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座北”,还是“坐北”?南京师范陈国庆高中语文第4册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对“倒座”一词是这样注释的:“正房是座北朝南,‘倒座’是与正房相对的座南朝北的房子”。笔者以为注文中“座北”‘座南”之“座”应为“坐”。因为“坐北”“坐南”中的“坐”是动词,...  相似文献   

2.
“座北”“坐北”皆可用江苏省溧阳市上黄中学张立中工作之余,偶翻杂志,看到1995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第27页上南京师院陈国庆写的《"座北",还是"坐北"?》,心中疑虑,便翻检工具书,终于真相大白:"座北""坐北"二者均可以用。《辞海》(修订本)"...  相似文献   

3.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课本的注释译作“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象要向东南倒下去似的”。跟“欲”字相对应的译文是“好象要”。究竟“欲”是“好象”,还是“要”?一些同志弄不清楚。查《辞海》、《词诠》、《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4.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5.
砂栏·砂栏     
坐北朝南,正房四间,左右偏房各一间,门楼一座。这是我的家乡,现在房屋的格局。标准的四舍院.只是没有北京四合院的“几进几出”,少了一些庭院深深的幽寂。  相似文献   

6.
大方话中的“倒”和“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方话中的“倒”和“起”都有多种用法,用作助词时二者之间有时非常相似似甚至相同,需要仔细分析。本文共分五个部分。一、二两节分别讨论助词“倒”和“起”的各种用法。第三节比较助词“倒”和“起”的异同。第四节探讨助词“倒”的来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综合古今语音演变关系、古代白话文献用例、不同方言的对应关系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来考虑,大方话表持续的助词“倒”来自南昌话等赣语方言中也可表持续的“到”。第五节:余论。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课时,根据课文提供的内容,我把学生分成“新解方”和“质疑方”两组(每组5人),以学术讨论商榷方式来呈现三个各自对立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创设、营造教学情境,形成极具张力的语文阅读教学。下面仅实录其中—个观点(关于“月落乌啼”的“乌啼”是一座桥的新解)的论辩片断:“新解方”(生1):根据最新考证,我们认为《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乌啼”其实不是乌鸦叫,而是指“乌啼”桥,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质疑方”(生1):你说“乌啼”是一座桥,这倒真新鲜,那你有何…  相似文献   

8.
张宏星 《学语文》2005,(1):36-36
“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连用 ,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上》 :“(孔子)曰 :‘吾闻之 ,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 ,东西南北之人也 ,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 ,崇四尺。”郑玄注 :“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由此可知 ,孔子说自己是“东西南北之人 ,”意即自己是个周游列国 ,行踪不定的人。据笔者所知 ,最早将“东西南北”这一固定结构短语用于诗中的是南朝宋的诗人鲍照 ,其《拟行路难》之四开头四句云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四句诗的意思是 :往平地上倒一桶水 ,水朝东西南北四处流。人生道路就像水流一样不…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建筑一座高楼大厦,主柱非常重要。因为它承载着整座建筑的主要负荷。主柱不牢,高楼大厦必倒无疑。建筑如此,写文章也同理。一篇成功的文章,有自己牢固的文章“主柱”。正是有了这样的“主柱”,文章才显得稳重、壮观。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主柱”,系指能集中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为便于大家理解,请读下面例文:  相似文献   

10.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借林黛玉的俊眼,读感受到了豪门望族的辉煌气派。在阅读教学时,有学生提出课中两段字有“不和谐”之处:“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听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环境描写”。其中,林黛玉跟着王夫人去拜访二舅贾政时.对于正房的陈设和布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了三个“半旧的”:一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一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一是“半旧的弹墨椅袱”.讨论这表现了贾政的什么性格特点。师生讨论的结果是表现了贾政朴素低调的性格。课后,我反复思考体味,觉得这一解读并不准确,其实这恰恰表现了贾府的富贵气象。  相似文献   

12.
2004年8月22日,是一代伟人邓小平的百年诞辰。我专程来到了广安,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拜谒这位伟人。这是一座具有浓郁川东风情的三合院,坐东朝西,有大小房屋17间,青瓦粉壁,古朴典雅。踏进大门,只见正房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金字横匾,大门两侧为著名川籍作家马识途写的一幅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我来到小平卧室,这里展出有保存完好的木床、书桌、石砚、笔筒及油灯。书桌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厚厚的…  相似文献   

13.
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已有多年,骂不倒,禁不止,治还乱。为了不甘落后地去挤升学这座“独木桥”,多少父母心急如焚,多少教师脑汁绞尽,又有多少学校频出“绝招”。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课本中在推导等差数列部分项的求和公式时,采用的是“倒写相加”法。“倒写相加”法,其思维形式是利用问题的对称性,先“倒”后“加”,抓住这一特征,可以使一系列数学问题获得简洁而巧妙的解答。不过,有些问题的对称性是不明显的,而是隐含的,只有在认真的观察,甚至适当的变形后,才能发现其对称性,或使其“对称化”,然后才能“倒写相加”,使问题获解。  相似文献   

15.
当前,旨在要求陈水扁下台的“倒扁”政治风暴正在台湾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展开,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倒扁”运动的由来“倒扁”风暴的深层原因是陈水扁施政无能、倒行逆施;直接导火索是他及其亲属和亲信的一系  相似文献   

16.
王聚元 《学语文》2005,(4):48-48,47
在人们心目中,尤其在古人心目中,方位词从来就不仅仅是空问概念,而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南”“北”“中”无不如此。本文说的是“南”与“北”。  相似文献   

17.
说“北”     
清朝有个作官的人叫刚毅,不学无术常闹笑话。一次,他读了川军呈送给皇上的军事奏折,说:“逐北,这一定是错了,送给皇上看,不是犯上么?”有人告诉他:“逐北,是追赶逃兵的意思。”刚毅一听更怒了:“逐北就是追赶逃兵的意思?这就更不通了,难道那  相似文献   

18.
我是《文史知识》的老读者。先后拜读了伍翰仁先生的《说“倒过醮来了”》(《文史知识》1991年第12期)和魏连科先生的《也说“倒过醮来了”》、韩振飞先生的《“倒醮”应该是“倒醮”》(二文皆发表在《文史知识》1992年第11期上)。三位先生认真分析考证《金瓶梅》词语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所谈知识也给我们很大教益。我是山东微山人,对书中的家乡话较为熟悉了解。“倒醮”(倒嚼)一词的比喻意义,三位已详解且正  相似文献   

19.
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选编了《扬州慢》一词,诃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编者对“二十四桥”的注释是:“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座桥。南宋时只剩七座,并不‘存在’,这里只是泛说,不是纪实。”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也选编了《扬州慢》一词。编者对“二十四桥”的注释是:“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桥。”前者说有“二十四座桥”,读者一看就知“二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08,(12):47-47
清朝王爷的夫人叫“福晋”。恭亲王府的大管家为了讨好福晋,写了很多“福”字贴在王府四处。谁知家丁干活不仔细,把大门的“福”字贴倒了。福晋一看,可就恼火了。大管家急中生智,忙说:“大福到(倒)了,是吉庆之兆啊!”福晋一想,是呀,“倒”谐音“到”,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不禁眉开眼笑,对家丁不但不罚,还给予了大赏。后来,大家期盼幸福来临,也跟着把福字倒着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