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6月,王建民军事摄影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厅里,悬挂着反映我军面貌的各种题材照片一百一十六幅,其中绝大多数是对越自卫还击前线的战地新闻照片。这些作品吸引了首都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广大观众。一位女摄影工作者面对这些照片泪流不止,她说:“我看到了真正的战地新闻照片,发现了新闻摄影的魅力所在。”在留言簿上,几位大学生写道:“拍好‘最可爱的人’的人,也是最可爱的人。”来自云南边防的战士们写道:“军功奖章也有你一枚。”(一) 王建民是新华社的军事摄影记者。去年夏天,他在对越自卫还击前线拍摄了两千多幅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北京日报在新闻摄影报道上有不少改观,摄影记者拍摄了一批新闻性强、有特色的新闻照片,一些摄影作品在北京市和全国获奖;编辑在新闻照片的版面安排上冲破了一些旧框框,用通栏大照片作头条。甚至在一版出画刊,在“全国报纸第一版运用新闻照片好版面评比”中获一等奖;第十一届亚运会报道,进一步打破常规,编报以新闻照片为中心,出版彩色照片专刊,给人面目一新之感,版面编辑获“全国亚运会优秀新闻作品”特别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北京日报编委会领导,特别是总编辑刘虎山重视新闻摄影工作,不断挖掘新闻摄影潜力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欣赏新闻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新闻特写照片。比如1956年至1986年30年间,“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最佳新闻照片的29幅作品中,就有8幅是特写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视觉表现力和震撼力打动了评委,赢得了观众。应当说,近几年,我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在新闻摄影特写的表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并拍出了不少好作品。如王文澜拍摄的《聂卫平》,以及他参加全国体育摄影十佳评选的人物特写作品;郭建设的《最后的护理》;王援朝的《奉献——全国劳模曾乐》等。这些作品不仅被多家报刊选用,而且在国内  相似文献   

4.
新闻摄影是党的新闻工作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同文字报道一样,是宣传党的政策,反映在四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它不同于文字报道的地方是以相机为手段,通过可视形象来发挥它独有的作用。我们党的新闻摄影事业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发展起来的。老一代摄影工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出生入死,深入战地,深入群众,拍摄了不少反映时代进程的新闻照片。这些照片在当时起到了团结人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结束的’99年度人民摄影报新闻摄影评选,与以往中国新闻摄影界举办的各种评选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高起点、高难度、高追求”成为本届评选的最大特点外,一些未见诸报端或主流新闻媒体没有刊发过的新闻照片的获奖也成为一道风景。 相对大多数新闻摄影评选要求“参评照片必须见过报”这一规定来说,此次未见报作品的参评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突破,但优秀新闻照片未见报多少令人有些遗憾。因为这些作品并不是拍得不好,而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些编辑不大懂新闻照片,缺乏图片意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摄影照片见报通常是两种情…  相似文献   

6.
照片新闻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它以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它通过新闻形象向读者传播新闻信息和内容。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叫做“一图胜千言”。我国报界也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可见,新闻图片相对于报纸来说是何等重要。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作品《父与子》中说: “一张照片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用书本来说,可能需要一百页的篇幅。”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在《论新闻摄影》一文中也指出: “新闻照片能使读者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视觉上的美。”因此,新闻照片比文字报道简洁、生动。  相似文献   

7.
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根乾拍摄的《喜相逢》,几年过去了,但仍然经常闪入眼底,浮于脑海。这就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魅力。这幅作品,曾获河南省1985年新闻照片一等奖,同年获省新闻摄影展览二等奖。新闻照片和其他诸如艺术照片、广告照片一样,可以使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手法。《喜相逢》属中景照片。中景照片比较难拍。它是以情节取胜的一种表现手法。王根乾同志在谈体会时曾经写道:“过去拍母女相逢,一般都是落泪,这张照片哭中有笑,笑中有甜,人物之间感情协调,画面真切活泼。”他说得对。拍摄中景照片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关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分类和关系上,许多问题一直扯不清。在摄影实践中,也存在着按新闻摄影的标准去要求艺术摄影,或按艺术摄影的要求去对待新闻摄影的问题。一幅优秀的新闻照片是不是一幅艺术摄影作品?对于这个关系着两种摄影分类的核心问题,至今看法不一。我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新闻摄影的双重性认识不足或没有认识。新闻照片是具有双重性的。即:优秀的新闻照片,是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照片;是艺术性强的新闻照片。对优秀的新闻照片来说,它的新闻性是第一性的,艺术性是第二性的。  相似文献   

9.
改进新闻摄影宣传,一是提高认识,一是提高质量。先讲提高认识,新闻摄影确实有文字报道所起不到的独特的作用。好的新闻照片、直观、形象,意思一目了然,读者一看就懂,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宣传要重视新闻摄影,应该是一种起码的、基本的意识。把新闻摄影作为报纸宣传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看待,这不仅总编辑应该明确,也是全体办报人员所应有的共识。要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总的来说,要承认我国新闻摄影的水平还不高,使人喜爱、给人启迪、引入思考的新闻照片还不多,一般化的照片多,质量高的照片少。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好的新闻照片呢?我个人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导向正确,照片所反映  相似文献   

10.
一、突发新闻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外新闻照片给人们脑子里打下烙印,使人过目不忘的是哪类照片呢?是突发事件新闻照片。1988年《世界新闻摄影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观众挤倒了展板,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突发事件新闻照片。如《浅沼遇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在我国的新闻摄影史上也产生过一大批优秀的突发事件新闻照片。如《日军轰炸上海南站》、《洪水  相似文献   

11.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12.
新闻和摄影是报纸腾飞的两个轮子,图文并茂使报纸虎虎有生气,群众喜闻乐见。本刊“新闻摄影”栏从今年第一期起增加画页,所刊的照片以新闻照片为主,介绍一些在提炼主题、表现人物神态等方面比较成功的摄影作品。欢迎广大摄影爱好者在提出办好该栏目意见的同时,也提供照片,供选用。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前,合众国际通讯社的战地摄影记者荣井智雄在越南拍摄了一组题为《美好时期的梦》的一组照片,并因此而荣获了1968年首次颁发的普利策专题摄影新闻奖。从此专题摄影以其打破单幅新闻照片报道的局限,通过多幅照片的有机组合,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新闻事实,记录历史而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并被世界广泛采用。近几年,随着国内报业向着“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方向发展,新闻专题摄影也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仅1997年中国新闻摄影奖大赛收到的参赛作品中,专题摄影就占到了70%。在新闻专题摄影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之时,捕捉其主要特征、研究其内在组合规律刻不容缓地摆到了摄影记者面前。  相似文献   

14.
"形象价值"优先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摄影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历来被认为是新闻照片拍摄和评价的两大要素。长期以来,许多新闻摄影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都认为在这两大要素中,新闻价值是首位的,因为新闻摄影是属于新闻范畴而不是属于艺术范畴;读者看新闻照片主要是看新闻。我曾经也是持这样的观点。作为一名新闻摄影教育工作者在近几年教学实践中,我曾多次让同学们分别在任何报纸和指定报纸上选择自己最喜欢的10幅新闻照片,在多次交流中发现有两点共性:一是同学们选择照片的  相似文献   

15.
此为2003年4月1日《洛杉矶时报》刊登的记者布莱恩拍摄的战地照片,事后查明它是由电脑将两张照片合成的。2006年3月24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结果揭晓,单幅新闻照片《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获经济与科技类金奖。消息传出,便引来一片质疑,许多人认为这幅照片是电脑合成的。几天后,该照片作者承认那确是拼接照片,“华赛”组委会随后决定撤销“第一爆”作者的获奖资格。这件丑闻,其实也是新闻照片制假之风日盛的一个直接恶果。人们不禁要问:假照片一旦泛滥,媒体的公信力如何维系?洞开的“后门”:数字技术带来的制假便利2003…  相似文献   

16.
摄影记者应该下功夫拍好新闻照片,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照片又脱离不开文字的作用。文字不仅可以补充照片画面形象之不足,而且可以为照片提供“画外音”,两者相得益彰。为什么必须重视新闻摄影的文字手段呢?一。新闻摄影固然有“一图胜千言”之长,却也有“天文不成图”之短。没有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不可能成为新闻照片。“让照片说话”,是强调抓好新闻现场瞬间形象,拍出更好、信息量更大的照片来。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轻视文字写作。二、同一幅新闻照片,好的文字说明为照片增辉,文字平平也会使照片失去进力。三、文字可以弥补照…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24日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借科索沃危机悍然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空袭,空袭行动一开始,中国新华社迅速作出反应,立即派出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赶赴南斯拉夫战地采访,几乎天天向国内、国外发出战地新闻照片。中国新闻摄影记者在外国战地采访,这是中国记者的光荣,是中国新闻事业、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标志。想那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大家讲到“荷赛”,讲到中国新闻摄影如何走向世界的话题时总是望洋兴叹。那时每当世界上发生地区冲突、发生战争时,我们国内的报纸采用的照片大部分是通过新华社播…  相似文献   

18.
本期封面照片《奥马伊拉的痛苦》是获得一九八六年第二十九届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突发性新闻”系列照片一等奖作品中最杰出的一张。它的作者是美国联系新闻图片社法籍摄影记者富尼埃。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凶猛无情的火山熔浆冲毁了许多村庄和家园,数以万计的人不幸蒙难,天真可爱的奥马伊拉在这场灾难中丧生。作者目睹和拍摄了小奥马伊拉在泥浆中挣扎求生和期待救援的全过程。这些照片不仅表现了奥马伊拉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富尼埃的深切同情。作  相似文献   

19.
新闻照片是用照相机照出来的,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摄影记者应该把主要功夫,用在拍好新闻照片上。对摄影记者的检验,最根本是看他能否拍出好的新闻照片。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摄影记者不仅不应忽视文字的作用,而且应该努力熟悉和掌握这一手段。提高文字水平,不仅可以补充照片画面形象之不足,而且可以更大、更好地发挥新闻照片的效能。为什么必须重视新闻摄影的文字手段呢?一、没有文字不行。新闻摄影固然有“一图胜千言”之长,却也有“无文不成图”之短。没有文字说明的新闻照  相似文献   

20.
优秀的新闻照片都具有深刻的内涵。人们热切盼望形象真、角度新、内涵深的新闻摄影佳作而世。因此,我们要想加快新闻摄影改革的步伐,就不能不对新闻照片的内涵进行探讨。 一、新闻照片的内涵标志着摄影记者对新闻主题理解的程度 《中国记者》杂志副主编许必华说过:照片是摄影记者“经过大脑思维选择被摄物的,所得作品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