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明威在小说中时常表现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温柔,并对强悍的女性表现出一种厌女情绪,但他并不是一个固守社会性别成规,强力主张男子气概,对社会性别问题麻木不仁的作家.在短篇小说<弗兰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海明威通过描写男女人物性别角色的颠倒,向人们揭示,女性的强悍是由男性的被动所致,而女性的控制又是导致男性刻意地表现男子气的原因.在海明威看来,强迫的男子气概是违背常理的,最终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文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强化了作为两性区分特征的"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概念。采用性别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贾宝玉的性别危机——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动荡融合,以审视宝玉所面临的性别抉择危机,揭示小说文本对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的传统等级制度的二元对立进行强化的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女权主义立场出发,通过对莎士比亚早期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拉维妮娅和塔摩拉悲惨命运及其根源的分析,试图揭示古罗马时期和英国伊丽莎自时代女性作为“第二性”和“他者”的低下地位。一方面,甘居从属地位的女性在认同一切男性价值观后将成为牺牲品被献祭于父权文化;而另一方面,试图争取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女性又会引起男性的恐惧和厌恶而最终受到惩罚。作为男性的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女性嫌忌倾向,说明父权中心思想在英国伊丽莎白时代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4.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现作为新诗中的朦胧诗选入中学课本。这首诗选取的意象非常新鲜:橡树、木棉。对于这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呢?在课本中的预习提示中对此有解释:“这首诗对橡树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和对木棉树女性柔韧气质的刻画,都显示了作者的特有的风格。”这里说木棉象征女性的柔韧气质,恐怕不准确。  相似文献   

5.
Movie palace     
顾斯玮  朴米  许倩 《音乐世界》2007,(24):72-73
一等霸王魔法奇缘Enchanted主演艾米·亚当斯、帕特里克霸 Story在童话的动画世界中,公主爱上了英俊潇洒的王子,王子也对公主的美丽仰慕倾心,两人爱火愈烧愈烈却引起了王子的母亲极大不满。妄图控制一切的女王当然不允许自己的儿子被别的女人所占有,变态的欲望加上强大的力量,女王轻挥手指,公主便被驱逐出了这个梦幻的童话世界而来到了现代的都市纽约。公主在陌生的环境无比的迷茫和无助,这时一位风度翩翩的律师向她伸出了援手。公主在与律师相处中不禁对他芳心暗许。但童话的恋情在现实中是否依然能够存活?这是公主心中最大的疑问。带着这个疑惑公主开始了漫长的人间探索。而另一方面,王子也在苦苦寻找公主的踪迹。于是,童话与真实,背叛与坚持,理想与现实,真爱与浮欢交织出一段别具一格的魔法奇缘。霸评迪士尼元老级动画人凯文·利玛担当本片导演,影片动画部分有点回归迪士尼早期经典的水彩画风格,真人表演部分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曾获奥斯卡奖提名的艾米·亚当斯扮演公主,凭借《实习医生格蕾)走红的帕特里克·德姆西扮演公主的"人间真爱",而坏王后则由苏珊萨兰登扮演。霸卦《魔法奇缘》是一部结合动画和真人表演的电影,公主要想解除  相似文献   

6.
《屋顶丽人》是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莱莘的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于这篇小说,存在从阶级冲突和性别冲突两种不同角度的经典解读。本文从男性气质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三位修房工人对于屋顶晒日光浴的丽人不断骚扰甚至谩骂的原因,认为女性不断上升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威胁了三位工人的男性气质,导致了他们的焦虑,这种焦虑就通过对女性的骚扰释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帕特·巴克在《越界》里刻画了一仑因“性无能”而面临“男子气概”缺失的心理医生汤姆。通过对汤姆在两性性关系里困窘而尴尬的生活的描写,巴克揭示了现代英国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威胁和解构,并提出了“男子气概”重新建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亨利·赖德·哈格德的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中男性气概的建构,文章侧重研究了主人公们在非洲荒野中所体现的男性气概。哈格德试图重新建构一种新型的男性气概,强调在艰难状况下的适应能力,强调英勇、对抗、战斗与杀戮的本能。在小说中,三名白人男性在非洲荒原经历了一系列身体、精神上的考验,证明并建构了自己的男性气概。同时,小说中男性的男子气概建立在与女性的对立以及对女性的征服之上,女性化的地理空间以及两位殖民地女性对于白人男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维护主人公们的男性气概,具有威胁性的女性力量被征服与杀戮,男性气概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9.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文学及其性别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女性主义者,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中刻画女主人公娜拉的生动形象,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出发,重点表现其身上兼具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文学特征,充分显示出女性气质书写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常常出现女扮男装的现象。本文以《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角色扮演理论和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阐释了女扮男装显示出性别的表演性质,以及从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女性潜在的男性气质,使两种性别气质在同一个人身上融合,具有超越单一性别气质的优越性。结语部分阐明女扮男装是一种增强喜剧性的表现手段,但同时也拓展了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为性别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1.
夏尔·佩罗笔下的女性形象有两类比较突出:一类是理想型的女性。这些女性受到作者的高度重视和赞扬,她们外表美丽可爱,性格温和、有耐心,具有牺牲精神,对父母和丈夫都很顺从。这类女性几乎拥有完美的“公主”形象,最终通常会嫁给合适的“王子”。另一类是非理想的女人。如果是反面角色,她们常以“继母”或“女巫”的身份出现,性格常常是懒惰、粗鲁、愚蠢和贪婪的,如果是非反面角色,她们则常以公主和王子的媒人身份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夏尔·佩罗的童话故事中,男性不服从禁令的结局与女性不服从禁令的结局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后来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女性就会送给丈夫或男友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男人们则回赠一枝玫瑰花。这一天,也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三位文学大师的纪念日,又是纳博科夫、莫里斯·德鲁昂、拉克斯内斯等多位作家的生日。现在,这一天,也被确定为"世界读书日"。  相似文献   

13.
阿特伍德的早期作品中,摄影机代表了现代科技辅助之下男性对女性的"凝视"权;手术刀则是医学对身体"创伤性"干预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阿特伍德笔下的科学已逐渐走向人性与自然的对立面。这种科学观隐含了其加拿大民族性的取向:原本中性的科学之所以演变为人类的异己力量,是因为它总与美国结合在一起。在阿特伍德的理念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南方"代表了科技与现代文明,而"北方"才是加拿大自然与自我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9,(4):55-58
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以描写家庭生活为核心,体现了性别、权力和话语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女性化及衰落的男性气质的弊端,进而呼吁现代社会关注男性身份建构、男性气质危机等问题,启发人们探索建构双性化气质模式,努力实现两性间真正的平等相待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的乔特鲁德和奥菲利娅这两个女性形象不容忽视。王子哈姆莱特的复仇虽然可歌可泣,可是,通过他对这两位女性的态度以及对这两个女性形象本身的分析,可见其对女性的偏见与不公,进而揭示哈姆莱特自身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17.
《时间中的孩子》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之作,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让读者对男权社会单一男性气质与单一女性气质对立的传统婚姻模式进行再思考——麦克尤恩通过对男女主角的刻画,对性别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展现出和谐的两性关系;而另外一对具有传统性别气质的男女角色的关系却走向了破裂。这是作者对性别体系的扩充和丰富,对两性关系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性别错位网络亚文化社群是一群喜欢、欣赏异于传统男女性别气质形象的年轻女性以网络为阵地形成的亚文化群体,有其特殊的话语形式。在文字符号、性别指称词汇以及文学语篇层面与腐女和同人亚文化社群具有明显的互文现象。研究发现,该反语言的性别指称体现出性别错位形象的性别是由社会性别而非生理性别决定的;其文学语篇的“恋爱关系”小说主题与异性恋网络言情小说主题具有互文性,主要表现在恋爱角色双方的“性别角色模式”与“情欲冲突模式”两条主题链上。性别错位网络亚文化社群中的性别错位形象是女性群体在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框架内重构的特殊产物,体现出她们对两性亲密关系中情感与欲望和谐统一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9.
《封神演义》与《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风格迥异的作品,然而它们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侧面的描写,体现的都是女性在人类社会早期男性话语架构下的地位,即: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既由于原始的性别魅力为男性所敬畏;同时又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附属性和奴性。事实上,通过三部作品中对女性群像描写的分析比较,揭示出的是东西方早期社会对女性的相似的价值观和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现代女作家庐隐和白薇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性别文本,她们的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解构了现代妇女解放的神话。庐隐以敏锐的眼光质疑"五四"时期男性大师所建构的妇女解放话语;白薇的长篇小说《炸弹与征鸟》在"革命+恋爱"的模式下书写了革命女性的幻灭和悲哀;两位女作家对女性身体疾病与死亡的反复书写则隐喻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