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邵伟 《学语文》2007,(5):29-29
一、一对矛盾古诗词鉴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内容,诸如源流与发展、背景与主题、形象与感情、结构与技巧、语言与格律、风格与流派等。而高考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仅有一句话:"能读懂简易古诗文"。如何使学生在应试教育尚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仲万奎 《青海教育》2003,(10):34-35
文学作品常分为“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不同的文学样式,就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要采用不同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3.
古代诗词鉴赏从内容到形式、从技巧到表达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最近,与学生一起进行语文划块复习中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从阅读鉴赏顺利走到鉴赏表达。  相似文献   

4.
5.
文学鉴赏作为读者对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审美客体进行感受,体验,想象,理解的过程,“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即要情感的投入,又要理性的引导,不可偏执一端,应该力求二者之平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入情、悟境、多解、想象、品辞五方面来探讨古诗鉴赏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8.
影视鉴赏选修课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一门选修课.影视鉴赏课不但能向在校大学生推荐优秀电影作品,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甚至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所以影视鉴赏课不但要开设,还要开设得丰富多彩,并能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影视鉴赏课不应只是单纯的给学生播放流行电影,如果只是单纯的为学生播放电影,那么影视鉴赏课就失去了开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共鸣是文学鉴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具体的鉴赏活动中,当鉴赏主体受作品情感感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共鸣.共鸣又是一种复杂的审美现象,它作为文学鉴赏活动的一种至境,并不是发生在所有鉴赏过程中的:成功的鉴赏活动,可能会出观多次共鸣状态;而不成功的鉴赏活动,则可能一次也不会出现.这是因为共鸣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条件具备后又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高中古诗鉴赏是对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最高要求(E级),因此也是教学的难点。但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缺失,如鉴赏知识的散乱、鉴赏训练的无序、鉴赏理论的空白,鉴赏方法的误区等等,从而成为诗歌鉴赏教学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虽明确了诗歌鉴赏的考查要点,但因为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容含蓄、意蕴丰富,学生在鉴赏题上得分一向不高。本文从《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分析入手,谈谈如何从意象、风格、艺术手法、情感把握等方面掌握有效鉴赏诗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比较法是学鉴赏中常用的方法,善加运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以古典诗歌的鉴赏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这对于学生鉴赏能力的考察和教师的教学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应对高考的新要求,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对接生活、趣味活动、读写结合等教学方式,强化诗歌鉴赏教学。针对高中诗歌鉴赏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明确鉴赏诗歌的切入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诗言志”。那么诗人的心志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诗人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达.“以意逆志”.意象浸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鉴赏诗歌的意象.从而挖掘其所蕴含的本意.这便是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成功的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5.
蒋爱红 《现代语文》2006,1(10):123-124
近几年,高考语试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题都体现出两个特点:一、切入角度比较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二、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但由于答题不规范,学生容易漏掉一些要点,或对于诗歌本身往往只能“意会”却不能“言传”,导致失分严重。本人在教学中归纳出古诗鉴赏答题三步骤,这三种步骤之间类似总分总的关系。下面就各种题型,逐一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海霞 《现代语文》2007,(5):101-101
对学生来说,古典诗词的鉴赏有一定难度,一方面是因为所读诗词甚少,另一方面也剐为没有掌握鉴赏的基本方法。下面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下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长期的备教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三看”鉴赏法。  相似文献   

18.
读者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本文的信息 ,而是不断地参加信息的生产过程。“第二本文”是在“第一本文”的基础上 ,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读者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具有历史差异性 ,“误读”是必然的 ,“合法的偏见”是允许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从高考上来看,1993年诗歌鉴赏题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好评。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更打破以往的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诗歌鉴赏能力。随着题目开放性的加强,以后高考关于诗歌鉴赏的题目,将有可能让学生在言之成理的情形下,自己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角度,来表达对作品的独到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下面就提高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问题,根据我平时的做法我发表几点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读阅读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本的信息,而是不断地参加信息的生产过程。“第二本”是在“第一本”的基础上,经由读再创造的结果。读在学审美活动中具有历史差异性,“误读”是必然的,“合法的偏见”是允许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