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选取其中的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关系;验证浮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关系,均满足牛顿第三定律,为物理教学提供实验现象支持与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物理中,我们遇到的各种性质的力,诸如: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库仑力,都遵守牛顿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可用关系式_(12)=-(_21)来表述。然而,洛仑兹力及其反作用力是否也能用_(12)=-(_21)来表述呢? 洛仑兹力是电量为q的电荷在磁场中以速度运动时受到的磁力,其大小和方向为  相似文献   

3.
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例如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之间的区别 ,学生往往理论上知道 ,而实际上却混淆不清。对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学生也不好接受 ,常常会错识地认为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对此 ,如何克服重点、分散难点 ,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教研课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以便更好地搞好牛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牛顿第三定律要解决的问题是 :①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下面结合演示实验和举例 ,寻找和导出定律。一 .力的作…  相似文献   

4.
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基于发展性课堂即时评价理念,以“力的概念的再认识”“课题:通过实验论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课题:实验论证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辨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为思路展开教学,最终实现在对评价行为细致描述基础上的评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一学生在“牛顿第三定律”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提出利用系列实验让学生归纳得出相关结论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弄清楚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以期为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了完整的概括和总结 :两个 (相互作用的 )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在学完这些内容之后 ,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出错 ,尤其是很容易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相混淆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从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避免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错误呢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笔者是通过教给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问题的 .首先 ,要善于分析 .就牛顿第三定律而言 ,首要任务就是要弄清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它们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间产生的一对力 (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中没有“相互作用的”这五个字 ,笔者在文章开始有意加上它 ,用意即在此 ) .如图 1所示 ,人提水桶 ,人和水桶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人对水桶有向上提的作用 ,即人对水桶施加了向上的拉力 F,同时 ,水桶对人的手也产生了拉的作用 ,即桶对人手有向下的拉力 F′,F与 F′是人和水桶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一对力 ,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如图 2所示 ,左边学生对课桌 A施加一个水平图 1        图 ...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高中物理课本在“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中,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都是采用演示两只相同弹簧秤对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一结论的。教学中发现,总有些学生(尤其是爱思考的学生)对此提出疑问。他们认为这个实验只能说明相互作用的弹力具有这种特性,而对其它性质的力,特别是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如万有引力、库仑力、洛仑兹力等)是否仍然等值反向、共作用线提出质疑,从而在处理具体应用问题时,不敢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迅速做出判断。这一问题的起因在…  相似文献   

8.
《物理教学探讨》2 0 0 2年第 3期登载了陈玉青、孙霞二位老师的《并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文 ,笔者认为文中有三个地方不对 :①将电场设想成看不见的“细绳”、“细棒”。②将小球拉细绳的力和细绳拉天花板的力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静电场中两个电荷相互作用的库仑力不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类比。③物体间万有引力、电磁力不是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在此提出特与二位教师商榷。电场、磁场、引力场等就象时间、空间这些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一样 ,不能看作是物体来处理。原文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小球…  相似文献   

9.
通常带电粒子在磁场作用下偏转的问题总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圆的几何知识来求解,但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情景。然而当粒子在磁场中除受洛伦兹力外,还有其他力作用不能做圆周运动时,这种方法就显得非常困难。这时如果我们利用洛仑  相似文献   

10.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多媒体教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应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能区别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1.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必要的重要补充 ,它揭示了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从而扩大了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 ,由单个质点扩展到多个质点。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是力学的一个难点。1 提出问题 ,让学生设计实验教学目标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板书的小标题是一个个问题 ,使同学们对几部分内容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 ?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 ?③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同吗 ?要求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实验。2 开拓课内实验形式教材上…  相似文献   

12.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一般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力称为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一般情况下,两个物体在这一对力作用下,它们的动量和动能都要发生变化,而物体动量和动能的改变分别是由力的冲量和力所做的功决定的。讨论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及所做的功,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浙江等省市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第23题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对此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3.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不对称性问题的讨论王兴臣(甘肃嘉峪关铁中,735100)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问题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出现较为普遍,学生解题时易于出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存在着由于牛顿第三定律而形成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  相似文献   

14.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于是,有不少学生得出结论: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也存在这个关系:即数值相等而正负号相反.果真如此吗?通过下面实例分析,你会对这一问题如同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5.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力,它们不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还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因此,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冲量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是否和冲量一样,一定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呢?如果这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它们的功又有哪些可能情况?  相似文献   

16.
马霏 《物理教师》2013,(10):57-57
1仪器的特点及用途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1)特点:①本实验仪器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原理,放在电子天平秤上的磁铁会受到等大的反作用力,电子称的示数会发生变化.读出数值m,间接测量出安培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我校是一所以初中为主的乡级中学,最近两年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作了认真的探索,收获是很大的。一、根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的深广度。以前我们把握不住教学要求,常有随意加深和拓宽的现象。如在初二《力》的一节中,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加深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甚至推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结果重点不突出,学生反而  相似文献   

18.
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个结论叫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反映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对立统一规律可以叫矛盾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矛盾普温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种倾向。在物理学中,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基本的正电荷、负电荷。在光学中实像和虚像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正,就无所谓负,没有实就没有虚,没有虚也就没有实。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样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且有一种性质。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场力,反作用力也是场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例如,置于水平面的物体A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度运动,物体A受支持面的支持N同时给一支持面一个压力C,支持面给物体A一个摩擦力f,同时物体A又给支持面一个摩擦力f’。  相似文献   

20.
安培力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磁场的研究就是从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开始的.安培力这个概念可以联系到物理学家安培在探究物理规律时所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