你想象他们俨然成为“考官”,对自己的父母“评头论足”时,会是一副什…  相似文献   

9.
常常有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做了错事后,会咬牙切齿地说:“这一次饶过你,下一次再这样,我非揍死你不可!”而等到孩子再次犯了错误后,家长还是那一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看出了家长的弱点,不但改不了错误,反而变本加厉。我的一个外甥就是这样,他上初一的时候就迷上了游戏机,以至于不思学习,经常旷课,偷拿家里的钱,甚至哄骗父母,以学校收费为名,把要到的钱拿去玩游戏机。父母对他毫无办法。在一次交谈中,我问他:“你最初是怎样迷上游戏机的?”他向我作了“坦白交待”:“开始我并不敢去玩,恐怕被爸妈知道。后来试着玩…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11.
●爱而坚定的正面交锋,是比暗中监视更好的一种方式。●监视是一种权力,权力意味着不平等。靠这种无所不在的监视来进行控制,我们究竟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下一代呢? ●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对家长来说“会爱孩子”,对孩子来说“信任父母”比什么都重要。●当代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秘密,让他们有一片自己的“野地”,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小孩子了。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负责的,不要再把我们当小孩子看了,我们已经长大!●当你意识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你意识到自己难以面对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孩子被看成是全社会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孩子称呼父母直呼其名……美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是:“我爱你!”“孩子,你很棒,父母为你自豪!”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费用方面很抠门,有时还很“残忍”,经典的故事是:孩子跌倒,家长不会去帮忙,让他们磕磕碰碰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13.
身为父母,恐怕都有被孩子纠缠不止的时候。当你想完成自己的案头工作时,当你手忙脚乱整理房间或准备晚饭时,他却拿着一幅自己刚刚完成的得意之作,在你眼前晃动,期望得到你的关注和赞赏……这时,我们会是什么反映呢?心情尚好时,会和气地说:“妈妈过一会儿再看,好吗?”若是心绪不佳,大概会简单地吼一句:“看不见我正在忙着吗?”殊不知,就是在我们如此简单地对待孩子的时候,他们那本来如向阳的花朵一样向我们开放的心房就关闭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扉再难以开启,冷漠、怀疑代替了原有的热情和信任。那时,我们很难对他们进行…  相似文献   

14.
张钦 《幼儿教育》2003,(4):49-49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学习新词的途径很多,如父母直接教授、从动画片中学习、听别人交谈时学习等。事实上,从听别人交谈时学习新词在他们的词汇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些词汇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直接教授的情况下孩子很难学会,需要有较多机会听到别人的交谈。例如,一些孩子在学习使用人称代词“你”“我”时就经常犯错误,他们常把“你”和  相似文献   

15.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么说:“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家长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干什么不像什么”。不知道这些父母在责怪自己孩子的同时,是否想到孩子在你的指责之后会失去自信心,失去自我价值。也许,父母这  相似文献   

16.
父母经常同孩子倾心交谈,不仅能开智、娱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水平,而且也是创造良好家庭气氛的重要条件。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几种交谈方式要注意改进。(1)是非问答式。很多父母不注意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同孩子交谈时,只要孩子作“是”或“非”的简单选择。如: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能一语道中孩子的心事,主动分享他的成就与愉悦,孩子自然会喜欢和你说话。第一,把自己也变成孩子。父母是否拥有一颗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抛开“大人”、“父母”等身份。当你接纳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纳你。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家里的大人老是说:“你这孩子怎么啦,真是一分钟也停不下来,更别说安安静静地坐上五分钟了!”我不明白小孩为什么一定要安静地坐着,而不能好好地玩呢?有时候我们玩时不小心弄出点声音———并不是很大声的,大人们就会说:“你们就不能安静点吗!”当我们没听见时,他们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我们训斥一顿;如果我们敢再多说一句,每个小孩都会知道下面会有怎样的“暴风雨”来了。在大人面前,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时间不是被大人管着就是被作业绑着,很少有权力玩久一点。有的父母管得很严,有的家长给孩子报一…  相似文献   

19.
在我周围,很有几个“擅长”处罚孩子的年轻父母。只要孩子有了错误,动辄非打即骂,罚跪罚站、断水断食;甚至自己有了不顺心的事儿,孩子也会成为他们的“出气筒”和“替罪羊”。事后,你要是问问他们为哈这样做,他们不是跟你打哈哈,就是说不出个米麦豆子来。因为他们对孩子所实施的打骂之类的处罚,几乎无一打在理上,孩子在被打骂之后,也想不出自己的闪失在那里。其实,不少孩子的“胡作非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因此,对这些孩子的‘处罚”,就应以疏导为主,惩戒为辅,而这种带有家庭惩戒性的处罚,也是一个很有讲究的事…  相似文献   

20.
当孩子进入中学,你会发现孩子不再是以前的乖宝宝了。他们不再愿意做父母的“小尾巴”,不再把父母的话奉为圣旨。他们更喜欢与同龄人呆在一起,更喜欢参考同龄人的意见。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会与同龄人在一起,他们不得不考虑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得不面对同龄人施加的种种诱惑。此时孩子也就进入了我们常说的“少年叛逆期”。可是,少年毕竟还是孩子,思想很单纯,所以,家长一不留神,孩子就会与一些“问题少年”混在一起。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国外的家庭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给出的建议,来看看吧!家长教孩子如何面对来自同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