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慈认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对于和谐之美的追求是济慈诗歌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对济慈诗歌美学意蕴的总体分析,指出“和谐之美”是济慈诗歌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济慈认为,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对于和谐之美的追求是济慈诗歌的永恒主题。文章通过对济慈诗歌美学意蕴的总体分析,指出“和谐之美”是济慈诗歌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济慈对于自然美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多彩的植物意象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他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可分为三类:描述性、比喻性和象征性。诗人利用植物意象创造独特的诗歌意境,它们都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向世人传达着特殊的美感和情意。济慈植物意象的应用具有自己的特色,学医的经历使他非常熟悉植物的属性,病魔缠身使他对美的发现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相比,济慈笔下的植物意象多了几分华美和精细,有种精心雕琢的美。它们舒适恬静地阐释着诗人的理想,体现着济慈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考察了济慈诗歌中蕴含的希腊意象,认为济慈不仅用生命感触了希腊神话的内在精神,而且在诗歌创造中发现了希腊神话中蕴藏的永恒美的奥秘,从而使他的个体生命获得了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济慈被普遍认为是一位追求感官刺激的诗人,他不是在描摹形象而是直接把形象呈现给读者,刺激读者的感官,使之仿佛真正看到那形象一样。同时,济慈的诗又有强烈的哲理美,以及心灵和外界碰撞所产生的真实之美,是呈现出超越现实、超越官能的审美境界,因而更显其伟大。《希腊古瓮颂》不仅体现了济慈诗诉诸感官、震憾心灵的特殊魅力,也体现了济慈自觉的诗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6.
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优秀代表。他一生不懈而又执着地探求诗歌艺术,极其崇拜诗之美。他在其诗作《秋颂》中运用视觉意象、抽象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听觉意象和动觉意象把抽象的秋描写成具体的、可感的、五彩缤纷的、音乐般的秋,达到了他所追求的诗歌美。济慈对美的求索是他热爱生活、挚爱自然、珍惜生命和对自然对人生仔细观察和品味的结晶。诗人对美的求索旨在鞭打丑恶、黑暗的现实,也是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呼唤。  相似文献   

7.
济慈的诗歌是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丰富的想象力的完美结合体,是唯美主义的充分体现.他的诗歌源于现实,而现实在他的诗里却又全部变成美好的想象.他特别崇尚想象中完美的世界.他以诗歌为载体,用独特的意象和秀丽的语言,表达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永恒美的追求,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沉思.对于济慈,现实是一切本质上美好事物的摇篮,而想象力却是现实的加工机,它会使美得以重视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许多诗篇都属于英国中上最辉煌的作品之列。济慈在他的大量诗作中体现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美并不肤浅,而是一种深层次数。本文选取了他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诗歌做分析,试图找出诗歌中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矛盾。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的矛盾使得诗人所向往追求的美升华为一种现实的美。  相似文献   

9.
约翰·济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诗作家,更是因为他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诗学理念而让他成为了英国浪漫派的先锋人物。济慈的诗歌着重强调意境的作用,强调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极感受力"更是吸引了国内外理论家的注意。此项研究以"消极感受力"为视角来分析探讨济慈的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呈现给我们的主观幻觉美,是他诗歌的基本形态。他诗歌选材宽泛,风格意象化。其诗的形象可感性是在物状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诗中真情实感,意境入化。济慈创造的美是梦幻式的美,这种美贯穿于所有诗歌中。作品蕴含的情调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通过咏叹大自然的美来捕捉情感智慧世界里的闪光点;通过物质世界的奥秘展现个人审美理想并召唤人们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济慈被普遍认为是一位追求感官刺激的诗人,他不是在描摹形象而是直接把形象呈现给读者,刺激读者的感官,使之仿佛真正看到那形象一样。同时,济慈的诗又有强烈的哲理美,以及心灵和外界碰撞所产生的真实之美,是呈现出超越现实、超越官能的审美境界,因而更显其伟大。《希腊古瓮颂》不仅体现了济慈诗诉诸感官、震憾心灵的特殊魅力,也体现了济慈自觉的诗歌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济慈的诗歌以"美"为最高的理想。在他的美学理想中隐含他对人性和社会历史的人文思考。济慈的史诗残篇《海披里安》是这二者结合的典型例子。在这篇诗作中,"美"被当作了人性崇高的标志,"美"的升华过程体现了人性进步的过程,扩大到整个社会历史层面,体现的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济慈以希腊神话为载体,隐喻的其实是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人文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13.
光荣的荆棘路--论济慈诗歌审美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8年的湖区旅行,使济慈的诗歌审美彻底改变了走向:以美为真的审美体验开始走向以真为美的人生之思;诗人也迎来了他创作史上的巅峰时期.解读诗人游历期间的诗歌和书信,可以发现一条通向人文主义观的光荣的荆棘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诗人,闻一多吸收和借鉴了众多外来作家文艺思想的影响。其中,济慈对诗歌之美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象力的大力推崇,对闻一多诗歌观念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闻一多不时在诗歌评论中将济慈的诗歌理论视为判断诗歌艺术水平的标准。与此同时,闻一多表现出了明显的“创造性叛逆”,其诗歌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相似文献   

15.
济慈的“客体感受力”说与现代诗歌美学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不仅写出了许多受到后人称颂的、充满着美与情的诗篇,而且提出了不少十分重要的诗歌美学理论,“客体感受力”便是其中之一。这个理论从三个方面开辟了诗歌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以及真与美的关系。一般认为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是水火不相容的,现代主义诗歌反对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宗旨,但在济慈的诗歌理论中,我们却能感受到他对现代诗歌美学的敏感预见  相似文献   

16.
相当一批欣赏济慈的评论家和读者都将济慈视为一个唯美是求的诗人.他们认为济慈的诗歌远离社会现实.但事实上,济慈所追求的美并非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他的许多诗作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正是由于济慈对现实生活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并且把探索中所获得的对生活和人生的更深刻的感悟与他的诗歌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才促使他的诗歌创作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济慈以其诗歌中对"美"的追求而闻名。在他"美"的理想中,隐含着对人性和历史的人文主义思考。"美"是济慈道德的标志,心灵的"无私"是感受"美"的能力,也是道德的要求。诗人培养"消极能力"以书写真"美",世人则培养心灵的"无私"以领悟苦难的意义,升华灵魂。"美"的理想代表的就是济慈人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以自己对自然独具的感悟能力,创作了别有诗意的自然颂歌,从而“构成了英国自然主义最令人赞叹的发展阶段之一”,他的诗歌也成了“英国自然主义最美丽的花朵”。济慈惯于在自然中静观默察,感悟大自然生命纤维的律动,进而把握生命存在之真,捕捉在自然中隐藏的永恒生命之美。作为一位诗人,济慈对理论观念和理论思维并不感兴趣,他注重于对生活的感觉与领悟。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要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思维的生活!”说来也怪,在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所有感觉功能中,“济慈在所有这一切感觉领域都有极敏锐的禀赋”。…  相似文献   

19.
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崇拜永恒的美和不朽的真理,其作品中有着一定的唯美倾向.长期以来,西方评论家把济慈看作唯美主义的先驱.本文结合济慈的诗歌作品,分析其内容和审美思想,最终得出济慈不同于唯美主义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约翰·济慈的命途多舛以及英年早逝一直让喜爱他诗歌的读者唏嘘叹惋。研读济慈的诗作以及他写给亲朋和爱人芬妮的书信,获得诸多启示:济慈的死亡应该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的重负、疾病的摧残、恋情的折磨以及对诗歌艺术殚精竭虑的追求等,构成他羸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些重负最终摧毁他的生命,终结了他短暂的人生苦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