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合传播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形态是近年来出现的,但是作为一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就存在。论文从"言、象、意、融合"、"诗、画融合"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融合传播思想的根基是中国古代以"象"为核心的体悟式思维,最后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对当代融合传播所带来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朝鲜汉文学,作为汉字文化圈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研究者对其关注已久。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者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大致形成传播与影响之文类研究、传播与影响之母题个案研究、传播与影响之文本内结构元素研究等三大版块,成绩斐然。但相关研究亦存在不足,如名著研究拥挤、"X+Y"模式与有意误读等,可以视为国内某些文本研究传统流弊的延续,有引起足够关注与适度调整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女性出游行为特征新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旅游史研究中,女性旅游现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者很少从性别角度来讨论男女两性旅游行为的差异.人们所说的旅游往往就是男性旅游,女性旅游行为较少受到关注和研究.而在现代女性旅游兴起并普遍化的背景下,从探究中国古代女性旅游行为特征入手,来研究中国女性旅游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发展女性旅游和大众旅游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是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本文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论述:一.官宦之家的女性依从主人而发生的旅游行为;二.乐妓依附于男性的游历,提出中国古代女性旅游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对男性的依附性.同时,也论及女性旅游行为的其它次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宗教具有密切的联系,无论从文化渊源还是从律令的制定、执行或者施行上都可以从中寻找出其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踪迹和烙印。中国古代法律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古代原始社会的巫术、祭祀、敬鬼神等宗教活动对法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王权神授的影响下,将人为意志的法律与对天的崇拜完美的结合起来,法律成为来自神意和上帝的恩赐,只要虔诚地尊奉上天,必会得到上天的惠顾,"王权神授"成为远古时期典型的宗教信仰。同时,"神明裁判"、"礼法并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法律原则,并对执法、行刑与道教、佛教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越两国关系的不断变动和发展,中国学界关于古代中越关系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首先,发掘、整理和出版了一大批中越古代文献材料,为古代中越关系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梳理和构建了古代中越关系史的发展脉络,为中国古代中越关系研究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最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越关系研究逐步突破了传统侧重于政治、军事交往史和朝贡贸易的局限,向重视民间经济交流、文化典籍传播、思想观念影响、人员流动融合等多个层面拓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和宗教学调查表明,在人类60亿人口中,信教的人比不信教的人多得多。《科学美国》杂志通过调查,发现美国有40%的科学家信教,其他园家科学家信教者也大约是这个比例,诸如牛顿、爱因斯坦、开普勒等大科学家,都是信仰上帝的人。  相似文献   

7.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研究价值。本文以历史为线索,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歌的起源、发展进行探讨。以大量可考证的史籍资料证明,民歌来源于社会生活;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演变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古代民歌的发展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热爱和熟悉中国民歌,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音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容俊 《寻根》2004,(3):17-21
人类在远古生产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是人类科学的根本来源.在人类的初期,巫教与科学交织在一起,愈往前追溯历史,巫教信仰与科学的关系愈密切.巫术必然涉及科学的领域.中国古代的巫术对科学有巨大的影响,尤其在医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保留了不少起源于巫术的影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文如其人"之论,认为诗像人一样,是一个血气灌注的生命有机体,是人内在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因此常常以人喻诗、以人论诗、以人评诗。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理论的鼎盛时期,"诗眼"说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晚唐五代出现了大量研究诗法诗格的著作,对于字句锤炼及"诗眼"问题颇多论述。"诗眼"说发展到宋代,不但正式提出了"诗眼"这一规范化的范畴,而且对"诗眼"的内涵、结构、功能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且扩大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以研究诗法句法为着眼点,以提炼"警策"之句、之字(眼)为关键,以"以少胜多"为表达效果的"诗眼"说不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形成共识、论之者众,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所及,传到了海外,特别是在日本和朝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化交流》2010,(1):13-14
10月21日,由北京首都博物馆承办的《中国古代文人展》在布鲁塞尔市中心的ING银行博物馆开幕,来自比金融界、企业界、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约500人出席开幕式。走进展厅,面前是一幅巨型中国古代文人像。展览通过中国古代的笔墨纸砚、书法绘画及文人的各种文房器玩和书斋.  相似文献   

11.
陈新 《华夏文化》2004,(4):16-18
家范,亦作家训、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它是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的权威,对子孙族众的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齐家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它源于古人生活实践,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和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的传播主要包括语内传播和语际传播,文化意象的错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经历了历史空间的行旅,从古代穿越到现代,译者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产生文化意象的"失落"。这一点从各家对老学的注解可见一斑;其次,《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被省译、误译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外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有的是因为翻译底本的选择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因为文化意象的在异域文化中的空缺所致。总而言之,文化意象的错位大大影响了《道德经》的翻译文本质量和《道德经》的对内、对外的传播。梳理并分析《道德经》中的文化意象错位,既是文本传播的需要,也是翻译活动文化转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对梦的理解和占卜何满子古典心理学认为,梦是从生理现象中最早分裂出来的心理现象之一。焚的下意识性,它的如同植物神经一祥地不受意识自主控制的奇妙作用,使现代科学家至令也未能彻底究明其机制;最灵敏的电波仪也只能测出它的运作形式,而无法昱示梦象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德"的最初始的意义是利他、惠民.以后言德,都是初始意义在不同领域的延伸.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崇尚德治的,孔子关于理想的德治境界的认识,不是文武周公统治时期,而是<礼记·礼运>篇所谓"天下大同"的状况,其实是后人对原始社会无剥削压迫的"公平"状况的理想化描述.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到周初已发展得较为系统,而德治一直是以"以民为本"作为落脚点的.董仲舒在改造先秦儒家理论时,巧妙地将民本论组装入"天人合一"的理论中.此后,民本论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施政时不敢公开违背的信条.  相似文献   

15.
小说在中国古代地位很低,被称之为"小道",但它的创作和传播情况并不亚于正统的诗文。既然小说的地位不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文献收录它,甚至官修大型图书也要大量选入刊行?主要是因为小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作用。历代丛书和类书编选小说,尽管不是从小说文体的意义出发,但它们的编选对于小说起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传播作用,特别是在序跋中弘扬小说的社会作用,客观上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小说观念朝着有利于小说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中国古代公共服务思想进行了溯源,对其中的代表性思想进行了分析,并从现代公共服务的涵义、类别和供给方式出发,对中国古代公共服务的实践进行了归纳论述。  相似文献   

17.
具有天赋的肯年人能否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取决于众多的因素。首先是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这里说的是对“科学活动”,而不是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我们对青年的引导常常是不正确的,我们总是要求每个青年一定要喜爱某一门学科。我们应培养他们对创造性的理性的活动,诸如对解题、猜谜和智力游戏的爱好;对独立思考的爱好,更为重要得多。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一经产生,下一步就该培养  相似文献   

18.
王刚 《华夏文化》2000,(3):25-26
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其传播与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古代,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并不是唯一的,如景教(基督教中的一支教派)、伊斯兰教、拜火教等等,  相似文献   

19.
文化选择与古代科技邢冬梅西方科技史和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比较研究显示出一个非常明显又饶有兴味的事实:在12世纪前始终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并没有促成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但这种以大一统技术为基本特征的技术体系,在传至西方后恰恰成为构造了当今科...  相似文献   

20.
从古代绘画发展史来看,经过魏晋画家的努力,流畅完整的线条加上合理的敷色,已构成了固定的程式,绘画观念殆需有所突破。"凹凸画法"的传入,使得中国画家对体积、空间和立体感有了更新的认识,并做出尝试。本文试从文献记载中的"凹凸花"着手,探讨"凹凸画法"的表现程式,以及对中国古代绘画语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