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著名华人作家张翎的小说以跨界书写女性和历史见长,新出版的《流年物语》也讲述了悠深的历史故事,但创新地采用了10个物体来述说故事和展现人物。这些物不仅有基本的物理属性,是人物的对照和延伸,更是具有言语思想能力的物。张翎通过这10个物来传达深厚的历史感受和多重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今最有分量的海外华人女作家之一,张翎被赋予了多种的界定,对她及其作品的研究也在以不同角度、各种方式延伸着。作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个体在突变的环境中,历练的痛苦与无奈正是张翎在文化与地域的交融中,经岁月的流动和历史的见证所着重关注的实在,因而,他者的语境为解读张翎作品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角。小说《余震》是张翎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进行的创作。与以往不同,在这次的书写中,张翎将依托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历史背景,将母国设置为主要的故事背景。因此,对于擅长通过小说在东西方之间搭建对话的张翎而言,透过他者语境对小说《余震》的解读就显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色彩纷呈的女性小说创作中,台湾女作家於梨华的《雪地上的星星》、大陆女作家方方的《树树皆秋色》以及徐坤的《厨房》,从海峡两岸各自的女性书写视野出发,却共同触及了知识女性从爱情理想构建到希望破灭所承受的情感之悲和摧毁之痛.以女性情感经验的多角度阐释,来探寻知识女性情感追求之出路,两岸女作家的作品引发出对两性相处模式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邵丽的《明惠的圣诞》和须一瓜的《雨把烟打湿了》三篇小说并置阅读,分别选取男性进城、女性进城和乡村学子进城三个层面来探讨乡下人进城的融入之痛。此类叙事在城乡二元的背景下,构建一个城乡对话,在三类人物的进城故事中揭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之痛。  相似文献   

5.
华裔作家张翎擅长以女性视角书写故事,近年来相继出版多部小说并斩获各种文学奖项,中篇小说《雁过藻溪》讲述了主人公宋末雁送母亲的骨灰返乡,并在返乡期间找回缺失的自我的故事。宋末雁从自我的缺失到成功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展现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对自我的不断追寻。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7.
华人作家张翎擅长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跨界故事,表现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雁过藻溪》穿越时空深入历史深处,向人类的存在之境深掘,突显人类不断找寻又不断失落的存在困境。末雁找寻身世、自信和亲情,百川找寻自由和爱情,黄信月寻根,他们跋山涉水地艰辛找寻,到最后都以失落告终,透出张翎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8.
作品信息     
正●张翎新长篇《流年物语》尝试新写法张翎的长篇小说《流年物语》日前在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张翎说,这部作品在写法上做出了新尝试,"写《流年物语》,我已经开始用‘减法’了,到第二稿时会大量删掉一些比喻、形容词,感觉就像是跟语言在宣战、打架"。《流年物语》以一座南方小城为中  相似文献   

9.
《交错的彼岸》是加拿大华人新移民作家张翎创作的一部内涵十分丰富的小说,其副标题是"大洋两岸的故事"。作家通过非常均匀和平衡的叙述结构设置故事的情节结构,将中国和加拿大形成互为彼岸、互为看视的双向流动。以侦探小说的形式抽丝剥茧般诠释"生命如河,生生不息"的哲理,并集中书写在家族母系的情感河流中对"何为爱情"的终极追问,以此实现中西方异质文化的沟通和对话。  相似文献   

10.
毕飞宇在《平原》中塑造了一批肉身沉重、精神迷惘的人物形象,写出了成长之痛、家庭之痛和群体之痛,所以称之为"疼痛写作"。这些对疼痛的书写丰富了作品的内蕴。书中对人物形象的动物化描写或衬托出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突显其行为举止的巨大转变,而独特的陈述句式的宿命论意味进一步加剧了疼痛的不可反抗性。故而劫数难逃与无路可走是众多人物难以摆脱的命运,这样的创作与阅读极具痛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张恨水笔下的冷清秋和曹禺笔下的蘩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女性,两人身上流露出来的女性意识反映出旧社会家庭关系的矛盾冲突及上流阶层在精神、道德、伦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体现了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抗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张翎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因不间断的创作给读者和评论家惊喜。纵向分析张翎成名以来的相关研究论文,从历时性的角度,以2009年为界,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并对张翎小说研究在各阶段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从共时性的角度对张翎小说研究的基本类型横向概括,指出研究的问题和发展空间,以期促进张翎小说研究的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分析张翎小说在中西双重文化背景下体察人生境遇,描绘人情世故,讲述人生故事,在冲突中构建中西文化对话,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选择不同的人生,在超越迷茫之后获得自我认同,体现了作家独具特色的立场和姿态。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有的出身卑微,有的是大家遗少,也有不少经历了战乱之苦,身为女性,她们所受的歧视很多.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她们的爱情千疮百孔;从她们自身来讲,她们始终在荒凉处境中做无助的凄苦的挣扎.其原因在于女性是男权社会的从属物.张爱玲写女性,是对于女性荒凉生存境遇的一种思考和追问.  相似文献   

15.
独特的家庭出身、痛苦的人生经历及深刻的生命体悟,成就了张爱玲的艺术人生,也使其创作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张爱玲创作局限性主要源于安全需要的刻骨缺失、归属需要的冷漠荒芜和爱的需要的极度匮乏,从这个角度对张爱玲的创作心理及作品的局限性能有更深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汉末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的战场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走马岭上,蜀汉时移置于走马岭山下的谷地。三国后期的阳安关、关口为阳平关的别称,而非位于今陕西宁强县西北的关城的别称。张鲁城位于今勉县西北咸河上游的隘垭口,并非今人所谓的白马城。张郃屯兵之地广石在汉水北岸、阳平关西北今勉县西北的隘垭口至茶店一带,决非胡三省等所谓的在"巴、汉之间"。《三国志》之《法正传》、《先主传》中"定军兴势"为"定军山"或"定军山势"之误,与"兴势"无关。刘备与徐晃激战之地马鸣阁应在陈仓道上的略阳东南至勉县西北,不可能在已被多数人认可的今四川广元市境内。  相似文献   

17.
本文意在通过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独特的细节描写,揭示了那些因袭了历史、文化、心理、生理的种种陈迹的女性,由于经济、情欲的依赖性所造成的生存尴尬和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文本中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复仇女性,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经典复仇女神的影子,如精卫、美狄亚、莎乐美、涅莉等,复仇女神通过借助张爱玲的神来之笔完成了复兴。张爱玲笔下的复仇女性通过两种反差极大的方式复仇:极热闹的复仇和极冷清的复仇。尽管复仇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可是却有一个没有争议的共同点:她们的复仇过程是深具痛感的,并且不能避免痛苦绝望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路翎在此文中用"生活的触手"描写了一个女人和一个世界。郭素娥被父亲抛弃,之后嫁给了救她一命的大烟鬼。她瞒着丈夫与旷工张振山私通,最后被恶势力夺去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用劳动、人欲、饥饿、痛苦、嫉妒、欺骗、残酷、犯罪,但也有追求、反抗、友爱、梦想所组成的世界。笔者此文着重分析了人物形象,对他们的所思所感做了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以三代女作家冰心、丁玲、张爱玲为主)的母爱与其创作的关系,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关系,寻找母亲形象所折射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