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向池塘投入一块石头,可以产生一系列同心圆的涟漪。海啸就类似于这些涟漪。只是产生海啸的不是石头而是具有更大能量的地理运动,如海底山体滑坡、海洋岛屿的塌陷、火山爆发、地震。甚至是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球等都有可能引起海啸。到目前为止,引起海啸最常见的原因是海底地震。海底地震通常发生在消亡地带,这里是新的板块产生、旧的板块消亡的地方。当海洋板快与陆地板块的边缘相互卡住时,就会慢慢积聚能量。当两个板块互相分开后,由于能量突然释放就会造成断裂,部分海底上升,部分海底下沉,仿佛上帝伸出无形的…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成因是地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有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比较流行的是大家普遍认同的板块构造学说。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板块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壳运动的所有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1500万年后日本列岛将从地球上消失近年来,日本政府对在日本周围板块沉没处形成的海沟进行了勘查,发现海沟有增堆型与浸蚀型两种。增堆型是海洋板块上的堆积物被冲刷下来,在海底陆地侧面重新形成新的地壳。浸蚀型海沟是海洋板块不断地冲撞和浸蚀后的陆地板块碎块移...  相似文献   

4.
在海洋可控源甲板监控系统中,需要通过工作站来设置位于海底的电磁采集站和发射机的初始参数,工作站通过接收铠装电缆传回的相关数据信息,对发射机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的显示和监控。鉴于此,介绍了海洋可控源甲板监控系统和经纬度坐标转换算法,研究了在.NET Framework系统平台下应用Socket、多线程、GDI+和Open GL等相关技术对海洋可控源甲板监控系统中的实时数据信息进行动态的监测。基于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利用模块化的编程设计方法,经过大量的测试实验和检测证明,海洋可控源甲板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稳定、显示和监测的效果良好,也可用于类似的工业场合。  相似文献   

5.
为了尽早地预警赤潮的爆发,在近海岸附近布放分布式移动浮标无线传感网,即海洋移动浮标,在每个浮标上安装有测量海洋理化参数的传感器,包括色度、溶解氧、盐度、pH值、温度、光照强度等传感器,传感器所测量的数据通过无线射频方式,从一个浮标节点传输至另外一个浮标节点,经过多跳通信传输后,数据发送至汇聚浮标节点。汇聚浮标节点调用GPRS模块将数据发送至岸上基站。该传感网络能够实现对水体环境的实时监测,所获得的海水环境参数能够通过无线网络将信息传输到岸上基站,岸上服务器通过上位机软件直观地呈现被观测水域的变换状况,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为赤潮预警预报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6.
许多人以为,只有陆地上才经常发生地震。不,在深深的海底,地震发生的频率更高。据统计,全球80%的地震都集中在幽深的海底。特别是在太平洋周围海洋平均深度4000米以上,终年暗无天日的海沟里以及它附近与群岛区的深渊中,尤为多见。海底地震是异常猛烈的,这些地震每年释放的能量,足以举起整座喜马拉稚山,其爆炸力  相似文献   

7.
一、文意概括法   ××社华盛顿 10月 23日电,专家们今天说,从销密的卫星数据中整理出新的海底图,其详尽程度是过去海底图的 30倍,把他们与船上探测获得的大比例尺海洋图加在一起,可以使科学家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不同地点的海洋深度。  美国国家海洋局和大气管理局的沃尔特·史密斯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此外,这些海底图还可以更加清楚地显示数百万年来地球板块是怎样移动的。   文中第二段中“此外”指的是 ( )   A.除了可以与船上探测的海洋图合用外   B.除准确提供有关海洋深度的丰富数据外   C.除从销密数据中所得…  相似文献   

8.
在有线电视CATV系统同轴电缆干线传输网络中,电视信号的传输受到同轴电缆衰减特性,环境温度变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注意电缆衰减特性,电视频率,环境温度三的关系,掌握、调整、补偿好干线电平,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海洋科学     
《河北自学考试》2014,(6):86-86
专业解读 海洋科学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的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一个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它是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形成了海洋气象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知道,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同刮风下雨一样,非常正常。大量观测记录表明,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地震有500万次以上,平均每天会发生近14000次地震。不过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震级都很小,以至于人们根本感觉不到。  相似文献   

11.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因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而引起的海水强烈扰动。据公元358年至今全球发生的近5000次破坏性地震海啸的统计,约有85%的地震海啸分布在太平洋中的岛弧(呈弧形分布的岛屿)———海沟地带;其他15%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印度洋中的阿拉伯海以及地中海等地。在太平洋中,平均10年发生一次4级(最大涌高20米左右)地震海啸,平均3年发生一次3级(最大涌高10米左右)地震海啸,平均每年发生一次2级(最大涌高5米左右)地震海啸,零级(最大涌高1米左右)地震海啸平均每年4次。纵观海洋全貌及地震海啸的孕育条件,显而易见,地震海…  相似文献   

12.
电力线载波通信(PLC),在民用通信中已经广泛应用。煤矿开采技术应用中还没有大量开展,尤其是采煤机控制通信中没有得到应用。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采煤机控制计算机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给顺槽集中控制计算机,目前采用的通信线路有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等,采煤过程中采煤机的位置是动态和实时变化的,由于同轴电缆、双绞线等控制芯线较细,移动时容易折断,一旦折断就要更换整条通信线,如果采用电力载波通信,则情况完全不同,电力线的直径大,耐拉和耐移动。那么,在采煤机控制信号通信系统中利用基于嵌入式的OFDM技术电力载波通信取代采煤机传统的通信线路,可以解决采煤机专用通信线路移动过程中折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地震重力观测站实践教学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成本高、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地震重力观测站虚拟仿真和互动操作实验系统,辅助学生了解地震重力观测站建设和观测环境的维护、掌握观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及日常监测工作。该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包括地震重力观测站建设、重力观测系统和日常工作三个模块,高度逼真地再现地震重力观测站的建设、重力仪工作原理、观测数据处理等内容。该实验系统在重力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同轴电缆传递电视信号的传输原理,推导出实际传输过程中同轴电缆对信号的影响,提出了校正办法,设计出可应用的原理电路。  相似文献   

15.
根据沿岸海洋机动调查测量数据传输的需求,提出以Mono Touch技术实现对海洋机动测量数据的传输,首先在iPhone上使用SQLite嵌入式数据及SOAP、REST方式处理数据;其次使用iPhone SDK定位并显示地图,利用Mono Touch技术显示数据表及其导航;最后由Mono Touch UIDevice类连接传感器,将iPhone终端上的数据表传输到服务器.形成移动终端设备与中央服务器数据的互操作模式,从而实现了海洋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和便捷性.  相似文献   

16.
浅谈有线光缆工程的施工与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纤传输技术为有线电视光缆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同轴电缆相比,光缆传输具有重量轻、体积小、传输距离远、容量大、信号衰减少、抗电磁干扰及成本低等优势,使其在有线电视的信号传输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光纤光缆必定会构成有线电视网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1、海啸灾害及其分布 海啸是指海洋中剧烈地扰动产生的波动,它主要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岸或海底山体滑坡、小行星或彗星落入海中、海洋中的核爆炸等原因引起。它是海洋中迅速传播的一种长周期重力波。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周期2-200min,波高仅为1m左右,所以在大洋中海啸不会造成灾害甚至难以察觉。然而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  相似文献   

18.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一般而言,海洋开发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资源、能源开发(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物、海浪发电、水产养殖等)、海洋空间利用(包括建海上机场、海上城市、海洋公园等),海底利用(包括建海底电缆、海底基地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奖励》2005,(2):92-94
截至2005年1月25日,发生在印度洋沿岸的地震海啸已经夺去近28万人的生命。应该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数字进行时,在这场灾难中伤亡的最终人数有可能将成为世纪谜团。此次海啸,按照地质学家的说法,是由于强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使板块边缘聚集巨大的能量,当这个能量超过岩石强度的时候,岩石发生破裂,造成海底突然沉降或者隆起,从而使海水发生上下颠簸,由此形成了海啸。  相似文献   

20.
马霞娟 《教学月刊》2004,(11):23-24
《日食和月食》是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年级《科学》第一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第6节的教学内容,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要自然现象。但由于这些现象不很常见,其产生的原因又不易直观理解,因而长期以来,这两种自然现象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揭示其中的奥秘,本人通过模拟演示、分析推理、综合比较和实际观测等方法,让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产生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